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导语】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军转干考试与公安现役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包含片段阅读、选词填空两部分内容,是行测考试的重点。为了帮助考生熟悉行测复习内容,中公教育军人考试网为您提供言语理解与表达相关内容,供广大考生学习。 片段阅读是言语理解部分的必考考点,其中主旨观点题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介绍一下总分和分总文段。 1.总分文段:总句是重点 总分文段一般分为这样几种情况,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提出论点-原因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具体说明。大家会发现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重点都是提出观点的那句话换句话说就是“总”,它的同义转述就是答案。 例1:收入分配是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的结果,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其实质就是改革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收入分配改革,从严格意义而言,并非是“均贫富”的改革,而是使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更加靠近公平、公正和正义的改革,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平等发展机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改革。有了起码的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有了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发展机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质 B.收入分配改革的背景 C.什么是真正的社会公正 D.什么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答案】A。中公解析:通过全文阅读我们知道文段前后为总分结构,首句是题干材料的总句,其他的则为分句。首句是重点。首句的重点是“因此”之后,故选A。 2.分总文段:总句是重点 分总文段大家要稍微注意一下,一般情况下会出现讲道理/举例子-得出结论;客观事实-评价;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结构,这个时候毋庸置疑我们看“总”,同义转述即可,但是,一旦文中出现的是原因分析-事实本身,也需要前后都看。 例2: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B. “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C.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D.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答案】A。中公解析:通过全文阅读我们知道文段前后为分总结构,倒数第一第二句是题干材料的总句,其他的则为分句。倒数第一第二句是重点。重点是“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故选A。 相信通过以上的内容,考生对行文脉络分析有了基本的了解,提醒大家主旨观点是重中之重,希望大家多加练习,提高阅读速度和做题准确度。 更多军转考试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hnsjzaz)
4 l! O+ r1 Z3 U$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