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公考行测易错成语(十九)
243.【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误用示例: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误用分析:望文生义,这个成语经常被错误理解为什么东西都不肯捐献,如上例,其实它的含义指大小轻重兼收并蓄。
正确示例:《吕氏春秋》,当世治国之巨作,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以儒家为主流,道家为基础,集合墨、法、兵、阴阳等诸家之所长着作而成。
244.【洗心革面】
除掉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坏人物彻底悔改。
误用示例: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误用分析:适用范围错误,洗心革面适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
正确示例:要想开始新生活,除非他真能意识到错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245.【先入为主】
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误用示例:上海某房地产公司老总认为,商业地产要遵循黄金定律,先入为主才能抢占先机。
误用分析:典型的望文生义,把先入为主理解为领先一步、抢占先机的意思。
正确示例:从彭宇案到近期的幼童遭老太太勒索案,老头老太太摔倒一定会讹人,这种思想已经先入为主了。所以当外国小伙遭遇“碰瓷”的新闻一经爆出,才会引起集体的羞愤,而最后的事实却不像我们想的那样。
246.【先声夺人】
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误用示例:这次歌唱比赛,他以先声夺人的优势,第一个出场演唱,夺得了本场比赛的冠军。
误用分析:例句误把“声”理解为“声音”,典型的望文生义。
正确示例:广州车展炫酷的新车扎堆亮相,参展品牌均以饱满的热情抢夺曝光率。更有按捺不住的车企抢在车展正式开幕前举办发布会,欲先声夺人吸引更高的关注度。
247.【相见恨晚】
为见面相识太晚而遗憾。形容与新结交的朋友相处十分投合。
误用示例:这句话点燃了他重读《庄子》的兴趣,谁知找来《庄子》一读,就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感。
误用分析:相见恨晚一般用于初次相见的人,材料中说的是人与书,适用范围错误。
正确示例:此时每一位老人和志愿者都是手拉着手、心连着心,谈天说地,大家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有的志愿者和老人在此合照留念,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希望以后经常联系。
248.【相濡以沫】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误用示例: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这个小康之家,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误用分析:“相濡以沫”一般用于困难的处境中,相互扶持。而材料说的是小康之家,所以用此成语不恰当。
正确示例:生活虽然困难,但老两口一直相濡以沫,直到最后的时光都紧握彼此的双手,面带笑容。
249.【宵衣旰食】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很晚了才吃饭。原形容帝王勤于政事,后泛指勤奋刻苦,从早到晚不懈怠。
误用示例:这个孩子最近迷上了网络游戏,整天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简直到了宵衣旰食的地步。
误用分析:宵衣旰食是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的语境,而且适应范围为工作或者学习,不能用于上网打游戏。
正确示例:银河证券的上市梦,在他和团队的宵衣旰食、争分夺秒中,终于大获成功,今年5月挂牌港股。
250.【相敬如宾】
指夫妻互相尊敬、爱护、很客气,彼此像对待客人一样。
误用示例: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敬如宾,生活美满幸福。
误用分析:“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不能形容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成语适用范围出错。
正确示例:目睹父母相敬如宾,孩子也会感到自己得到认可、受到尊重。你和妻子之间的相互尊重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择偶观。
251.【邂逅相遇】
邂逅:没有约会而遇见。没有事先相约而意外在途中相遇。
误用示例:按照约定时间,晚饭后七点整与我班的王小玲邂逅相遇在学校教学楼前,一起探讨了一道难题的解法。
误用分析:邂逅相遇用于没有事先相约的场合,而例句是按照约定时间,所以成语用在这里不恰当。
正确示例:这两个多年未见,而今天邂逅相遇的老朋友就站在路旁谈了起来。
252.【心有余悸】
解释为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误用示例:很多贪官受贿之初,心有余悸,犹抱琵琶半遮面,后来就慢慢大胆起来,进而变得肆无忌惮,贪得无厌。
误用分析:词义错解,句子中把心有余悸错解为有一点点害怕的意思,但词语的含义是经历过危险,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正确示例:子女们因为分家大打出手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好几个月,但是一提起来,老人还是心有余悸。
253.【莘莘学子】
莘莘:形容众多。众多的学生,指一群学子。不与表示数目的词连用。
误用示例: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误用分析:莘莘学子就是一群学子的意思,和表示复数的“们”连用之后,语意重复了。
正确示例:助学贷款圆了莘莘学子的读书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