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密码 发表于 2011-12-13 14:32:04

搭救小悦悦的清洁女工难当道德标杆

在街头搭救被轧女孩小悦悦的清洁工陈贤妹领公益大奖,现场响起7次掌声。(《南方都市报》)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陈贤妹的热心与路人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陈贤妹成为“道德楷模”是众望所归。陈贤妹的义举,体现了“平凡良心”,需要大力弘扬,但要让陈贤妹承担起社会“道德标杆”的作用,则恐怕有点勉为其难。
    不可否认,陈贤妹是有“良知”的人。而现实的“残酷”之处在于,路人都选择了“冷漠”,唯独陈贤妹选择了“良知”。不能说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是“伪君子”,只有底层社会没受当前社会“污染”的人才有真正的道德。而是应该看到其中的深层次问题:当今中国在面临着从“乡土中国”向公民社会转型时,遭遇的道德困境。
    如果小悦悦事件发生在农村,邻里乡亲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伸手相助。造成小悦悦悲剧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当地人来自全国各地临时性地杂居于此。陈贤妹的“义举”,来自于一种本能的“道德良知”和朴素的“悲悯情怀”。这些都是根源于“乡土社会”形成的道德情感。而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正是因为其“见多识广”,而选择了“冷漠”。当前中国的社会基础,已经与陈贤妹式的道德“境界”渐行渐远,陈贤妹式的道德,无论如何都已经不能作为一个“道德标杆”推而广之。当前,我们急需完成的任务是,尽快建立与“公民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模式,建构与“公民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人性无所谓本善本恶,人性应该是善恶皆备的。归根结底,好的制度让人从善,坏的制度让人作恶,构建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好制度,才能让人真正弃恶从善,这比争议人性善恶更加重要,也要来得现实。当今之中国,开始从“乡土中国”向“公民社会”转型,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已经离开了“乡土中国”这一“朴素”的生存环境,“朴素”的道德,自然就无法承担起疗救世风日下的“道德病”。“寻找平凡良心”这一“礼失而求诸野”式的道德建构,实在是于事无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搭救小悦悦的清洁女工难当道德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