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 要] 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并逐步明确了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目标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适应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珍惜、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全球合作,妥善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 [关键词]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此有许多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这些论述,梳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 两个月后,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内涵做了清晰的界定,即“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果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不能提供基本的能源资源、不能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生存都难以为继,更遑论进行文明建设。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古楼兰文明等等许多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们为此而扼腕叹息之时,也更要以史为鉴。恩格斯曾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 二、建设生态文明适合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 胡锦涛同志曾提出,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发展,总是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深刻的转变,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往往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如此循环往复,引导社会前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业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不同,我国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着力把产业做大做强,而且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只有从思想观念上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凝聚力量,同心同德,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从总量上说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形势就要严峻得多。例如,我国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50%、20%,人均耕地0.095公顷,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原油可采储量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55.4%。与此同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劣5类水体约占三成,已失去使用功能。一些地区地下水下降、河湖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当地的生产生活。据统计,2004年,全国669座城市中,相当部分城市水源短缺,全国有70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3.4亿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仍未形成。有鉴于此,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 但是,即使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仍是粗放型的。2004年,我国单位能源消耗量(千克石油当量)所创造的GDP不到0.7美元,而世界平均为3.3美元;2004年中国GDP增长为9%,而能源消耗增长为15%。此外,中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也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情况依然普遍,加剧了能源资源的紧张状态和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适应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新要求。十七大上,以人为本更是明确地被定义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更多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待。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建设生态文明要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全球合作 第一,加快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强化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职能,着力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统一管理体制。“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领导是关键” 。必须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抓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责任意识,“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把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 ;“要研究探索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200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各司其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国务院还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任务。 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督促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将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纳入考核内容,“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200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意见》要求干部考核既要注重考核发展速度,又要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既要注重考核经济建设,又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履行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既注重考核已经取得的显绩,又注重考核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这一套用科学发展观贯穿了的考核体系,把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了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将有利于树立干部正确的政绩观,有利于将生态文明建设转变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为。 加强能源环境立法,将能源环境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 ,使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另一方面“研究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依法严肃查处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推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珍惜、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此,胡锦涛同志提出“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 ,以纠正企业忽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不良倾向;“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在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搭建平台” ;“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政策和有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组织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广泛群众基础。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全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必将极大地推进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