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953|回复: 0
收起左侧

2012年青岛市面向基层公开遴选公务员综合类笔试真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2 14: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李群在党校春季培训班上的讲话,其中提到“政治生态”,要求谈理解。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党员队伍和党员干部的纯洁性问题。政治生态的 “良好”,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干净健康。首先,要有充足阳光,就是向着阳光生长,接受阳光的照耀。我们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保持政令畅通,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其次,要有清新空气,就是政治上民主活泼, 有清新的氛围,能够激发人的活力。要有自我净化、淘汰的能力,及时发现和清除腐败分子,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二是生机勃勃。最重要的是形成良性有序竞争,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让那些在工作上干得多、干得好的人得到组织的认可。要选准、用好干部,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真正形成“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的导向,努力打造一支生机勃勃、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
三是广泛汲取。要“接地气”向下深入土壤扎根,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架天线”向外放开胸怀吸收,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跳出青岛看青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广泛吸取、利用知识信息,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四是包容和谐。要正确对待组织,作为个人要服从组织的决策部署,理解组织的人事安排,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正确对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名利、得失、进退、荣辱面前,保持良好心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正确对待同志,做到以诚待人、悦人所长、容人之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当前重点是要突出“五个力倡、五个反对”。
一是力倡干事,反对无为。要发扬大干、实干、苦干、巧干的精神,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要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鼓励干事、支持干事,对不想干事、干不成事、误事坏事的干部及时处理、严格问责。
二是力倡创新,反对僵化。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当把改革创新作为历史担当,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推动发展,创思想观念之新,继续解放思想,善于以新观念、新视野、新思路谋划发展、推动工作。
三是力倡团结,反对内耗。要学会团结、善于团结,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坚持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做到有主见而不主观、统揽而不包揽、善断而不武断。要公道正派,对待同事和干部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做团结的带头人和促进派。
四是力倡务实,反对漂浮。领导干部要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表率,以扎实深入的作风,干出硬邦邦、响当当的实绩,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五是力倡廉洁,反对腐败。要保持清正廉洁,恪守为政底线,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耐得住寂寞,做到干干净净、一身正气。
2、神九等科技成就材料二则,问:说明了什么、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与进步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8年增产,科技创新功不可没。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同时还开发应用了精密制造、清洁能源、信息安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有力支撑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也让百姓得到了实惠。从重大新药创制到食品安全,从智能交通到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我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
3、什邡事件材料,问:发生原因、启示。
从舆情角度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什邡与乌坎事件一样,伊始由互联网曝光,发展由互联网推动,高潮在互联网被“围观”。互联网在现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传递信息的利器,而“微博”也成为网民劈荆斩篱追求真相的网络利刃。正如网民在新浪微博感言“此次事件对于互联网的强力之处体验很深。昨晚睡前才在QQ群流传的什邡事件,今天已经传遍微博了”。在这一点上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信息传达的网络渠道,更多的变成了民意的扩音器。
什邡事件中我们看到由于部分市民和学生因担心影响环境,集体聚集抵制宏达钼铜项目而引发政府与民众产生冲突。这一方面看到在市民化社会中民众的权利意识正愈发的高昂,而同时“从线上走向线下”的召集也正由互联网形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该事件依旧造成了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冲突,而随着冲突的加深两者之间的能弥合的伤痕也越来越长。
从乌坎到什邡,地方政府都面对着群众的义愤填膺和不解。但是相对于乌坎善解民意、合理退步不同,什邡动用了公权力维稳。不管结果如何,地方政府动用维稳力量的伊始,地方政府就输了。那么面对如此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应该怎么办?亦或者怎么样在事件处理中独善其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善待民意不该倒退,是进入“微时代”后的执政共识。在面对如此激烈的舆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众抗议的真实性。众声喧哗中,除了媒体的煽动、市民的误读,地方政府更应该在事件的本质上找到危机处理的真谛:那就是群众的合理性需求,以及正如公开信中讲到的“冷静,是我们幸福的需要”。什邡舆情的骤变不是一日而为,而是地方政府长久以来漠视舆论环境,忽视民意诉求的集中表现。而此次什邡高压舆情由为地方舆情的开放、透明化发展抹上了一丝阴云。7月3日,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接受采访称“四川什邡不再建钼铜项目”,也希望正如《环球时报》评论所言“希望什邡吃的这一堑是最后一堑”。我们也更期待“什邡事件”之后,地方政府能重新找到正视民意呼声、科学解决舆论危机的地区性社会管理方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重大突发事件不仅关乎官方的面子,更关涉公共利益的里子,重大突发事件须让权威媒体及时发声,应成为公共治理的常识——而这个常识,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等诉求,更重要的是,它是公共政治走向善治、增益权力公信的必要路径。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重大突发事件“发声”?
重大突发事件公开才有公信。纵观形形色色的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只要是做到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的,基本都得到了民众的支持,都推动了事件的合理化解决;相反,犹抱琵琶半遮面,公开时羞羞答答,始终不肯见人的,事件走向总是枝叶横生,问题百出。这在近期两起突发事件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拿故宫国宝损坏来说,这一事件的关键不仅在于国宝损坏,更在于损坏之后,故宫方面迟迟不报。正是因为公开的严重不足,导致故宫多故事,引起社会舆论强烈质疑。再看“7•23”动车追尾事故,事故的惨烈,叠加上事故公开存在的诸多不如人意,导致公众“质疑追尾”,相关方面疲于“否认”。仅就事故本身而言,并不能说是极致。想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两起灾难激发的民族凝聚力,再看看动车追尾事故的舆论口水,两者的差距,不仅仅因为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开的程度和力度不同。在公民意识普遍高涨的今天,人们对于突发事件有着普遍的参与感。而参与的前提是知情,这是公开的必要性所在。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常常是多种原因的结合,无论是“天地人”哪一种,都需要把真实情况告知公众。即使一些突发性事件确实因为不可抗力,而且相关方面处置也并无太大不当,但不公开,公众耳目闭塞,就容易导致混乱消息流传。相反,即使存有一些过失,只要真正做到了坦诚坦荡,那也会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集中民智民力,推动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诸多事实都已经证明,一些突发事件,正是由于公开到位,才有了良性进展。
信息公开不能只见文件不见问责。自从2008年5月1日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信息公开就成为一个政治热词,只是,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已走过了3年有余,客观地说,带给公众更多的却是丝丝冷意。在此背景之下,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力,发布《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看来,关于信息公开的文件确实不少,可是,为什么公开效果很不尽如人意呢?除了技术因素外,最近有一种声音比较有代表性,就是——— 不公开没有问责。换言之,信息公开,某种程度上,对于必须公开的各级政府或相关部门来说,还只是一种提倡和鼓励,而非一项强制性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现象:一遍遍发文强调着信息公开的重大意义,而执行官员反复掂量之后,发现不公开的后果充其量只是抽象意义上的损失,根本无涉自己的官帽和官位等切身利益。我们早都认识到公开需要外在的压力,但现实压力还没有加码到足以让相关官员必须认真执行的时候。信息不公开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已弊端尽显。信息的缺失,往往使得谣言和流言横向联合,舆情反而异常复杂,进而影响社会稳定,这在近几年历次重大突发事件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当然,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等一些群体事件中,信息及时公开并取得效果的经典案例,也让官员们切切实实看到了公开的“甜头”,但遗憾的是,学以致用很难,更多的时候,当问题发生时,一些部门依旧是笨拙地应对,依旧是习惯于掩盖和压制。
重大突发事件应公开关键信息和核心信息。对于重大突发事件,不能等到调查结果出来后才公布,而应及时发布事件进展,如此才能满足公众的密切知情需要。所发布的信息应当是事件的关键信息、核心信息,而不能是一些隔靴搔痒、在事件外围打转转的信息。按照重大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信息公开如果能在事发后的头4小时内进行,就能抢得舆论先机,成为最得力的舆论引导。事实上,有关猜测、质疑、谣言就是在这4小时内酝酿,在4小时内得不到求证后爆发的。我们常说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重大突发事件的准确、权威信息,如果不能把握和尊重传播规律,这个“第一时间”“及时”就失去了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不能挤牙膏,应做到主动充分。如果等质询久了,才透露一点消息;如果只是问什么说什么;如果只是用单一渠道发布消息,不善用新兴的重要舆论聚散地;如果发布频度不高、跨度不长,诸多媒体和公众的疑问得不到回答,那么,公众的知情需求就得不到满足。要做到充分,必得迅速组建专门的信息发布团队,主动、全面、高频次、多渠道、分门别类地把信息发布出去,才能令媒体公众各取所需,想知尽知。信息发布只有与公众关切相吻合,才有力度,有质量。对于重大突发事件,不能等到调查结果出来后才公布,而应及时发布事件进展,如此才能满足公众的密切知情需要。所发布的信息应当是事件的关键信息、核心信息,而不能是一些隔靴搔痒、在事件外围打转转的信息。关键时候,如果不是一些权威、有分量、掌握核心信息的人物来发布,那么发布者往往会答非所问,更引公众质疑。
重大突发事件须让权威媒体及时发声。权威是重大突发事件发布的主要通道。在微博、微信等架构的传播新秩序下,碎片化的真相与集群化的流言都有了更深沉的土壤。2010年2月21日凌晨,有电话、手机短信传播山西某些地区在21日2时至7时有地震,事后并没有地震发生,但由于没有省、市一级的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各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公共事件中,在谣言之后的关键期,各色信息往往蜂拥而出,公众在筛选与甄别的时候,因为找不到权威出处,无从下手,只能遵从“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自保逻辑,将事态想象成更为恶劣、惊悚、不堪的一面。正如专家所言,“在新媒体技术引爆资讯革命的今天,任何涉及危机事件的部门在第一时间内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外界评判组织处理危机的主要根据”。沉默的作为、无声的应对,很容易被公众解读为不堪的内幕或暗箱在交易。
在这个资讯社会,每个公民都可能是事件的亲历者,而每个亲历者又可能是一个极具传播能力的“自媒体”。重大突发事件不仅关乎官方的面子,更关涉公共利益的里子,重大突发事件须让权威媒体及时发声,应成为公共治理的常识——而这个常识,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等诉求,更重要的是,它是公共政治走向善治、增益权力公信的必要路径。
4、唐骏学历造假材料,问:对这一事件的理性分析、如何坚持信仰。
诚信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任何时候诚信本质都不能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诚信这一最基本的民族道德底线,是缺失未来和希望的。
作为一个国家,不仅经济发展,更应该重视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培养国家精神,守住民族灵魂,坚定社会信仰培养社会信仰,最重要的是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诚信。
然后再说诚信……
5、微博问政材料,要求写不少于1200字的自拟题作文。
网络舆情背后关联深层问题:第二季度的舆情事件中,固然有“锋芝分手”“李娜夺冠”等娱乐、体育事件,但绝大部分还是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法律、教育、政治等议题,这些议题的背后,无不与深层次的宏大问题相关联。故宫经历文物失窃、锦旗错字、私人会所一连串风波,文物保护安全性以及“特权机构”监管问题备受质疑。统计局称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与民众真实感受相脱节的统计数据,立即引起舆论哗然。而以“微博开房局长”、“最牛工商局长”以及“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网络反腐风暴,更成为一部分官员和机构的“噩梦”。李庄案、夏俊峰案、药家鑫案、徐武案这类法律事件的网络传播中,网友的态度凸显出情绪化的特点,并以同情弱者为主要标志。这种对弱者的同情心态的深层原因是对公权力的强烈不信任。食品安全与价格是拷问民生的两座大山。短时间内同类问题不断叠加,已然消磨了民众对于解决问题的信心。但如果人们真的失去信心,政府将如何自处?这或许是隐藏在所有问题背后,对政府最为严峻的拷问。
政府舆情应对胜少败多:对于舆情应对,政府不可谓不重视,但“信息不透明,手段不科学,态度不诚恳”却是沈阳总结出的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三大弊病。例如,面对民生问题中的种种质疑,有关部门的回应却常常让人觉得“雾里看花”。在塑化剂排查中称“抽检的140多份方便面样品,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给人留下无限猜想空间。另外,政府对诸多民生问题的回应“避重就轻”。菜价上涨,强调“市场规律”“天气原因”,而对利益集团在流通环节中抽取的巨额利润避而不谈;塑化剂被曝光,调查结论语焉不详,却详细列出“媒体黑名单”称其报道在制造紧张情绪。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网络环境下,政府的说辞简直一戳即破,对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毫无裨益,倒添反感。富士康爆炸、中石化百万酒单等商业事件中,政府不但未能作为公正的第三方角色介入调查,反而成为企业及个人信誉危机“买单人”。
如何看待微博问政,舆情汹涌中的政府应对?
首先,政府应明晰角色定位,以“群众路线”进微博。政府和政府人员都应意识到,微博汇聚了中国最广泛的民意,产生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意见领袖,并时刻酝酿着中国明天的趋向,这不是一片“是非之地”,而是政府坚持群众路线的新天地。而要在微博上赢得草根们的青睐,“打官腔”肯定行不通,进入网络世界,官员必须学会个性化、人性化的表达。而无论什么形式和载体的问政,官民关系仍然是一个老问题,互信是双方互动的基础。
其次,注重微博规划,网络问政“专业化”。对官员使用微博进行培训,除了避免“错把微博当QQ”的笑话,更要对微博维护人员进行网络语言、搜索能力、部门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培训。沈阳的建议是,政府微博应拟定一份包括所辖领域意见领袖和活跃草根用户在内的关注名单,面对重大、突发舆情事件时,一方面应考虑公众情绪不执着于辩白,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取得意见领袖的支持来建立舆论“防火墙”。
最后,微博问政要“问”更要“行”,让微博执政常规化,而非“僵尸化”。值得学习的是,近日南京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发一小时内或获取信息的一小时内进行微博发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11-23 01:36 , Processed in 0.1498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