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3927|回复: 0
收起左侧

[资料共享] “给定资料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3 08: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三、写作题
1.2017年伊始的电视荧屏,少了几分娱乐的喧嚣,多了几分文化的沉静: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一股古典诗词阅读品评热潮;网络综艺《见字如面》则靠一封封书信把观众带回从前“慢”的年代。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利用观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来呈现,一系列电视文化节目正是秉承这样的宗旨,让诗词歌赋走出“象牙塔”,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
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诗,再到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2017年春节,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横空出世被评价为“用沉静、纯美、内省洗刷浮夸、造作、喧嚣”。出乎意料的是,观众以最大的敬意和欢呼迎接这类久违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收官日收视率排名同时段第一。
制作人关正文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并不意外,几年前他和团队在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时就坚信,无论时代怎么发展,人们都愿意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2016年底,关正文任总导演的《见字如面》正式上线。一人一桌一话筒,朗读者手捧情书、家信、檄文甚至绝命书,娓娓道来,引领观众与信件彼端的人“见字如面”。这档被网友称作“清简到不能再清简”的节目,在腾讯视频首播破1670万次,累积播放量1亿,并在豆瓣拿下9.0的高分。
“不那么正襟危坐,面目严肃。放下‘身段’就会发现优秀传统文化妖娆多姿的一面,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亲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振华认为,假如传统文化一味以“老学究”的面目出现,就会变成一件文物。
“在娱乐类节目进入同质化竞争的窄巷之时,文化类节目成功避开了市场红海。”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杨洪涛认为,这类节目正在试图通过对情感、学习与精神的关注,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股股“清流”。
“文化类节目的走红,既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所致,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师朱传欣认为,在新一轮的电视综艺鏖战中,各类型的真人秀已经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文化类节目的再度崛起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内容的需求,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
“中国人的文化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蒙曼评价说,这两档文化节目的走红,暗合了社会中埋藏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
朱传欣还发现,与以往文化类节目一锅烩的“大卖场”模式不同,《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大都围绕特定题材,深耕垂直领域,以“专营店”的模式集中对某一话题、某一职业或某一群体进行主题设计。不少专家评价,《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的热播虽不能等同于传统文化的春天,但给传统文化的复苏提供了一个契机。
不少业内人士期待,借着这股传统文化热,更多高水准的文化产品涌现,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回归大众视野,用最流行的方式去介绍古老中国的文化之美,重拾更多人心底的文化自信。
2.“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很难想象,这样悲壮雄浑的唱词会与扭着水蛇腰的指挥者、表情极尽夸张的表演者联系在一起。近日,一段恶搞《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再度流传网络,引发巨大争议。尽管该视频很快被删除,舆论的反思却仍在继续。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在民族危亡时刻发出的悲壮怒吼,是驱逐倭寇的决战号角,堪称《义勇军进行曲》的姊妹乐章。声声唱词,饱含鲜血与苦痛、国恨与家仇,记录着中华民族走过的坎坷历程,凝结着先人前辈的不屈精神。即便改编,也应怀有一份尊重。殷承宗、石叔诚等音乐家先后改编为《黄河协奏曲》,表现波澜壮阔的黄河气质,唤起民族的旺盛斗志,不失为对艺术价值的拓展。而反观上述视频所为,逗乐搞笑,极尽调侃,则是对经典文化的扭曲,也是对爱国主义的亵渎,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瓦解。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20世纪下半叶,尼尔·波茨曼便曾直言告诫。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一些文艺创作者仍在走向这个误区,一味迎合粗鄙浅表的娱乐诉求,恶搞历史、颠覆经典、盲目西化等盛极一时。无论历史,还是英雄,或者流传千古的名作,都可拿来调侃一把。玩着零散破碎的小聪明,搞点插科打诨的油滑调调,还美其名曰“还原历史真相,丰富英雄形象”,加强文艺作品的传播效应。殊不知,这一时乐和却麻醉了读者,让人无声无息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任由此风泛滥,一个民族的思考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乃至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都将逐渐被销磨掉。
低俗不等于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今天,社会休闲方式日益多样,文艺创作方法可以有百条千条,但无论怎么推陈出新,基本的价值选择与底线操守须臾不可偏离。作为人类的审美意识形态,文艺旨在化人养心。慷慨雄浑的正剧也好,轻快愉悦的喜剧也罢,归根到底都是为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健康向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言,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河南大学政治学教授张普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一个社会开始朝着新的层次跃进的时候,其思想文化领域的改变则是这一变革的必然序幕。价值观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不满足于现有的生命存在样式,从而建构起超越现实的更为完满的观念图景,这个过程是一场复杂的化学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必定成为引导人们统一认识,树立积极有为的生活目标的指南,难的是如何将多元多变的价值观整合,并且让它为大众所接受。”张普林认为,与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相比,如今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转变还很落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甚至成为了社会主流,此时迫切需要一种精神动力来匡正世风,引领社会道德取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是非常必要的,但要起到效果需要将这24个字的核心价值内化于心。
3.近日,《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公布。《报告》通过对10个国家青年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国青年群体对认知中国文化有着强烈意愿,《报告》同时也指出,我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上仍有改进空间。
《报告》数据显示,有73.2%的外国青年选择通过文化旅游来接触中国文化,这也是5种接触中国文化方式中的首选;有73.1%的外国青年选择了通过人际交往的途径来接触中国文化。
“登到长城顶峰后,看到下面的美景我忍不住流下喜悦的泪水。那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来自坦桑尼亚的20岁女孩塞西莉亚激动地说。像她一样,许多外国青年对中国的人文风景心驰神往。
讲起自己在中国期间的改变,在中国人民大学做交流的韩国学生许琇晶说:“我在中国认识了一些好朋友,通过他们了解到一点中国文化,才发现以前看到的一些对中国的描述是不对的。”
“在许多西方游客的印象里,中国过去是、现在仍是奇异而陌生的,特别是在建筑、音乐和艺术等方面,与西方人所熟悉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的澳大利亚姑娘安明这样说。所以,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拓展更多让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的渠道势在必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认为,文化“走出去”,其目的在于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这种文化必须能够让“他者”信服,其次要让对方在接受的同时,还能与我们共同分享。只有这样,“走出去”才能走得好、走得远。
《报告》显示,外国青年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产品是文化旅游产品(59.0%),而对此外4种文化产品(电影、电视剧、艺术演出和游戏产品)的选择意愿都与第一名有明显差距。但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在中国青年最感兴趣的外国文化产品中,电影、动漫、小说等文艺作品却是名列前茅。这之间的区别,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产品策略上需要借鉴的。
另外,报告表明,互联网(62.9%)是外国青年认知中国文化的首要信息渠道,但中国目前在线上组织的中国文化活动、宣传的中国哲学理念数量少、种类单一,与外国人喜欢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产生了错位。所以中国有必要高度重视网络平台技术与内容上的进一步改进,以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
4.近来,在国际文化贸易舞台上,中国资本频频唱主角。仅2016年11月以来,就有多起跨国并购令世界瞩目——11月4日,万达集团宣布以约10亿美元收购美国著名电视节目制作公司DCP集团100%股权。其后,曾为《阿凡达》、《哈利波特》、《地心引力》等大片制作特效的欧洲特效巨头Framestore公司以1.87亿美元被一家中国公司收购。除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之外,文化贸易正以日益活跃的身姿,共同撑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格局。
日前,金树国际纪录片节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这也是中国公司首次在海外发起并主办国际纪录片节。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部纪录片,莱比锡国际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前主席沃尔夫冈·普伦担任组委会顾问,38部作品入围主竞赛单元。最终,《美好人生》(德国)、《无果之树》(法国)、《最后的棒棒》(中国)等5部纪录片获得大奖。
“人们更容易被真实的故事打动,纪录片节与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的初衷不谋而合。”主办方北京华韵尚德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滨说,近年来从事国际文化贸易,她日益感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和中国作用的期待。在一年一次的纪录片节外,主办方还搭建了一个常年运行的版权交易平台,联结国内国外市场,“自2016年6月上线以来,已经有400多部纪录片登记注册,其中20多部进入洽谈程序。”王立滨说。
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看来,相比于电影等内容生产领域,纪录片领域的类似交易平台在国际上还不多,提早布局有助于优质的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相比于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搭建国际文化贸易平台好比造船出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能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但如何把这些卖场做强做大,任重而道远。”
5.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依旧富有生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向往,归根结底也在于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给定资料5”中提到,“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hegang.offcn.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11-22 20:00 , Processed in 0.1320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