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楼主: 范小天
收起左侧

[综合资料] 【内网】《半月谈》全集(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协调新策篇:“四大板块”共绘一体化版图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协调新策篇:“四大板块”共绘一体化版图

    本刊记者皮曙初张涛赵东辉熊聪茹
    随着促进中部崛起纳入国家战略的视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框架终于在2006年完成“封顶”,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中国新格局迈进。
    布阵:绘就最后一个板块的区域战略宏图
    2006年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中
    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中部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入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六省的发展本身。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这是最后一个板块的战略宏图;在驶向市场一体化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中,这是“承东启西”的关键板块。传统的沿海与内陆两大板块分割局面,正在被东、中、西、东北四大各有侧重的战略方阵所取代,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日益明晰。
    在完成了最后一个“集团方阵”的排兵布局后,2006年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的大幕已经拉开。在东部继续“领跑”的同时,中央政府加大向内陆三个区域重点领域的投资倾斜,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实施西部大开发多年来,国家在西部地区重点加强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截至2005年底,国家在西部地区相继开工建设了70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投资总额约1万亿元。2006年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西部地区又新开工12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1654亿元。
    2007年到来之际,东北老工业基地收到了一份盼望已久的新年大礼。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东三省在1997年12月31日前形成的历史欠税予以豁免,这是我国出台的又一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政策措施。专家表示,这项涉及100多亿元的免税政策将促进盘活东三省地区的存量资产,帮助国企轻装上阵,加速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
    各地区和各部门也为扭转“东富西贫、南强北弱”的不均衡局面,谋求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各显神通。商务部推出“万商西进工程”,用3年时间推动万家境外和东部沿海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和经营协作。交通部门规划到“十一五”末,中部各省与相邻东部地区间将至少建成两条以上的高速公路通道,与相邻西部地区间至少建成一条高速公路通道。
    互动、互补、互相促进,一体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宏图令国人叫好。有网民称:对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充分表明了决策者深谙“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一被中国历史反复印证的规律;东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异一日不能弥合,中国就一日不能“崛起”。有专家表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不仅将对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走上了更乐观的道路。
    融合:资本与资源涌动“北上西进”潮
    不久前,湖北省公布数据表明:近年来全省人才流入人数已是流出人数的5倍以上,人才流动20年来首次出现了正增长。人才大省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的现实让湖北人扼腕,中部塌陷的尴尬一直让“九头鸟”抬不起头来,而今终于迎来“凤还巢”。
    区域发展战略宏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版图的重新编织,更重要的是资本与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区域之间的合纵连横之势彰显无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说:“实现中部崛起,人才是关键。”人才资源的流动新潮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明确信号。为此,中部六省还在岁末发表人才一体化战略“武汉共同宣言”,探寻人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之路。
    如果说“九头鸟”的“还巢”还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表象的话,那么,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重心整体上更加明晰地表现出的“北上西进”的新轨迹,则足以说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正在从体制和机制上带来深刻的革命,跨区域产业转移、重组及合作的势头强劲,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活跃的生产要素如同出笼鸟在区域间自由跃动。一个在市场之手牵引下“四大板块”比翼奋飞的经济一体化壮丽蓝图正展现在全国人面前: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有的省份已驶入快车道;中部6省承接和对接产业梯度转移,在承东启西中谋求奋力崛起;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重振“老工业巨人”雄风;东部则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演一出改变粗放发展模式的“转型”大戏。
    大转型带来大转移,大转移带来大融合。上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的开放迅速彰显出珠三角地区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又激活了长三角地区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潜力。珠三角、长三角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2006年,沿海开发的脚步向北跨出一大步。去年5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同时批准其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市则明确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的合作发展推向了新的起点,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初露端倪。
    在实施了振兴战略3年多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数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等方面,增长速度也都高于全国水平。辽宁特钢与黑龙江北满特钢的成功重组,沈阳变压器厂收购长春变压器厂,哈啤集团收购长春银瀑啤酒,高调拉开东北大型国企跨地域联合重组的序幕。有
    专家惊叹:东北经济区崛起为中国“第四增长极”也为期不远。
    “北上”是纵轴,而“西进”是横轴,一纵一横两条轨迹才是构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完整坐标系。伴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投资“西进”正在加速。来自商务部的消息令人振奋:近年来东部地区已有一万多家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最典型的是浙商资本,在产业梯度发展规律的引导下,绘出了一幅向西部大转移的“路线图”,以至走到全国都会听到一句共同的慨叹:只要有市场就有浙商。万商西进、东中西大市场的融合成为中西部地区挺进产业时代,实现开发和振兴的重要力量。
    破壁:分工协作方能“又好又快”
    合纵连横,融会贯通,无论“北上”还是“西进”,都是在走向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强烈冲动下带来的资本与资源的合理化布局,也是全国经济发展要求提升层次、整合资源的必然产物。从中央到地方顺势而为,内联外引,冲破体制壁垒,统筹区域发展。
    联而不合只能各自为战,分工协作方能和谐共赢。去年底,长三角城市群16市市长聚首江苏省泰州市,谋求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并首次邀请泛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相关代表列席,互动机制正式启动。导入了合作机制,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初显“1+1>2”的放大效应。
    从点状拉动到各个大经济圈、城市群组“抱团”互动,区域经济的“圈”、“带”、“区”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版图上纷纷出现。从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安徽沿江城市带到江西昌九工业走廊,从成渝经济圈、陕甘宁川的区域合作到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圈和经济带一展风采,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和撬动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融城大公交”、“通信一体化”、“人力资源合作”、“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等正在变为现实。被视为“坚冰”的种种体制壁垒,在宏观战略与市场冲动两只强力大手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消融。
    但是,破冰之旅并非一帆风顺。诸侯经济、地方保护仍大量存在,在内联外引中产业结构雷同,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和竞争对手拼得你死我活,不惜从外地捞取稀缺资源,却对外地产品筑起藩篱。区域发展不平衡,加上行政割裂和政绩考核不科学以及财税体制弊端,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障碍还不少。
    区域经济发展贵在协调,贵在一体化资源配置体系下的合理分工。各个地方应该各有侧重,不能你搞一摊,我搞一摊,在同一个水平上竞争是没有出路的。比如汽车生产大家都可以搞,但是应该拉开档次,各有
    分工,你搞发动机,我搞材料,他搞组装,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专家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要从政府职能上根本解决这些市场分割的问题。通过健全全国统一市场,完善区域互动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深化分工合作,我国长期行政分割的地区经济格局方能真正被打破,从而促进经济资源的整合,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最近,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这将推动各地区切实摈弃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真正致力于科学发展。“四大板块”在发展重点和路径上应该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对自己在区域内的产业分工角色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对那些更适合外地发展的产业领域必须割爱,在资源与资本的重新配置中有所“取”必有所“舍”,如此方能实现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放新风篇:开放中国迎来第三轮冲击波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开放新风篇:开放中国迎来第三轮冲击波

    本刊记者邓卫华李舒熊聪茹
    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直面开放。开放是如此触手可及,一名北京市民在沃尔玛超市货架上随手取走一件商品的信息,瞬间就能回传到万里之外位于美国阿肯色州的沃尔玛总部的服务器上;而美国芝加哥农产品交易所显示屏上一个微小的数字跳动,就可能影响到我国山东省德州市当地某个麦农的年终收入。
    在经历了1978年初冬打破封闭状态的改革开放的第一次浪潮、2001年初冬在多哈会议上正式入世的第二次浪潮洗礼后,2006年的初冬,中国完成大幅降低关税、深度开放市场的承诺,结束对弱势产业实施保护的入世过渡期,站在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上,迎接第三轮开放冲击波。
    入世5年交出高分答卷
    2007年1月18日,济南。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国将取消对外
    商投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并对外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实行国民待遇。这一时间比中国在入世谈判时承诺的最后期限整整提前了4个月。事实上,不仅仅是旅游,在银行、分销、物流等众多服务领域,中国已经多次如期或提前履行入世承诺,与世界同享中国加速开放的成果。
    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显示,入世5年多来,中国出口迅速增长,翻了两番还多。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中国进口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是世界上进口增速最快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入世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其中世贸组织成员之间互惠互利尤为明显。
    入世之初,以汽车等为代表的弱势产业一度最令国人担心,人们担心大幅降低进口汽车和汽车零件的关税将会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毁灭性冲击。然而,5年多后的今天,在与世界汽车巨头较量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实现了汽车出口超过进口,而且还把装备着中国产发动机的汽车卖到了海外。
    入世既是对中国弱势产业的一场严峻考验,同时更是对习惯于行政审批和计划调控手段的中国各级政府的一次绝对挑战。5年多来,大量的行政审批项目被削减,与之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废止或修订。随着“后过渡期”的到来,我国政府部门在过渡期内保留的一些贸易管理手段被取消或受到限制,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期待着第三次开放冲击波能够发挥助推器的作用,以强大的外力催生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更加深刻的变革,促成中国各级政府尽早实现“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的宏伟目标。
    5年前,曾有国外舆论预言中国经济将在入世浪潮的冲击下走向崩溃;5年过去了,不仅预言没有实现,相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还给中国入世总体表现亮出了“A+”的高分。
    “走出去”渐上层楼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名叫埃弗莱斯的小镇上,400多名铁燧岩矿联合公司的员工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该公司长期以来都是这个小镇上最大的用工单位,只是2003年以前它的名字叫艾维塔克铁矿石矿,并一度因为美国钢铁业不景气而破产。2003年底,来自中国的莱芜钢铁集团和美国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联合对这家破产企业进行了重组,从而给这个人口不足4000人的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莱芜钢铁集团这次看似不起眼的投资,几乎改变了一个美国小镇行将走向衰落的命运。
    入世以来,中国在不断吸引外来投资、大量出口从衬衣到计算机等不同产品的同时,许多像莱芜钢
    铁集团一样的企业开始尝试积极走出去,在壮大发展自我的同时,也为投资国家和地区带去就业和税收。2006年5月,山东即发集团投资400多万元建设的越南工厂正式投入运营,这家年产服装1000万件的企业不仅出口欧美不受配额的限制,而且还能为当地提供约600人的就业岗位。同年,位于浙江温州市的康奈集团与黑龙江东宁吉信工贸集团共同投资20亿元,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投建占地2平方公里的“远东康吉工业园”。从单个企业海外建厂,到多个企业联合在海外建立工业园,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始呈现出由单兵作战到抱团共赢的转变。
    中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开放了一个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学会利用世贸组织赋予成员的权利,采取各种方式向海外进军,积极开拓空间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如果说多数服装和制鞋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利用世贸组织游戏规则主动规避欧美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那么以华为、海信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则更多是着眼于跟进当地市场和实时追踪国际先进技术。
    华为公司目前已在海外设立8个地区总部和32个分支机构,在硅谷、达拉斯、班加罗尔、斯德哥尔摩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同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等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成为我国申请国际专利最多的企业。
    呼吸自由贸易的空气
    入世以来,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享中国开放带来的甜蜜果实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建设,逐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域内货物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为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而努力。
    2006年可谓是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年”。当年10月1日起,中国-智利自贸协定实施,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启动。同年11月24日,我国同巴基斯坦签署了自贸协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外部组建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共拥有18亿人口,被称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未来世界第3大经济体”。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菲律宾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这是我国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服务贸易的协议,是继《货物贸易协议》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中国-东盟、中国-智利、中国-巴基斯坦乃至更多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双方经贸关系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双方在产业发展方面将进一步实现“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并为两国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从某种程度而言,自由贸易区是对世贸组织多边贸易机制本身缺陷和不
    足的补充,也是世贸组织互利互惠理念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延伸和发展。在充分利用世界多边贸易机制和双边贸易机制实现多赢或双赢方面,开放的中国正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摩擦中充电成长
    2006年10月6日,欧盟决定对我国生产的皮鞋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大部分中国涉案企业被课以期限2年的高达16.5%的重税。目前,多家中国制鞋企业已经联合起来,决定将此案上诉至欧盟法院,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而此前,正是因为这些企业联合起来积极应诉,主动走出国门游说、并与欧盟进口商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欧盟贸易委员会才将反倾销措施实施年限由5年降为2年。
    从过去反倾销终裁后束手无策、被动接受,到如今联合起来积极应对,有组织、有步骤地按世贸规则维护自身权益,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以平常心态看待花样频出的国际贸易摩擦,在应对贸易摩擦的时机选择、方式方法运用上也日趋娴熟。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内部分产业也遭到了一些进口产品倾销造成的损害。在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接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后,中国企业逐渐觉醒过来,积极提出申请,合理地运用反倾销等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贸易救济措施维护自身安全。
    就在欧盟决定对我国生产的皮鞋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之前8个月,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同年8月18日,商务部根据倾销幅度初步裁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这一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此举不仅保护了我国相关企业的安全,同时对于保障我国中西部地区300多万农民的基本生活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仅2006年一年,商务部就对5种进口产品采取了反倾销调查,其中两起案件已初步裁定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另外3起正在调查中。也是在2006年,商务部对立案的8种进口倾销产品做出终裁决定,裁定这些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并征收反倾销税,这些进口倾销产品大部分来自经济发达的欧、美、日等国家或地区。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维权,从熟悉规则到运用规则,中国企业在摩擦中不断充电成长,守规意识越来越强,国际化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它们,终将在搏击第三次开放冲击波中腾空高飞。
    不过,频繁发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自主创新之痛。面对这样的难题和形势,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开放中国的不二选择;而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实现创新型国家梦想的重要基石。
站长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494920
关注招警、公务员考试最新考试信息考试动向从关注站长微博起步
点击举报违法不良信息,奖励论坛积金币www.110bbs.com
为响应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110BBS特别推出举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专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困“三农”,路在何方(感言)





  石元春

  关键词:“三农”
  

  农业是一个特殊产业,兼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生产很不稳定,且与工业和服务业间的比较效益又很低。

  但同时,农业又是从事着社会最必须和最基础产品生产的产业,民以食为天,如果市场上买不到肉、买不到菜了,后果不堪设想。

  正因如此,即使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仍然把农业放在国家战略高度来考虑。

  中国的“三农”之困,困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大量来自掠夺,而我国主要靠农业的积累。过去几十年里,农业以其大量积累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而自身却“营养不良”和“积劳成疾”。

  如果不大幅度减赋和增加“反哺”资金,真正做到“多予少取”,使“三农”休养生息,要想解困“三农”,以及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不切实际的。

  第二个问题是困在农业增长乏力上。农业生产要素中,土水资源短缺,劳力过剩与素质不高,新增资本又如“杯水车薪”,唯“第四”生产要素——“经营”有可能作为改变全局的突破口。

  因此,解困“三农”,还可向农产品加工方向延伸和开辟以生产生物质能源为目的“能源农业”第三战场,以工业“激活”农业,以下游加工促进上游生产,在全国开展一次以基础农业、加工农业和能源农业构成的,农工融合的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革命。这也给“以工哺农”和“以城哺乡”提供了一个载体和长效机制。

                                  ——来源: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家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新象篇:开局之年气象新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文化新象篇:开局之年气象新

    本刊记者张琴黄会清邓卫华韩世峰
    2006年,我国文化建设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及面,全面推开;多元化文化蓬勃发展,草根文化异军突起;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建设欣欣向荣,面貌一新,在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精神产品的同时,也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热”的文化理念
    2006年末,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魏家桥村村民在家门口看上了区电影队免费送来的数字电影。清晰的画面及6个立体音响营造出的视听效果,让大伙大开眼界。
    去年,像魏家桥村村民一样享受到免费数字电影的,还有浙江、广东、宁夏等8省区的16个市的农民。这得益于国家从去年开始进行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为搞好这项德政工程,各级政府投入1.268亿元。
    文化德政来自于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执政理念。近年来,建立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法,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中。《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针对城乡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国家强调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设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为此,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工程。2006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的进一步推进,为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加平等和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地还想方设法,努力探索新途径。如广东省首创“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等模式,盘活了文化资源,解决了部分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成都市提出“城乡文化一体化”理念,努力实现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的力度。据统计,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就达2.58亿元,比上年增长72.7%。财政并不宽裕的江西省继2005年斥资6000万元之后,2006年再次划拨1亿元专项资金,为全省农民看电影、看戏、开展文化活动“埋单”。
    文化体制改革:踏上“破冰之旅”
    旧有的文化体制,已经不适应文化发展的要求。2006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由试点向面上推开、向纵深拓展的时期。有学者认为,这一年,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年”。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总结了试点工作经验,决定向全国推广。
    文化体制改革,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
    在北京,以北京儿艺、中国杂技团、北京歌剧舞剧院、中国木偶剧院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为标志,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产值达960多亿元,占GDP的14%以上;重庆红岩联线通过推出情景剧等方式,贴近观众需求,成为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的红色文化集团。
    目前,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广告、娱乐、演艺、会展等重点产业,一批产业基地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开始崭露头角,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我国国产电影达300余部,票房超过20亿元,其中数十部电影销往海外,动漫产品中的60%为国产作品。而在2003年,国产电影仅有140部,票房不足10亿元,几乎没有海外市场,
    80%的动漫产品都是日本和韩国的。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实质性扶持,这成为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财政部会同文化部等部门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动漫产业发展基金”;文化部发布了包括921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总价值700多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这对于引导海内外投资者进入文化产业和逐步完善文化投融资机制都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全国有18个省区市出台或即将出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有关配套政策,13个省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有些地方还设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
    文化多元化:大众文化掀起新浪潮
    近年来,文化逐渐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06年,最为人关注的是草根文化的兴盛和通俗化学术文化的异军突起。
    草根文化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广泛参与性。当李宇春、尚雯婕等平凡女孩在“超级女声”中一夜成名之后,“麻雀变凤凰”不再是一个神话。“电视选秀”这一被称为“平民狂欢”的特殊文化形式,成为2006年文化界乃至社会生活中一个极具特色的印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红楼选秀”……这些节目迅速占据了诸多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吸引着大众的注意力。大众的热捧,也让相关电视台收益颇丰。
    博客的兴起,是2006年草根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符号。网络博客写作普及率越来越高,许多人借助这一大众平台走向成功。《第一次亲密接触》、《武林外传》等网络小说人气颇高。
    草根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众成为文化的主体。全国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而且,与以往主要靠政府下乡送文化不同,如今农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农民以“自娱自乐”为特征的文化活动日益红火。仅在山西省,农民就创办了农民书屋1300多个,文化大院1900多个,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1700多个。
    也正是由于来自百姓的文化渴望越来越迫切,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参与搭建学术与普通百姓沟通的桥梁。由此,一大批以前“埋头做学问”的教授学者纷纷亮相荧屏,用通俗的方式解读历史和文学,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机遇与挑战:文化发展面临新课题
    我们在为2006年文化繁荣景象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要正视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
    首先,必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虽已进入推广阶段,但许多文化单位仍然处于负重前行的艰难之中。利益的合理分配、文
    化人才的培育、政策的具体操作、行业组织的健全、法律法规的完善等诸多难题,仍然横亘在改革的道路上。因此,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繁荣文化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形式多样和价格合理的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尽管新兴文化产业已出现爆发式增长局面,但繁荣不能掩盖问题,发展也无法忘记距离。作为文化大国,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一直是心头之痛。中国出版物在国际市场上远没有中国制造的玩具、服饰和电器受欢迎。推动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去,政府应在资金、税收方面对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惠。2007年是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文化市场分销领域将进一步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三,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虽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为农村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这种状况,要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继续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改进服务手段,增加服务内容,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第四,和谐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但在目前情况下,建设和谐文化还面临许多挑战。因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起一个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多元的文化形态中确立主导,在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低俗文化得到抵制。同时,通过文化影响人心的力量,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我们更应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完善的步伐,以更强的实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治建设篇:公平正义之旗高扬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法治建设篇:公平正义之旗高扬

    本刊记者周立民张非非张琴
    “为公平正义喝彩!”2006年10月11日,网友“咖啡茶”在国内一家著名网站上贴出长文《公平正义就是和谐》。热心网友激情跟帖:“这是我几十年来听到的最动听的一句话,这是一次伟大的实践、一次思想的突破。”
    就在这一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民主法制更加完善”被列为和谐社会九大目标之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被浓墨重彩地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回首逝去的一年,中国法治领域大事不断、热点频仍。然而,隐藏在这些纷繁表象背后的,却都是对公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喜,源自于公平正义的彰显与进步;忧,来自于公平正义的缺失或迟到。
    公平正义成为法治中国最强音
    公平:“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释义简约、通俗。而要用法治实践来诠释、注解这个词组,却绝非易事。正是这个知易行难的“关键词”,成为一年来法治中国的最强音。
    “公平正义”的唱响,闻之于中央高层的一次次重要讲话,见之于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并正被一项项重大战略决策及行动所呼应着。
    始于去年初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正在全国政法战线轰轰烈烈地展开。这是一场将深远影响政法工作、政法队伍建设的头脑“风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而“公平正义”被列为其五项基本内涵之一。
    2006年4月1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他要求广大政法干警要深刻理解、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政法队伍中强力灌输这一理念并使之成为普遍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不断推进,法律调整领域层面的不断拓展,人们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很多方面的社会矛盾正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司法渠道,人们期望通过法律手段讨回公道、讨个“说法”,对公正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政法干警正视群众反映的问题,牢固树立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的法治理念,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民主法治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并提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忽视了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高举“公平正义”大旗的2006年,将以这个姿态为人们所铭记。
    以民主、科学精神铸“公平正义之制”
    一位著名法学家说过,“立法不公,就意味着社会正义计量器的定盘星错位了”。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义,失去制度保障,公平正义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随着中央高层对公平正义的倡导,在制度建设、立法进程中,秉承民主、科学精神以最大限度实现制度公平正义,成为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被称作是“13亿人利益所涉”、“市场经济重要基石”、“承载着中国
    人对未来的希望”、“对中国近30年改革的总盘点”的物权法,其立法进程已成为2006年中国人对民主立法精神的一次经典诠释。从2002年12月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以来,这已是第七次审议该草案,使其成为中国立法史上审议次数最多的法律草案。其间,这部法律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曾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各方意见,召开的座谈会、立法论证会难以计数,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数以万计。即将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对物权法草案进行审议。漫长的审议过程、充分的研讨辩论,见证着铸造公平正义之“法”的良苦用心、艰辛努力。
    同样刷新中国立法史的还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该法在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通过。从1986年起草到最终“破茧而出”,这部法律经历了20年,前所未有。其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相关议案共计222件,参与联名的代表共计4044人次。
    从2007年1月1日起,所有死刑案件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去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表决通过了这一历史性决定,这不仅终结了死刑核准权授权地方高级人民法院行使的20多年的历史,也成为我国法治的价值追求由“效率优先”回归为“公平正义”的标志性事件。1983年9月,为了遏制当时严重犯罪活动多发态势、支持“严打”,死刑核准权被下放至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然而,在“严打”取得成效的同时,死刑案件办案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佘祥林案、李久明案、杜培武案等一个个错案的曝光,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也引起立法者的高度重视。严格、审慎地使用最严厉的刑罚———死刑,2006年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共有497部法律、法规开始施行。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把合作社组织确定为未来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组织形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既立足中国国情又遵循国际惯例的企业破产法……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被审议通过。与此同时,劳动合同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批重要法律草案也经广泛征求意见,进入审议修改程序。
    在回顾2006年中国法治建设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饱含激情地指出:“从关注平等主体之间的博弈,到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护,中国的立法无处不在体现宪法精神,2006年的立法,让民主法治的每一缕阳光,照耀在所有中国公民的身上。”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谢海定副研究员认为,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立法工作不再单纯追求速度,而是强调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凸显
    对立法质量的追求,“法治之法,乃为良法”。而公平正义,则是一切良法的精髓所在。
    以“必严”、“必究”理念维“公平正义之道”
    法是良法,但如果在执行中走了样、变了形,公平就会演变成不公平,正义就会退化至非正义。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理念,以“让贪官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追悔莫及”的决心,公平正义之剑斩向贪腐重灾区、罪恶多发区,让人们在2006年里深切地感到,公平正义的力量正势不可挡地向前奔涌。
    腐败,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直接破坏、公然挑战,而近年来在一些行业、领域疯长的商业贿赂,更是长在经济社会肌体上的一颗“毒瘤”。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商业贿赂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隐蔽性强,大要案、窝串案不断,而且这些案件多与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权钱交易有关,直接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
    2006年,我国开始向商业贿赂全面宣战。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大大增强了刑法惩处的震慑力;全国检察机关加大了查办力度,仅去年前10个月就立案查处1010件,批捕犯罪嫌疑人5117人,涉案金额8.8亿元;全国法院系统也加强审理力度,去年前9个月审理国家工作人员贿赂犯罪案件5429件、公司企业人员贿赂犯罪233件,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上升。
    国家严厉查处“齐二药”假药案、“欣弗事件”等药品安全事件,让人们更看到了中央情系民生、严肃法纪的良苦用心。食品药品安全事关无数百姓身家性命,但是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为首的一批官员,却利用权力大肆受贿,有的还袒护、纵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违规违法,“性质十分恶劣,案件造成的危害极大,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正本清源之后,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样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监管部门如何作为、如何用权,人们将拭目以待。
    公共权力的滥用,侵蚀着政府诚信的基础,也践踏着社会公正的底线。严格贯彻“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精神,对腐败案件、腐败分子,一查到底,则是对公平正义原则最强有力的维护。上海市原市委书记陈良宇、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山东省原省委副书记杜世成、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等一大批高官“东窗事发”,受到追究,彰显出中央反腐败的坚强决心,也坚定着民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念和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新措篇:改革乘风破浪纵深行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改革新措篇:改革乘风破浪纵深行

    本刊记者储国强赵东辉程正军
    改革是贯穿“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一条红线。
    回首2006年,改革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重点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渐次展开。展望2007年,改革的“利益调整”特点日显突出,攻坚任务仍十分繁重,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
    共识:改革方向不动摇
    自2004年年底以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均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由于伴随这些改革出现的诸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许多人对改革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人们开始怀疑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改革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改革该何去何从。
    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们热切盼望听到中央的声音。
    2006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温家宝的讲话,语气坚定,态度明确,在“十一五”开局之年,进一步表明了中央对改革的决心,使全党、全国在改革方向不动摇这一关键问题上形成共识。
    实际上,正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才使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规划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更多的体制改革来解决。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字眼出现了83次。令人关注的还有,在报告中,提及“体制”的29处无一不与“改革”相连。
    变化:重点领域新进展
    河南省巩义市农民张志伟不到一周办完了餐馆开业的所有手续。他说:“以前开餐馆要跑卫生、工商、税务、检验检疫等多个政府部门,现在政府的行政审批统一到一个行政大厅里,对外透明办理业务,限期答复,再也不用一个个部门去‘烧香’了。”
    张志伟切身感受到的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变化。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改革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重点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分量更重、层次更深、措施更细。这些改革惠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给相关领域和行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去年4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各级政府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进行建设。各地继续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核准、备案制度。不少地方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过错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政府网去年1月1日正式开通,各级政府网站相继向公众亮相,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服务公众的重要手段。
    ———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国企改革的指向更加明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去年16家国有独资公司开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8家中央企业完成新一轮兼并重组。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家分享企

    业利润,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开始进行试点。
    ———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电力行业基本实现厂网分开,邮政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邮政政企分开和监管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城镇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从去冬开始全面推开。铁路、民航、水务、市政公用设施等领域改革继续推进。
    ———金融、财税、投资、价格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继2005年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后,2006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上市。这些银行在股改的同时,公司治理框架初步形成,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人力管理等约束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围绕金融业转折期的新任务,前不久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做了部署。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继续改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继续扩大。
    感受:改革温暖百姓心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过去一年里,一系列重大改革向纵深推进,给百姓生活带来积极变化。
    在各部门各地区的改革探索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那就是改革更加注重科学性、协调性,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改革的基点和决策的依据。西安市在城市管理中积极探索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机制,拓宽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了政府与市民的良性互动关系。如今,道路、自来水、热力、天然气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设施建设,西安市民有了关键性的发言权。许多地方出台的一些重大举措,还注意听取群众和专家意见,黑龙江省政府发布“重大决策规则”,深圳市通过“市政府重大决策公示暂行办法”,都反映出了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正在逐步健全。
    除了参与改革决策,让老百姓感到的温暖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社会领域改革方面。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受益学生达到488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全国已有1433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4.0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务院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部署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央发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经过
    两年多的试点后,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面。各地、各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专项行动,取得较快进展。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整城镇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将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扩大到8个省份。积极探索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学生、儿童等纳入保障范围。在制度上实现了各类企业职工的工伤保险全覆盖。城市低保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
    农村综合改革方面。继去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改革步入综合改革新阶段。国务院决定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农村税费改革为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
    期盼:改革更和谐公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应该看到,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改革和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产生、累积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日益不公,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内部矛盾明显增多,腐败现象泛滥蔓延,公共资源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畸形分布等等,这些都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杂音。
    说到对改革的期盼,经常在外打工的安徽省岳西县农民储昭远说:“希望国家像取消农业税一样,消除户籍差别,让农村人和城市人实现真正的平等。”取消农业税之后,在未来的一两年里,许多农民都迫切希望中央政府在缩小城乡差距上再迈实质性步伐。
    专家分析,要改变社会的不和谐现状,理顺体制,就必须改革。不理顺分配关系、改革分配制度,不解决就业难创业难问题,不加强基层民主、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不从制度上防止“权力寻租”,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改革、造成社会不公的改革、削弱社会发展力量的改革,以及损害民众当前和长远权利的改革,都应该是我们反对、取消和避免的。
    任何改革都要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今后的改革,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社会和谐发展才能踏上坦途。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主创新篇:让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共识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自主创新篇:让自主创新成为民族共识

    本刊记者蔡玉高张涛赵东辉
    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为此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一年来,自上而下,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
    自主创新:时代的呐喊
    江苏省苏州市有一串引以为豪的数字:全球1/4的笔记本电脑和1/3数码相机都是从这里出产的……然而让人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每做一台电脑,要给英特尔付几十美元,再付微软几十美元,生产笔记本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一台所赚的钱大概是10个苹果的钱。类似的事情很多,如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是1~2美
    元;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是1个多美元。辛苦的工作最后赚取的却只是几个“苹果钱”。
    原因在哪儿?缺“芯”。没有专利,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受制于人,只能赚取可怜的加工费,而将绝大部分的利润奉送给那些掌握着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的发达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已难以承受大量引进技术的巨额成本。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发达国家知识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0%,而我国仅为20%~30%。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也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性作用,将决定着中国“十一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
    一年创新路:四大成效初显
    我国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一年,在这一年的探索之路上,取得了很多成绩,这无疑更加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步伐。
    ———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彰显创新决心。中央财政预算在2006年安排科技支出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15亿元,增长了19.2%,增幅明显高于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在不同场合都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明确做出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决定。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转化速度太慢,原因众多,但企业和个人不愿承担风险,政府对创新投入偏低是最主要因素。因此,我国正努力改变着创新投入不足的局面,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把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要务。
    ———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基础。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是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具有创新文化的社会组成的。大力提高国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是打造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一年来,最可喜的变化是创新文化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自主创新,已初步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热潮。根据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自身实际,几乎每个省份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一种支持创新、允许探
    索、不怕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技术创新成果激动人心。过去一年,各条战线都传来技术创新成果的喜报。2006年4月,奇瑞汽车公司ACTECO发动机投产,这使中国轿车拥有了第一颗“中国芯”,发动机水平与世界差距缩短了20年;2006年6月底,海信集团研制成功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结束了我国年产7300万台彩色电视却没有“中国芯”的历史;2006年12月初,国际标准委(IEC)大会主席宣布:海尔防电墙技术正式通过IEC组织的关于生产工艺和检测流程的审议……一连串的事实告诉世人,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创新能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这些技术攻关成果不仅打破了国际垄断,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开支,更重要的是重塑了自主创新的信心。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成效初显。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深圳市,坚持探索科技创新道路,取得累累硕果。近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经占了整个工业的50%,同时实现了四个“90%”:90%的研发机构放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是企业出的,90%的专利是企业申请的。企业增长、增值的大部分因素来自科技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要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深圳的四个“90%”,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一技术创新体系的无限生机。
    突破瓶颈:尚需继续努力
    “同胞们,发出自己的吼声,支持‘龙芯’吧!”这是前段时间一位网友为支持民族品牌电脑芯片“龙芯”在网上的留言。
    “龙芯”是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计算机芯片方面取得自主创新重大突破的成果。“龙芯”研制成功,足以令国人自豪。随后,“龙芯”研究单位与江苏梦兰集团合作,开始批量生产“龙芯”电脑,然而投放市场后形势却很不乐观。
    有产品无法形成市场,“龙芯”的遭遇并非仅此一例。遗憾的是,在自主创新产品推广方面,我们遭遇了盲目崇洋的观念障碍。不仅是普通民众,就连许多政府部门也存在盲目崇洋的观念,在有的地方,政府采购甚至公然要求“不采购国产品牌”。不可否认,国外某些产品在许多方面要优于国产,但并非所有领域所有方面的产品都超过国产,这也是事实。同样是数码产品,我国自主品牌“爱国者”U盘性能
    早就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但我们一些人宁可选择国外品牌。不难想象,一个新产品的研发前期的投入成本巨大,如果在市场上一直得不到公正认可,没有利润回报支持,那么它能够撑多久、走多远,结局不难预料。
    为此,专家提出,希望国家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制订科学的、严格的政府采购办法,首先让政府部门带头使用“国货”,推动自主创新民族品牌在市场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当前,影响自主创新的另一重大障碍,则是体制方面的制约。《参考消息》曾刊登一篇文章《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障碍》,文章尖锐指出,美国硅谷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有效地传播优势,实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紧密互动,成为全世界创新的典范。中国尚未证明它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产品。
    这篇文章一定程度点出了我们的要害:科研设备、科学数据、科研成果不能充分应用,产学研相互分割,这是我国自主创新不足的一大体制瓶颈。
    有研究表明,在世界近百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对经济发展起决定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当今时代,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完成的。因此,推动企业为创新主体是我们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的第一步。而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机构进行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的形成。
    按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通过改革体制,改变思路,完善政策,实现自主创新大跨越。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成果丰硕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建立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和利益共同体关系,才能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共赢。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捷径。它节省时间,节省人力,节省资源,日本、韩国走的就是这条路。日本、韩国当时引进欧美的技术,引进与消化的投入比例是1∶5,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这方面,我国的比例是1∶0.07,如果我们花1元钱引进,只拿出7分钱来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于技术更新快,吸收消化创新不足,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之中。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调整了科技引进战略,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力度,这一长期被动的局面正在得到扭转。
    我们已经迈上自主创新之路,尽管前面还有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坚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召唤下,在全民族共同努力下,自主创新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测验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小测验

    1.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经济贸易合作区———
    -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2月4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宣告成立。
    A.肯尼亚
    B.纳米比亚
    C.坦桑尼亚
    D.赞比亚2.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交易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条例草案扩大了
    公司的业务范围,进一步强化了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A.股票上市
    B.期货期货
    C.股票期货
    D.基金基金3.湖北省公安厅2月12日宣布,湖北网监侦破了制作传播“”
    病毒案,这是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
    病毒的大案。A.魔鬼波计算机
    B.熊猫烧香计算机C.魔鬼波手机
    D.熊猫烧香手机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生进步篇:民生新举奏响和谐音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民生进步篇:民生新举奏响和谐音

    本刊记者梁思奇张非非黄会清李舒
    民生,不只是一个靓丽的字眼,更是鲜活的实践,百姓真切的体验。2006年,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项项新举措的出台,一个个“老大难”问题的化解,一张张笑脸的出现,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生动体现。
    向新“三座大山”冲击
    2006年秋季开学,广西北海市民王女士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学校开学不收学杂费,只收课本和作业本费用,“外出打工的姐姐可以帮助出这个钱,不需要您再给我钱了”。来信人是她在当地最偏远的合浦县曲樟乡扶持的一个四年级女孩。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广西马山县一名初中生写的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欣慰。2006年,各地“争先恐后”作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决
    定,成为继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体现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农民获得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广西天峨县实施这项举措后,对农村小学生、初中生每学期分别只收65元、90元课本和作业本费,军烈属子女、孤儿和少数民族儿童还免收课本费,一个学期全县学生家庭减负97万元。有两个孩子读书的龙滩库区移民贺必员说,过去每学期开学都为学费发愁,要卖猪卖鸡才能凑够,现在打几天零工就能解决了。
    与教育一样,“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多艰之叹。2006年,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推广,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挨”。在这把“保护伞”下,过去经常出现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明显减少。
    北海市合浦县党江镇村民冯人兴对此体会很深。2006年10月,他突发脑溢血,住院时家里卖掉仅有的一头牛两头猪,加上亲友借款,花了2.2万元。元旦前,他从县有关部门拿到了4000元住院报销款和3300多元大病补偿金。儿子高兴地说,家里又可以买牛了!
    2006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在不少贫困家庭得到了实现。在江苏省常州市,低保户冯来福元旦搬进了每月每平方米1元钱的廉租房;在辽沈大地,在政府的帮助下,上百万棚户区居民告别了阴冷潮湿狭窄的“煤棚子”,搬进了他们梦寐已久的新楼房;在重庆,2000多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低保户住进了廉租房;武汉市300户特困家庭经历了乔迁之喜……
    除了为无房户、特困户解决住房问题,涉及更广大人群的商品房价格快速攀升的势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针对房地产业投资过热、结构畸形、价格虚高的形势,中央政府屡出调控重拳,体现了政府调整社会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努力。
    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十一五”开局之年,不能不把特别的目光投向就业问题。去年一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得到了扎实的践行。
    老工业基地辽宁省近180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在社保试点期间与企业解除关系成为“社会人”。对于绝大多数下岗职工来说,没有就业就意味着家庭生计无着。而正是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出发,辽宁省提出“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借助全省3900多个社区,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就业状况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出现“零就业”的家庭20天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为保证就业“含金量”,还针对不同情况作出规定:属于用人
    单位招聘,须签订1年以上合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可正式领取工商执照;灵活就业人员须达最低工资标准。2006年,辽宁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就超额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全年900万人的目标。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各级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使出的“浑身解数”: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务院专门于2006年3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性审批和行政收费,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和排斥农民工;各地普遍建立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培训、中介和维权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少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网站,举办专门的“双选会”。此外,各级政府针对“4050”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按照“千方百计”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广泛开拓就业门路。
    一些地方调整产业布局,在招商引资上改变以往一味偏重引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做法,以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企业进驻;不少地方开办了小额信贷业务,实行税费减免,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教育体制上,对促进就业起到显著作用的职业教育在各地普遍受到重视和加强,而针对不同对象的各种就业培训则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一技之长。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得以夯实,保障了无数家庭的基本收入。
    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引领下
    从2003年开始,我国年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6年我国GDP达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但是,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财富积累相比,民生状况并没有得到同步和合理的改善,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社会较多不和谐现象。让人欣慰的是,2006年的民生进步,彰显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变成一种“政府自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并且越来越多地向建立和完善长期的机制和体制转变。
    检视2006年的民生状况,除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其前行的足迹还印在社会其他方面。对众多非法生产的小煤窑的强制关闭,凸显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严重污染问题的治理,体现了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爱护;对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对流浪者的救助,对城市低保家庭救济标准的提高,彰显了对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各级政府的施政,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善政,更多地转移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上。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然之责。正是在这一点上,2006年,更多人从民生进步中加深了对“政府”概念的理解:北海市的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庭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药物;沈阳市的低保人员享受到免费供暖;成都市体育用品厂51名被拖欠工资的工人,在金牛区法律援助中心指定的律师帮助下,讨回了血汗钱;重庆市南岸区的被征地农民,可以每个月领到失业保险……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孙中山先生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民生问题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轫之年,人们对2006年“和谐”的感受各不相同:北海市党江镇渔江村的农民,喝上了政府“人饮工程”送来的清洁水,不用再排长队购买1元钱50升的高价水;四川省广元市的贫困留守儿童,在当地妇联“手牵手”结对帮扶救助下,与家里的亲人进行了团聚;山东省淄博市特困群体中的大病患者,获得了政府从福彩公益金提取拨付的救助金,不再担心遭遇“见死不救”……
    人们对2007年的民生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学杂费,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卫生部承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0%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各地政府对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也确定了相应的目标。

    人们相信,2007年,在“共享发展成果”的纲领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福祉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新貌篇:新农村建设照亮9亿农民心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农村新貌篇:新农村建设照亮9亿农民心


    本刊记者林嵬韩世峰段羡菊秦亚洲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8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以前农民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农村发展的希望照亮人心。
    公共财政阳光催开农民笑脸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中央及各级政府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去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高含金量”的惠农政策连续出台,让人们看到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力度,表明中国农村正迎来全方位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有“中国样本”之称。对于近7000万河南农民来讲,2006年是他们笑得最开心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河南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达322亿元,较上年增加70亿元;农民不光钱袋鼓了,生产生活条件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06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261元,实际增长12.1%,实现近10年来首次两位数增长,其中,仅粮食增产一项就让农民增收50亿元。2006年河南农民获得的农业“综合直补”达31.4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6年,河南粮食总产首次突破500亿公斤大关,“中国粮仓”地位更加突出。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直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短腿”。去年以来,在国家的财政支农账上,新增了10多个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据了解,全国大部分省份也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财政支出中,70%以上被用在了农村。
    2006年,国家首次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首次要求用3年时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和“农民医保”已渐行渐近。
    农村“行路难”是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之一。从2005年起,国家启动了乡村道路改造工程,要让农民走上“柏油水泥路”。
    初步统计,去年,全国有20个省份的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增长40%以上。专家指出,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其实质就是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将“三农”发展中属于政府职责的事务逐步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努力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农村改革迈出“第三步”
    2006年,对中国农民来说是个“转折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使延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9亿农民站在了发展新起点上。我国农村改革在历经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两轮改革之后,迈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
    听到免征农业税的消息后,一些农民奔走相告,但喜庆之余,他们担心:国家不向农民收钱了,干部还收不收?
    农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取消农业税后,农村一些地方乱收费有所抬头并有新的表现。农村乱收费的主体由基层政府转向职能部门,收费的名目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向经营服务性收费。一些村级组织也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这些情况表明,农业税取消了,但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
    记者在湖南省洞庭湖粮食主产区采访发现,一些村农民人均负担接近200元,里面有多种“服务性”乱收费。洞庭湖区农民负担之所以减不下来,重要原因是乡镇机构臃
    肿。这里有一个乡,一年财政收入不到10万元,乡干部当中除行政干部的工资由县财政统发外,还有60多个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人员的工资得从农民身上打主意。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2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条“红线”。以“大包干”为代表的第一步改革建立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取消农业税重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前两项改革取得成功后,推动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势在必行。
    2003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乡镇机关进行裁撤合并,剥离事业单位,实行乡镇领导干部交叉任职,精减行政事业人员,目前全省精减乡镇干部40%,“食之者重,生之者寡”的局面得到改善。
    同一年,安徽省率先推行“乡财县管”,目前这项改革已在全国推开。“乡财县管”核心内容为“预算共编、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集中收付”,在保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严格了乡镇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财”是“政”的基础,在这一新管理模式下,不仅管好了乡镇财政,还规范了行政,进而引发了乡镇政府职能和权力结构的再调整。
    安徽省和县一位镇长说,现在我的“一支笔”只值2000元,超过2000元的支出得提交乡理财小组,3000元以上得给县里打报告。再乱举债、乱办事是不可能的了。河南省宁陵县石桥乡党委书记蔡尚斌说,“乡财县管”规范了乡镇花钱和办事。
    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撑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破冰”
    2006年末,中国银监会公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最重要的突破在于两项放开:一是对所有社会资本放开。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对所有金融机构放开。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有责任、有义务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抽水机”效应下,农村金融失血严重。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加剧了农村金融“空洞化”,已成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拉大的“助力源”。记者了解到,2000年金融机构通过上存的方式使河南农村流失资金200多亿元,2006年猛增到700多亿元。河南省邓州市是农业大市,去年全年,仅邓州农村信用社新增7000万元贷款,其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没有贷款,有些银行已经连续几年没向邓州农村发放一分钱贷款。
    专家指出,随着“两个放开”政策的实施,农区中小型区域性商业银行必将蓬勃兴起,金融改革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级”推力。
    推进城乡利益结构调整
    专家指出,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应深化经济、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
    据了解,近3年来,中央财政和国债建设资金中用于“三农”的投入不断增长,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却有待提高,突出问题是国家支农投资管理存在问题。一是专项资金比重大,占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的57%。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权掌握在中央各部委手中,一些部门掌握着大量专项资金,拥有资源配置权,而且支配权力越来越大,为设租和寻租创造条件。二是管理分散。目前,中央政府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有十六七个之多,投资管理渠道繁多,部门各自为战,投资分散、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造成新农村建设“跑钱”、“跑项目”热的重要原因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部门既得利益固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在美国,也有大量的支农专项资金,但管理部门的作用只相当于一个“邮局”,不能随意分配资金。
    现行的征地制度,是旧有利益结构的“硬核”。许多专家建议国家尽快进行农村征地制度改革,为调整收入再分配结构提供必要的资源,支付制度变迁所需的成本。
    据有关部门统计,多数地方征地款分配比例为,农民得10%~15%,集体得25%~30%,政府及其他机构得60%~65%。有关资料显示,土地开发商拿到的地价中的72%是政府各项税费,“以地生财”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筹资手段。
    专家指出,征地制度改革,一定要解决农民主体的定位,把土地的增值部分多留给农民。目前中国失地农民约有4000万,许多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成为中国最大的困难群体。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国家出台的多项“土地新政”,一方面注重提高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另一方面将土地出让金使用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土地出让总价款必须首先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其余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应主要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预计2007年中央和地方土地收益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数量将大大增加,有望超过1000亿元。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式转变篇: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方式转变篇:中国“经济航母”换一种方式前进

    本刊记者赵东辉储国强邓卫华蔡玉高
    无论是来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来自全球化的外部竞争压力,转变增长方式都对中国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具有十分迫切而又意味深远的影响。在过去一年里,转变增长方式无疑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舞台上,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渤海湾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从中部到西北,亮点纷呈、高招频出,既表现出创新转变的风发意气,同时也遭遇着各式各样的瓶颈以及转变带来的种种“阵痛”。
    新“双引擎”动力充沛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经济的产业比重、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目前,中国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8∶48∶24调整为15∶51∶34,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从整体上看,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中国经济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正在拉近。人们不难发现,第一产业下降的份额主要让位于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很显然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升级阶段。尤其在工业化先发地区,产业优化正在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使增长更加强劲持久。从1979年到2006年,广东服务业发展速度超过了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GDP增速近1个百分点,比重也由24.4%上升到44.2%,远高于同期工业比重的上升。与此同时,广东对第二产业“动大手术”,花大力气壮大改造支柱产业,发展装备工业,工业集约化特征明显,这不但使工业的动力更加强劲、更为“绿色”,而且为其注入了竞争力、拓展了空间。
    利用无形资源、智力资源优势,北京市推动枣核型的传统工业资源配置模式转向哑铃型的现代工业资源配置模式,变制造业为“创造业”,不仅提高了服务业的比重,而且也增强了工业的竞争力。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北京的三次产业比重中服务业将占到70%以上,成为服务业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体,跟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类似。
    2006年,上海经济显示了“结构优化,效益趋高”的特点。全年投资增幅回落而社会消费却增长了13%,创8年来的新高;现代服务业“顶起了半边天”,第三产业增幅比第二产业整整快了一倍。2007年上海经济增长目标定为9%,15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与被调低的经济增长目标形成反差的是,今年上海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节约用地等刚性约束指标变得强硬起来,纳入了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经验,在三次产业比重中,当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0%左右时,第二产业发展的速度就会回落,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回落。但中国的情形却不同,工业比重在超过40%以后,其比例和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降下来,而是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中山大学教授王珺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及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延长了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二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农业所占比例大;三是在工业仍发挥主要推动作用的同时,以大中型城市为载体的服务业也在迅速成长,两个产业形成“双动力”并驾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这有效地防止了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发生的较大回落,为长期较快增长创造了产业条件。
    专家认为,依托第二、第三产业的“双动力”拉动,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长周期”的增长阶段,这个阶段年均增长8%左右,会持续10年以上,其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高级化进程加快。
    诸指标引领“战略退却”
    从去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公布万元GDP能耗指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考核。同样,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每新增亿元GDP所新增建设用地等指标,清晰地反映了经济增长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增长与环境、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些指标正带动经济领域的链式效应,正在成为衡量经济活动的新标杆,不断“刷新”着人们的发展观念。
    越来越多的人除了关注传统指标的增长外,会更加看重新指标的“下降”,甚至新方案、新规划中的“退却”。
    为获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深圳市把未来发展的目光瞄准了循环经济,它不但可以降低能耗、减轻环境污染,而且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积、厂房规模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企业的产出效益甚至生成附加产品,推动经济“存量”式增长。在深圳华晶玻璃瓶公司的生产线上,记者看到这里的大多数原料取自普通家庭遗弃的啤酒瓶、酱油瓶、醋瓶、调料瓶等,这个公司一年可“吃”下废玻璃近9万吨,节省成本900余万元。
    通过重点引进“补链”企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不断完善。天津东邦铅资源再生公司以开发区蓄电池企业产生的铅废料为原料,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年可产1.2万吨再生合金铅,形成了蓄电池生产的循环产业链条。借助“补链”,开发区内已形成4个循环经济型产业链。
    “做大分母”稀释能耗,正在成为山东兖矿集团集约化经营的新动力。这家曾以高耗能“著称”的企业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和提高非煤产业产值,减少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份额,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值,降低了产品综合成本,有效遏制了高能耗。
    随着单位GDP能耗指标的深入人心,过分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增长,靠一两个大项目推动发展,以消耗资源换取一时增长的旧观念,正在被科学增长、和谐增长的新理念所替代。目前,包括东部地区在内的许多地方,经济发展正在进入重化工阶段,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能耗提高而不是降低。虽然在短期内,这些地方的产业布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能耗指标无疑正成为地方官员和企业采用环保新技术、积极节能降耗的巨大推动力。
    转变是一种“痛并快乐”的经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产业的选择、引进项目的选择、项目成本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它增加了企业或项目的成本、提高了进入“门槛”,可能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甚至在有些地
    方还可能导致产业的“空心化”,如何进退、取舍,的确在考验着地方政府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近25年里,深圳经济年均增长28%,曾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而2006年上半年,深圳经济的增速为13.5%,首次低于广东平均水平。不少人对深圳的发展表示担忧,认为缺少动力、后劲。深圳市统计部门认为,这个速度是健康的速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速度,是产业结构调整后出现的重大转机,是“以退为进”。
    另一次影响更广泛的“以退为进”是,深圳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2005年推迟到2010年。推迟的主要原因是,深圳在有关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方面的指标比较滞后。与此同时,深圳还对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有关民生、环境方面的内容。
    这两次所谓的“退却”,其实都来源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速度深圳”转向“效益深圳”,但深圳为此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承受着“特区不特”的误解。为了统一发展思想,深圳市委还及时提出要做到“三个舍得”,即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要把改革开放积累的财政实力,大胆投入到社会发展、民生民用、公共服务等方面。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不惜为追求发展质量付出一定时间。要敢于承受外界的压力、承受暂时的误解,不惜放弃一时的声誉。
    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增长方式转变则更多地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能源单耗居于全国首位的宁夏,正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发展难题:具有优势的发展项目是国家限令削减的,国家倡导的产业方向,又是宁夏力不从心的。长期以来,在宁夏地方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化工、水泥建材等为主体的重型化产业结构。但这并非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借口,宁夏正努力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核、批准的强制性条件。尽管一些小的违规项目纷纷下马,部分民营企业负债累累甚至倒闭,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毕竟已经起步。
    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了拒绝“黑色GDP”的响亮口号,已启动160个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正在由重点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的旧模式转变为依靠消费拉动增长的新模式。在上海、山东、浙江、广东等经济先发地区,当地政府抓节能降耗毫不手软,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企业纷纷下马、关闭,为发展节能型工业留出了空间。
    虽然这些措施可能导致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暂时回落,但这并非经济运行的“滑坡”,而是一种良性调整,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是解除“成长的烦恼”的必由之路。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控新政篇: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调控新政篇:宏观调控力促“又好又快”发展
    本刊记者程正军黄会清林嵬
    2006年,我国GDP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7%,同时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单位GDP能耗第三季度有所下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7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以往的“又快又好”,“好”字当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对新一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处不胜“热”
    翻开2006年版《中国统计年鉴》,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曾有连续5年运行在两位数平台的时期,但其间有回落现象。而2003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
    的轨迹是:10%、10.1%、10.4%和10.7%,这是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连续4年在两位数平台上加速增长。
    在连续4年加速增长期,宏观调控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最近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始于2006年4月,因为从年初开始,中国经济一度出现由“偏快”急剧转向“过热”的势头,多个宏观经济指标亮起“红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近30%的高位徘徊,有8个省(市、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超过50%;1~4月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78%,贷款总额超出央行全年贷款目标的2/3;全国耕地保有量18.31亿亩,接近18亿亩底线;房价在一些地区屡创新高;全国单位
    GDP能耗不降反升,环境容量缩小。从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做到“快”并不难,实现“好”则不易。按照中央党校教授赵长茂的解读,所谓“好”,就是比较好的效益,比较高的质量,比较协调的结构,比较多的技术含量,比较少的资源消耗,比较低的环境代价,最终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兼顾多方面目标,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自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调控措施,稳定上涨过快的住房价格。央行在2006年4月和8月两次加息的同时,还分别在7月、8月和11月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针对土地违法问题,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特别是9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高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在财政预算当中列支,并首先保证支付。土地调控新政策的亮点还包括──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的责任,强调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同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
    概括起来,这些调控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
    手段多样手法灵活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控经济活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梳理这一年多来的调控新政脉络不难发现,中央在宏观调控中更多地借助市场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针对性强,较为温和。
    一是多手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二是边看边调。在2006年4月份出台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又分别于7月份和8月份再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同时还辅以对投资项目的资格审批。
    三是微量频调。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4次,而每次调整的力度不大,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都在0.27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刘树成说,按以上特点操作的宏观调控,有效避免了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避免了我国经济历史上多次因“大起”而导致的“大落”局面,使经济在适度高位运行。
    宏观调控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各种政策手段围绕既定目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但由于不同的政策手段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导和操作,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一致、作用力度不匹配,甚至南辕北辙、相互冲突的情况。赵长茂说,把握不同政策手段的作用特点,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
    房价高、圈地热凸显调控之难
    调控之难,突出表现在百姓关注的“居高不下”的房价上。经济发展成果应该让百姓分享,但“且调且高”的房价却让许多老百姓看不清、道不明。关宏是一名普通的福州市民,2006年年初,他在市中心以每平方米4450元的价格购得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才过去1年,我的房子现在市场售价竟然高达每平方米6000多元。”高兴之余,他就是不明白房价怎么涨得如此之快。
    尽管近年来中央使出的房地产调控“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不过房价还是在不断攀升。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中,2006年11月份福州以涨幅10.4%位居全国第一。
    在房地产开发和征地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环节,通过“以地招商”、“以地融资”,将银行、开发商纳入利益链,从而使圈地热“高烧”难退,土地闸门关而难紧。
    河南省有一个县规定,凡到县工业园区兴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实行零地价进入。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的工业项目,无偿提供30亩土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已累计欠缴“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5亿多元,造成6万多亩已批土地因欠费而不能领取正式批文,而实际上这些地已投入使用。

    专家指出,这样廉价出让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了依赖土地出让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东部某省的国土部门算过一笔账,该省GDP每增长一个
    百分点,需要占用2.4万亩土地,铺摊子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调研报告还表明,当前以土地抵押的融资成为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东部一些县市数百亿元的基础投资资金中,有60%甚至70%来自于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
    凡此“以地生财”的做法危害极大,扭曲了政府职能,导致政府与百姓争利,大批普通百姓只能“望房兴叹”。新年伊始,从中央传来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业调控信息。一是自2007年1月1日起,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平均提高两倍。二是2007年1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将实行清算式缴纳。
    专家认为,在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税费政策调控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使房地产业逐步进入一个理性的发展阶段。
    “又好又快”树调控新标杆
    “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然而,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正面临两大考验:一是粗放型盲目扩张所造成的能耗、环保压力继续增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趋势;二是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在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工业化阶段,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明显影响。如果体制改革不到位,资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制约,我国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国外贸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继续扩大,这既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又是“又好又快”发展目标面临的另外一个考验。值得关注的是,持续大额顺差的国际收支牵引着中国外汇储备一路攀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相应的人民币投放数量非常巨大,这就与宏观调控产生了矛盾。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需要稳定人民币的投放;而现在,结汇渠道人民币的大量投放,则与这一目标相悖。
    在新的一年里,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仍然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的效能。专家认为,当前一方面应更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应改变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促进进口。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起点,新跨越
2007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新起点,新跨越

    开篇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令我们自豪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项事业正沿着健康轨道阔步前进,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2006年,中央政府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许多农村旧貌换新颜,9亿农民欢欣鼓舞;自主创新的号角嘹亮吹响,公平正义的旗帜高高飘扬,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国防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
    2006年,中国这条巨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这跨越让国人感受至深,让世界凝神瞩目。
    良好的开局,是鲜活的生活,是生动的实践,是9亿农民告别“皇粮国税”后洋溢的笑容,是农村娃“上学不花钱”的开心,是失业者重新就业后的欢乐,是困难群体搬进廉租房后的幸福……
    新起点上实现了新跨越,令亿万中国人民信心百倍。新跨越要有新高度,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前进中的难题。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中央提出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四个着力”,既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扎实工作,敢于攻坚,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基于此,本刊编辑部继去年两会前夕刊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专题,今年两会前夕又精心策划、隆重推出“新起点,新跨越”这一大型专题报道,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一点借鉴。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1月10日   半月谈第1期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安排部署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显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基本方向,当务之急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关键之举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根本之策是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突出亮点;长远来看,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始终是“三农”工作主调。
    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过去几年成为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干群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但农村与城市相比发展滞后,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效益偏低,农民与市民相比收入偏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持续出现结构性上涨。为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必须稳定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人心、稳定社会。中央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表明中央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农业自身发展来看,现代农业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必须强化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化装备的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必须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成为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必须保障13亿以上人口的粮食安全,并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约束越来越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科研应用推广越来越难、基础设施任务越来越重等制约因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从农民增收形势看,城乡收入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3年增加的收入还没有城市居民1年增加的收入多。由于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断涨价,增收效果仍不十分明显。显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
    目前,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基础脆弱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势头,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紧绷。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
———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中央决定抓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机,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幅度”三个字,这就表明增长幅度将大大高于往年,甚至是成倍增长。此外,中央还提出“三个调整”,即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调整涉农项目配套政策,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这也表明中央试图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仅加大投入的范围和力度,而且改进投入的方式和途径。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突出强调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其要求是“四个狠抓”,即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指明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抓什么,而且指出了应该怎么抓。中央强调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具体措施是“五个加大力度”,即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力度,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力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加大国家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既讲明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方向,又讲明了投入的要求。
    ———完善新农村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中央继续强调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等;特别强调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1月25日   半月谈第2期
干部换届要树正气刹歪风
按照中央的部署,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副省级城市的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在今年上半年将换届完毕。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开展市、县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为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新近印发《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省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通知》,对换届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还联合召开严明换届纪律做好选举工作视频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个严禁”的要求。包括严禁采取打电话、发短信、请客、送礼等方式拉选票;严禁托人说情、打招呼,搞串联、做工作;严禁私自散发各种宣传材料,赠送纪念品;严禁以同学、同乡、同事、战友等联谊活动的名义,搞拉帮结伙;严禁送钱、送物和各类有价证券,搞贿选活动;严禁收受他人贿赂、参加有拉票意图的吃请;严禁隐瞒、包庇、袒护换届选举中搞非组织活动的行为;严禁传播小道消息,编造谣言,或通过信件、传单、短信、网络等方式,诋毁中伤他人;严禁以威胁恐吓、弄虚作假等手段,妨碍、侵犯代表、委员的民主权利;严禁封官许愿、突击提干等等。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政党,中国共**一向重视干部的培养选拔和选举工作,但像这次如此强调换届工作的纪律,却是历史上少有的。这是因为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后全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把这次换届选举工作做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关系领导班子在公众中的形象,关系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如果跑官卖官不禁,拉票贿选成风,将严重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应该认识到,中央如此强调换届纪律,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总体上看,在时下领导班子换届中,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坚持党性原则、顾全大局、遵守纪律,正确对待组织安排和个人的进退留转,正确对待换届选举结果。但是,也有少数干部忘记了共**人的立场,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个人的职务升迁,请客送礼,拉帮结伙,甚至采取贿赂手段拉选票,严重干扰了推荐人、选举人意志的正常表达,损害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败坏了党风政风。
    可以看出,这“十个严禁”指向非常明确,几乎囊括了历次换届中出现的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在换届前,有针对性地发布“禁令”,把话说在前面,把规矩定在前面,可谓是未雨绸缪之举。只有这样,换届工作才能有章可循,顺利进行。
    当然,要打造一个让广大干部在换届工作中充分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领导干部要做好表率作用,认真学习中央有关规定,真正明白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模范执行党的纪律,严格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各级组织也要切实负起责任来,“禁令”一旦定出来,就要坚决、严格执行,做到“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各地在执行中央规定时,不妨再规定得更详细、具体一些,比如说,什么叫“跑官要官”、什么叫“拉票贿选”,查出来“跑官要官”、“拉票贿选”应如何处理等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规范。
    做好这次换届工作,最为重要的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是中国历朝历代惨痛经验的总结。在封建社会中,权力被少数人所垄断,要想在用人上不腐败也是不可能的。而今,中国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用人腐败与共**的宗旨水火不容。
    从根本上说,要使这次换届真正做到树正气刹歪风,提高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社会对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交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常态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2月10日   半月谈第3期
冰雪无情人有情
暴雪、冻雨、低温……连日来,近50年最严重的雪灾席卷我国南方诸省,受灾人口数千万。持续的极端恶劣天气,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发出号召,要把抗灾救灾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打好抗灾救灾这场硬仗。
    灾情急,中央领导的心更急。灾害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灾区和灾区的群众。
    胡锦涛总书记1月31日前往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考察煤炭生产和电煤供应情况。他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通过8公里长的巷道,下到400多米深的矿井采掘区与矿工亲切握手。“齐心协力夺取抗灾救灾斗争全面胜利!”──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激励着人们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为战胜这场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而顽强奋斗。
    1月28日至30日,温家宝总理雪夜亲赴湖南、广东考察抗灾救灾。在广州火车站广场临时搭建的大棚下,温家宝手拿扩音器说:“我来看望大家,你们吃苦了!”在回京44小时后,温总理2月1日再次赶往湖南灾区。中央领导的身影出现在抗灾第一线,为大家带来融融暖意,极大鼓舞了灾区人民的斗志。
    中央各个部门对支援灾区采取了坚决有力的措施,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共同努力,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展开了一幅气壮山河的抗灾图:
    ———面对南方历史上罕见的冰雪灾害,驻区部队已全力出动。官兵放弃休假进入战备状态;开枪射击高压线上的冰团、用装甲车辆碾压高速公路上的冰层……这些打破常规的“战法”被屡屡使用,在抗灾救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灾情最严重的湖南,我们看到:省电力公司送变电建设公司工人罗海文等3人参加了抗冰保电抢险队,他们在为一条500千伏电力输送大动脉除冰时不幸以身殉职,生命的绝唱回响在超高压线上;在京珠高速路这条南北大动脉上,一场风雪中的大救援在不断上演,乘车返乡的旅客邓坚一家被冰雪封堵,这时孩子突发重症,一辆正在巡查的警车马上将孩子紧急送往湖南省儿童医院救治,在许多好心人的关照下,孩子得救了;湖南省公安厅与湖南省通信管理局协调,每天定时向全省100多万台大客车、大货车的驾驶员免费发送路况信息,省公安交警总队还紧急制作30多万份《恶劣天气安全行车手册》,发放给各个服务区、收费站、执勤岗亭,提醒过往司机注意安全。
    “爬冰卧雪,为的是万家灯火”。在千里铁道线上,在条条公路上,在崇山峻岭间高高的塔架上,在漫天风雪中,战斗在抗灾第一线的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官兵,为了每一个旅客的安全,为了千家万户的温暖,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批批支援人员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一车车抗灾物资驰援灾区,特别是有的受灾省份和地区,在自身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以大局为重,把电力和大批物资输送到更困难的省份和地区,书写出团结协作的动人篇章。
    危难之中有真情,大灾面前见精神。当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我们总是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众志成城、团结奋战的精神;总是迸发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种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总是洋溢着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高扬起互助友爱的精神。这一切,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当前抗击冰雪灾害、夺取救灾全面胜利的信心所在。
    随着灾情的发展,已经在抗灾一线奋战多日的干部群众依然需要发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打好抗灾救灾的攻坚战。
    “雪凝血热”、“抗凝冻、保民生”、“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冻了我一个,温暖千万人”———这样一些豪迈口号,响彻在风雪严寒中。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多一份关爱,就多一份和谐;多一份奉献,就多一份暖意;多一份坚韧,就多一份力量。
    冰雪无情,人有情。严寒挡不住真情,冰雪压不垮意志。有这样一股昂扬向上的精神,有这样一种万众一心的气概,有这样一种藐视困难的勇气,抗灾救灾这一场硬仗,我们一定能打赢!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2月25日   半月谈第4期
养成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执政心态
随着省级领导班子换届结束,一大批领导干部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执政历程。我们的领导干部来自党的培养和人民的选择,政治立场、政治品质乃至执政能力理当是信得过、靠得住、过得硬。但是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辜负党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还要有好的执政心态。政治路线确定以后,领导干部产生以后,领导干部的执政心态就成为重要的因素。
    心态作为人内心的一种认知状态、修养状态,看似很虚,其实很关键。心态外化出来就是人的精神状态,体现在执政过程中就是政绩观。在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心态决定领导干部的行为。
    领导干部养成和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往往会使一些不良心态潜滋暗长。比如,有的同志认为自己辛苦了多年,总算进步到了相当的位置,为了守住这个位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的心态就会乘虚而入;还有的同志则认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能施展自己抱负的舞台,于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好大喜功的心态溢于言表;也有的同志认为自己在推进改革、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方面功勋卓著,惟我独尊、居功自傲的心态就会萌生。很明显这些不良的执政心态会严重影响领导干部的执政绩效,进而损害我们的事业。
    那么,什么样的执政心态才是我们事业所需要的、领导干部应该去努力培养和保持的呢?
    首先,良好的执政心态应该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所处的环境很复杂,担负的任务很艰巨,面临的问题也很棘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此起彼伏,要想实现改革的深化,发展的健康,事业的拓展,领导干部一定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像广东、山西等省的领导干部高扬解放思想的旗帜,向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越来越影响科学发展、越来越阻碍事业进步、越来越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些观念、做法、行为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与强烈的抨击。这充分反映了积极进取的执政心态。
    其次,良好的执政心态应该是一种清醒稳健的心态。中国社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开始进入了盘点调整期。我们固然希望还能一如既往地快速发展,但面对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们必须意识到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没有经济结构的根本调整,发展最终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停滞乃至倒退;面对日益凸现的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没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相应跟进,经济建设不可能永远一枝独秀。对此,领导干部一定要养成并保持清醒稳健的心态,不急于求成,更不好大喜功。前一段时间,云南省省长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守护好云南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省长强调,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否则百姓健康都不保,还谈啥为民造福?这反映的就是清醒稳健的执政心态。
    再次,良好的执政心态还应该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心态。我们的事业就像一场接力赛,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顺利实现既定目标。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前任好的思路做法,好的战略部署不仅不要去随意更改,还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发扬光大。一段时间以来,有很多领导干部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提出要牢牢把握工作的连续性和政策的稳定性,不主张换一任领导,变一套思路,不提倡刻意去烧“三把火”,认为这是发展“大忌”。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执政心态。
    如何鉴别领导干部的执政心态就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得过且过,是积极进取而不是好大喜功,是清醒稳健而不是糊里糊涂?现实中,确实有的领导干部本来是得过且过的心态,却美其名为萧规曹随;有的本来是好大喜功,却自诩是积极进取。事实上,好的执政心态与不良执政心态的分水岭、分界线很明确,这就是是否对党的事业赤胆忠诚,是否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是否对自身价值有清醒认知。当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时候,好的执政心态具矣。反之就需要引起警觉了。
    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我们的抱负体现在群众的利益充分实现,我们的成功体现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当领导干部有这样认识的时候,好的执政心态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当然,就现阶段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执政中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3月10日   半月谈第5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放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部署。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又把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落实十七大精神,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措施加以强调,可见其紧迫性和意义非同一般。
    强调转变发展方式之所以如此紧迫,首先是因为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有“毛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过去长期患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老“毛病”依然相当严重,而且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逐渐发作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不安全的新“毛病”也日益严重。其次是这种粗放而失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面遭遇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社会冲突增加等生态环境、贸易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化的阻碍。因此,经济发展方式非转不可。
    客观地说,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患的这些老“毛病”,跟过去我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技术水平低下、经济总量小、经济社会长期“紧运行”和人们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忽视有关系。在一个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的人口大国,不可能不要高速度,在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不靠高投入、高消耗进而也难免高污染。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进入了经济宽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些老“毛病”就必须要改了。
    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也做过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高增长的发展惯性依然严重,从思想上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生态环境成本的倾向还相当严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过度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从投入和消耗来看,投入大、消耗多仍是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例如,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5%,而消耗的资源总量却达到了15%以上。特别是由于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名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大量低价开发自然资源甚至严重的环境污染来换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进而成为任发达国家“剥削和无理指责”的低端产品“加工厂”。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2006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拥有38个,亚洲占有11个,而我国却没有一个。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芯片大都依赖进口。我们不得不把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的专利商。这种粗放式发展必然与我国人均资源严重短缺的资源状况相冲突,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仅如此,在经济粗放、快速发展过程所产生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以及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而带来的经济不安全等新问题交织进来以后,我们就更需要马上“就医治疗”,自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说到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针对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要实现这“三个转变”,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四个关键”:一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是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个“瓶颈”,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发生根本转变。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机制,制定各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
    二是要重视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第三产业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新格局。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只有第三产业充分发展,才能促使和支撑经济发展彻底摆脱过分依赖物质投入和牺牲环境而换取经济增长的局面。
    三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四要深化干部任用体制改革,完善干部政绩评价体系,用充分反映资源环境代价的核算体系来衡量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这“四个关键”一起抓,才有利于解决部分地区发展方式转而不变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3月25日   半月谈第6期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一场革命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高票通过,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越来越清楚,这就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之所以把转变政府职能提到如此的高度,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现实需要。
    政府只有转变职能,才能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谈政府职能转变,并不是否认现有一些政府职能的历史合法性与历史必要性。只是政府职能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必然对应着不同的政府职能与职能的侧重点。
    以经济建设为例,在全社会经济发展意识不强、发展手段不多、发展主体缺乏的情况下,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集中精力做大GDP,为之去招商引资,去争取项目,是必须做的工作。这也是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主体的发育与壮大,政府如果还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搞经济建设,直接参与微观经济运行,就会产生与民争利的现象,就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时,就要求政府把主要精力用到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上去,把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尤其是重点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这并不是说政府就完全不关注经济发展,只是不要再去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不要代替企业决策招商引资上项目,而是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
    只有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才能有效化解政府自身建设的一些理论困惑与实践难点。这些年经常有人在政府自身建设的理论问题上发生争论。像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政府规模太大了,政府管得太多了。理想的政府应该是迷你型的“小政府”,无所作为的“守夜人”。言之凿凿的理论确实让人左右为难。其实,离开政府职能的转变,抽象讨论政府规模的大与小,政府能力的强与弱,政府有为还是无为等等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这次改革增设国家能源局,将环保总局提升为环境保护部的举措就表明,我们机构设置还有很多缺位,还有很多事情应该做却因为没有机构设置而被搁置。再比如,从政府能力看,好像政府越来越强势了,但通过这些年宏观调控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一个“强势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恐怕经济很难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只有切实转变了政府职能,才能真正建设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但实事求是讲,建设的成效与我们的预期和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有一定的差距。这并不是政府工作人员不积极、不努力,而是政府职能定位的不科学所致。
    当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以经济增长为指挥棒,不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乃至牺牲生命换取带血的GDP的时候,当城市政府是以地价房价不断攀升为荣,全然不顾本地居民买不起住房的时候,当群众产生了“政府管了好多不该管的事,政府又不去管政府应该管的事”的感觉的时候,怎能指望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投满意票?而转变政府职能为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提供了保障。
    对于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来说,就是政府该管的事情必须真正管好,不能出现“管理真空”,不能因为要求“不妄为”就情绪逆反而“不作为”;政府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去管,不能因为有利益就去与民争利。值得指出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当政府把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满足了,在城乡范围内、在全体群众中逐步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一个人民满意的政府自然会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政府自身的一场革命,革根植于政府工作人员头脑中不合时宜的思维观念的命;革依附于政府工作人员身上多少年来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命;革虽是不自觉形成但已经让政府工作人员不当受惠的利益格局与利益框架的命。这就势必会有阻力,有障碍乃至有交锋。要化解这些矛盾,除了靠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法律保障。我们要通过法律的建设,让政府不能发生“错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缺位”———有什么不想干的就不去干;更不能“越位”———为部门利益和官员利益所驱使。这就是为什么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同时也是法治政府的原因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4月10日   半月谈第7期
新时期领导干部要有新作风
在3月18日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坦言:“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哪儿?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增多,难在物价上涨过快、通胀压力增大,难在如何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胀之间寻找平衡点……面对经济运行中的多重困难和突出矛盾,中央近一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措施更加灵活、有效。尤其针对南方冰冻灾害和华北、东北干旱对当前春耕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时出台了一项项惠农政策,无疑会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中央的各项精神、任务、要求已十分明确,关键是如何将之落到实处,充分体现在老百姓身上。这就需要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抓好落实、务求实效。
    我们欣喜地看到,去年底今年初,国务院所属部门领导纷纷深入基层调研,就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尤其是一些新任部长,上任伊始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的部长两个月内下基层调研考察达5次之多。领导干部走到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听意见,这是可喜的新气象、新作风。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作风离时代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不小差距。诸如有的对中央精神不甚了了,对基层情况懵然不知,习惯于夸夸其谈,做表面文章;有的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关心群众疾苦,甚至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有的工作作风漂浮,不愿真抓实干,满足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贪图享乐,吃喝玩乐,骄奢淫逸;等等。这些不正之风,已经严重阻碍了党和人民事业的继续发展,必须加以除之。
    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作风,开创工作新局面,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每个领导干部应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将中央的精神与当前当地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防止乱决策、瞎指挥。
    第二,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学风,并且学以致用。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新知识不断增长,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学习,固步自封,思想没有源头活水,必需的专业知识不能增长,其执政能力和水平就不能提高。发展的时代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经验、新知识,并转化为行动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促进事业的发展。
    第三,树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工作作风。领导干部不仅要当运筹帷幄的指挥者,还要当身先士卒的实干家。新时期改革发展建设任务繁重,尤其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控制物价上涨,要破解一系列民生难题,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要促进社会和谐,等等。这些工作中央有明确的要求和部署,领导干部必须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不能让既定目标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而要扎扎实实地落到实际工作中。
    第四,树立民主、亲民的领导作风。领导干部是决策者,要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就必须虚心听取下属和群众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只会祸害工作。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的领导权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必须亲民、爱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带领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五,树立艰苦朴素、情趣健康的生活作风。一个人的生活作风是其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反映,生活作风与其他作风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已不是个人的私事。领导干部是社会的骨干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领头人,领导干部的行为举止在社会上具有示范带头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这16个字,应成为我们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行为准则。
    总之,领导干部的作风不仅关系到干部自身的形象,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良好的作风,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才能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形成共建和谐的强大力量;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各项工作,完成目标任务。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4月25日   半月谈第8期
现代农民该怎么种粮
最近,美国农业部公布了美国主要农作物2008年度意向种植面积调查报告。由于玉米去年以来价格涨幅远小于大豆、小麦等,意向种植面积比去年大幅度下降了8%,相反,大豆则增长18%,小麦增长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一部分农产品与国际市场关联度很大。相比而言,美国农业生产者能够敏捷地根据市场信号调整种养结构,我国农民则转身步伐较慢,不善于“见风使舵”,因此在农业竞争中往往吃亏,难以从中分享合理利润。
    按照市场需求种粮,这为农民朋友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2007年,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有15%左右的种粮农民参照大豆、玉米期货价格种地卖粮。但是这种类型的农民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农民不要说国际信息,就是本省、本县的市场信息,因物质条件与文化素质所限,也很难得到。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全球联系愈益密切的今天,作为市场的主体、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如果继续延续昔日的“只低头种地,不抬头看天”的习惯,继续奉行等、靠、要等观念,不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就会遭受更大的冲击与损失。有人会说,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普通老百姓怎能弄得懂?实际上,世上无难事,只怕肯攀登。东北一些农民能根据期货市场的变化来种地,说明我们的潜力很大,我们千万不要低估自己的智慧。现在,很多农村都开通了网络,经过简单培训,上网搜集一些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信息已非难事。如果再加上自己的学习和政府的培训,按照市场需求这个“指南针”来调整种植结构,结果肯定要比盲目种田好得多。因此,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他们按照市场导向发展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当然,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承受着自然灾害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扶持。要提高中国农业“见风使舵”的能力,在中国的现阶段,既要靠农民自
    身,靠合作社与协会,也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美国农业生产者今年对种大豆、小麦“感冒”,是因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期货市场这两项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期货具有规避风险与发现价格的功能,是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风向标”,对改变中国农民“去年什么涨今年种什么”的传统习惯为“未来什么涨种什么”将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已初步形成了小麦、大豆等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让农民得了实惠,但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期货交易还未正式推出,不利于避免生猪市场大起大落。因此,加速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刻不容缓。
    即使知道种什么、养什么赚钱,一些农民还是顾虑重重。见了“风”不敢使“舵”,是怕风险太大容易翻船。例如生猪养殖,前年价格大跌,去年大涨,但是很多农民不敢养,担心价格跌,担心猪瘟,担心饲料涨得没边,忙乎一场后大亏。我国政府从2004年开始向农民发放多种种粮补贴,今年更是大幅度提高,而且坚持出台粮食收购最低价,对化解农民的种粮风险、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功不可没。然而,这和欧美国家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强力培育发达的农业保险相对照,还有很大差距。
    提高农民“见风使舵”的能力,仅仅靠他们自身是不够的。今年南方发生冰冻灾害,交通堵塞,贩运户没法进出,导致湘西农民近来调整结构、大栽特栽的椪柑大面积滞销。尽管当地政府在找市场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但相当多的椪柑无法采摘,眼看着烂在地里,农民损失惨重。湘西农民的痛楚,实际上是当地椪柑加工能力弱、产业链短酿成的苦果,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不强的一个缩影。
    欧美有发达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表面上是美国农场主调整种植品种,实际上是为他们提供合作服务的产前信息搜集、产中生产服务、产后加工与销售等环节都在呼应调整,从而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近年来国内各地也组建了不少协会与合作社,还有不少龙头企业也起带动作用,但与农民利益风险结合紧密、规模很大、产业能力带动强的还不多。单个农民或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化竞争中往往难堪一击。加强对各种农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带动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是政府该做的事。
    细细品味,中国农民调整种养结构的能力较差,实际上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解决这个问题也非一朝一夕,也不能拔苗助长,既要靠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要各级政府多方面采取对策,一步一步化解。期待并相信终有一天,中国农民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者一样,在农业竞争的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5月10日   半月谈第9期
从“圣火”传递看爱国精神新内涵
承载着和平、友谊、进步精神的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期间,遭到少数“zd”分子和一些反华势力的干扰。为了保护奥运火炬顺利传递,为了战胜谎言与偏见,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尊严,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与全体中国人民一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并诠释了新时期爱国精神的新内涵。
    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张张真诚激动的脸庞、一阵阵雄壮震撼的国歌声、一场场盛大的集会向全世界宣示,无论走到哪里,华夏儿女们身上永远流淌着祖国母亲的血脉。
    爱国是中华儿女的神圣义务,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最起码的品德,它表达的是对于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有如儿子对于母亲的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如今,这种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并赋予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新的内涵,新的活力。
    ———爱国主义不再是弱者的抗争,而是一个站立起来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宣示。
    翻开中国近代史,经济落后、国力衰微,中国始终处于一种落后挨打的屈辱地位。这使得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始终是一种以弱抗强的态势。而今,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空前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面对一个欣欣向荣、和平发展的祖国,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因此,当“zd”分子和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奥运“圣火”传递之机侮蔑中国时,就从根本上伤害了中华儿女的感情,进而引发了一波波强大的爱国浪潮。
    正如一位在伦敦亲历圣火传递的中国留学生的表述:“我们挥舞着国旗,内心从未像今天一样骄傲;高唱着国歌,声音从未像今天一样响亮。想到这里,又想到温家宝总理讲的那句话‘你们在外面记挂着祖国,祖国也记挂着你们’,就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很值得。”
    ———爱国主义不只是一种激情,也是一种清醒的责任和理性。
    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热情如何表达?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爱国主义如何更有力?热情与理性怎样结合对国家更有利?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自发的爱国行动,是那么的睿智、那么的清醒、那么的理性和务实。他们的行动给人鼓舞、令人赞叹。
    在护卫“圣火”、与“zd”分子抗争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并未诉诸暴力或卷入冲突,而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5月10日   半月谈第9期
从“圣火”传递看爱国精神新内涵
承载着和平、友谊、进步精神的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期间,遭到少数“zd”分子和一些反华势力的干扰。为了保护奥运火炬顺利传递,为了战胜谎言与偏见,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尊严,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与全体中国人民一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并诠释了新时期爱国精神的新内涵。
    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张张真诚激动的脸庞、一阵阵雄壮震撼的国歌声、一场场盛大的集会向全世界宣示,无论走到哪里,华夏儿女们身上永远流淌着祖国母亲的血脉。
    爱国是中华儿女的神圣义务,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最起码的品德,它表达的是对于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有如儿子对于母亲的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如今,这种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并赋予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新的内涵,新的活力。
    ———爱国主义不再是弱者的抗争,而是一个站立起来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宣示。
    翻开中国近代史,经济落后、国力衰微,中国始终处于一种落后挨打的屈辱地位。这使得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始终是一种以弱抗强的态势。而今,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空前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面对一个欣欣向荣、和平发展的祖国,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因此,当“zd”分子和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奥运“圣火”传递之机侮蔑中国时,就从根本上伤害了中华儿女的感情,进而引发了一波波强大的爱国浪潮。
    正如一位在伦敦亲历圣火传递的中国留学生的表述:“我们挥舞着国旗,内心从未像今天一样骄傲;高唱着国歌,声音从未像今天一样响亮。想到这里,又想到温家宝总理讲的那句话‘你们在外面记挂着祖国,祖国也记挂着你们’,就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很值得。”
    ———爱国主义不只是一种激情,也是一种清醒的责任和理性。
    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热情如何表达?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爱国主义如何更有力?热情与理性怎样结合对国家更有利?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自发的爱国行动,是那么的睿智、那么的清醒、那么的理性和务实。他们的行动给人鼓舞、令人赞叹。
    在护卫“圣火”、与“zd”分子抗争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并未诉诸暴力或卷入冲突,而是通过“旗海”和辩论等和平方式表达对北京奥运的支持,对干扰破坏行径的谴责。他们挥舞着奥运五环旗、五星红旗,这些旗帜不仅起到召集的作用,更代表世界和平。当圣火在旧金山传递时,华人华侨甚至专门租飞机挂横幅在旧金山上空盘旋。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上,出生于1982年来自西安的留学生李洹以精彩演讲,回应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让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为之欢呼,让法国人听得震惊和入神。既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的态度,又有理、有力、有节地表达愤怒,他们的爱国举动理性、成熟。
    ———爱国主义不单是民族自强的表征,更表现出中华民族开放的意识和坦荡的胸怀。
    奥运“圣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传达和平友谊的光荣使者。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坐在轮椅上手持“祥云”火炬的金晶遭到了“zd”分子突如其来的袭击。孱弱的金晶不畏强暴,双手紧抱火炬,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圣火”。事实表明,如同金晶一样,全球华人捍卫“祥云”火炬的同时,也在捍卫其承载着人类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精神。
    当一些情绪激动的网民呼吁抵制JLF、抵制外国货时,越来越多的民众强烈呼吁“不游行,不集会,非暴力,不给国家添乱”,这种理性爱国的主流,显示出中国人应有的胸襟。因为我们知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成熟的民族更需要开放、包容与自信。
    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民族尊严受到挑衅之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都要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这种精神和热情,是爱国主义最为具体的表现,而注入了新时期新内涵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加倍珍惜与呵护。
 楼主| 发表于 2009-4-19 0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05月25日   半月谈第10期
天灾无情人有情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这一刻,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
    这一刻,以汶川为中心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栋栋房屋被夷为平地,一个个城镇村庄成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这次大地震灾害,其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吞没了数以万计的生命,毁坏了无数家园。但是,它摧不垮中华民族凝聚不屈的力量与勇气,摧不垮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战胜灾难的斗志与精神。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务院迅速成立了以总理温家宝为总指挥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设立由有关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和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救援组、预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基础设施组、生产恢复组、治安组、宣传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其后又根据新情况成立了水利组。
    地震发生后不到5小时,温家宝总理就抵达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当天晚上,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号召大家“紧急行动起来,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抗震救灾工作迅速在灾区展开,近两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当天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多支专业救援队和医疗队也同时赶到了灾区。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抢险救灾的重大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全国各方的救援力量奔赴第一线,在最短的时间内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了。这表明,我国自施行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后,快速应对突发灾难的机制和能力空前加强。
    灾难始料不及,救援刻不容缓。快速反应,紧急部署,为生命大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全世界都感叹中国政府在这次地震中的应对速度。是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与死神抗争,战胜灾难,只有争分夺秒,才能创造更多生命奇迹。
    大地震发生后的40小时内,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出现在灾区群众和救援队伍之中。从5月12日至16日,温家宝总理从都江堰到绵阳、德阳,从成都到北川、汶川,他在废墟和瓦砾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察看重灾区,指挥抗震救灾。16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赶往灾区,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慰问救灾人员。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前线发出号召:“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密切的配合,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的身影是一种力量,它稳定了灾区群众的心,激励着救援队伍的斗志。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倍的努力,决不轻言放弃。人性之光在灾区闪耀,全世界的人们为之动容。这是中国共**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抗震救灾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较量。地震发生后,灾区道路毁坏、通信毁坏、电力毁坏……许多灾区成了“孤岛”,阻拦了大批救援人员的去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以其气壮山河、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英雄气概,攻坚克难,空降、机降、徒步、涉水,多路突进。200多名官兵冒着余震徒步强行军,以最快速度挺进与外界隔绝33小时的地震中心汶川;15名空军官兵写下遗书,冒着生命危险在灾区近5000米的高空实行伞降。正是他们不畏艰险,顽强奋战,一条条生命通道被打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从废墟中被营救出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感天动地的举国驰援中,从爱心涌动的无私奉献中,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灾难使人悲痛,灾难也能激发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一位网友说得好:“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都心系灾区。大家的心在一起跳动、泪在一同流淌。来自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捐赠款物,其数字每天都在刷新。救灾还在进行,捐赠还在继续……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我们坚信,有党中央沉着冷静、卓有成效的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顽强拼搏,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发表于 2009-4-19 02: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好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11-23 02:08 , Processed in 0.14838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