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小山村缺水严重 83岁老太雨中撑塑料布接水
2011年10月10日下午,一户村民家中的雨水水窖内,连日的降雨让存水量上涨了不少。
核心提示:
百年老树被旱死,红薯长的像土豆,83岁老太太为接雨水贮藏,被淋出病……
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穴子仓村崤里村民组的村民们,就过着这样缺水的日子。
10月10日,村民们对大河网走基层采访小组说,谁能给他们打口井,谁就是他们全村的大恩人。
【目击】
玉米长不到1米 红薯旱得叶焦黄
10月10日下午,大河网走基层采访小组前去穴子仓村时,选择走三门峡大坝通往村里的一条道路。
过三门峡大坝,平坦的道路突然抬高,路两侧的侧柏参差不齐,有的青灰,有的青黄,隔三差五就有死去的侧柏留下的树坑。
再往高处走,侧柏也没有了,路两边一丛一丛半米高的野酸枣树,随风摇曳在稀疏的荒草中间,偶尔有一两棵碗口粗的老槐树,不是树干干了一半,就是雨伞大的树冠上,点缀着几片青黄的树叶,不时有面积不过两间房大小的玉米地和红薯地,出现在路边。
玉米杆有拇指粗,长的最高的约有一米,玉米穗和小胡萝卜一样大,不同的红薯地里,情况也不一样,地势高的,长红薯的土堆没足球大,茎叶枯干,地势低凹的小片儿地里,土堆比篮球大些,红薯秧有一米多长,叶面青灰。
从大坝到穴子仓村村委会,将近5公里路程,大河网走基层采访小组一行,只见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和两处大门紧锁的院落。
【缺水】
千亩耕地一年种一季 小麦亩产不到500斤
“穴子仓村有8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328户1380口人,占地12平方公里。”在穴子仓村村委会,省委组织部下派的驻村干部、村支部第一书记郭松林说,村民“能出去的都出去了”,现在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不足300人,占地10平方公里的村子里,大半天也见不到几个人影。
与其他地方年轻人外出打工不同,穴子仓村的年轻人出去了就不再回来。“就因为村里特殊地貌导致的季节性缺水。”郭松林说,穴子仓村海拔500多米,“三梁四沟”的特殊地貌和位于黄河风口的特殊位置,让整个村子在每年5月到9月缺水严重。
缺水,直接影响到了收成。
“人均1亩3分地,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亩产不到500斤。”穴子仓村村委会主任刘小国说,夏天别的地方都是汛期,穴子仓村偏在这个时候缺水。村民逢种秋粮的季节,都非常谨慎,只会选背阴的窝窝地种一些玉米红薯之类。种在其他地方,很可能连种子都赔进去。
83岁老太接雨水淋出病 为保水净不养鸡鸭不种树
穴子仓村9个村民组,缺水最严重的是崤里村民组和坐化遥村民组。
“几乎每家都有两个水窖,一个盛吃的水,一个盛雨水。”郭松林说。这两个村民组,都在村旁的沟底筑了水坝。秋冬之交有雨时,水坝拦住从山上渗下来的水,用水泵抽到高处,再通过管道送到村民家中,贮存到一个水窖日常做饭、饮用。另外一个水窖,专门用来收集雨水,用来洗脸洗衣喂牲畜。
因为担心树根扎破水窖,穴子仓村村民家里一般都不种树。即使种了,树一长大也要砍掉;也从不养鸡鸭,因为害怕鸡粪鸭粪顺着雨水流入水窖,污染水源。
即便想方设法利用每一滴水,每到七八月份,水还是不够用,村民只好花钱买水吃,25块钱一吨。“说是一吨,卖水人用机动三轮车拉到村民家,只有大约0.8吨。”郭松林说。
坐化遥村民组83岁的宁瑞叶老太太,上个月下雨时,和60多岁的儿子站在院里举着塑料布接雨水。娘儿俩淋了半个多小时,才接了不到一桶水存进水窖。因为长时间淋雨,宁瑞叶还大病了一场。
【愿望】
“谁能帮我们打口井,谁就是我们全村的大恩人”
能有一口井,成了穴子仓村村民共同的愿望。
大河网走基层采访小组在该村采访时,有村民闻讯赶来。一位刘姓村民说,临近的黄底村前些年打了一口深井,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我们村也有个地方,也适合打井。但是找人算了算,打口井得一百多万,我们出不起这么多钱啊。谁要能帮我们打口井,那可是我们全村的大恩人。”他的话,引起了村民们的一片附和声。
他们身后不远处,“黄河最佳观赏点”的小石碑上,一捆还没掰穗就被旱死的玉米杆静静躺着。
不会吧 {:soso_e114:} {:5_551:} {:5_551:} {:5_551:} {:5_551:} {:5_55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