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申论考试中概括类题答题技巧
申论考试中的概括类题目是在阅读给定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总结和加工的重要一步,既是简单概括,也是潜意挖掘。概括类题目,一方面依赖于对材料的正确审读,另一方面也是回答对策题和写好申论文章的奠基石。很多考生回答概括类题目时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往往会陷入审题不清的误区,导致失分严重。申论试卷一般由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阅读材料的目标不应只是申论材料,更应包括对作答要求的认真阅读与准确理解。在申论考试中,作答要求大多言简意赅、大同小异,很多考生往往一扫而过,并没有真正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便匆忙答题,很容易导致"审题不清"的后果。重视作答要求,明确题目的答题类型是避免在概括材料时出现"审题不清"的有效方法。在申论考试中,概括类题目大致可分为概括"内容"与"问题"两类,作答要求不同,答题思路也截然不同。考生在答题之前要明确这一点,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影响得分。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这类题目有的会直接要求考生概括"主要内容",有的则要求概括"原因""理由""情况""观点""危害""对策""措施""目的""意义"等,不一而足。不管题目要求如何多变,考生在审题时都应注意按照题目要求,密切结合材料,从材料中寻找蛛丝马迹,总结归纳出答案。考生可以自行组织语言,也可以用材料中的语言简要复述材料本身,答案就是材料内容的"浓缩版"。例如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及以下)第三大题要求考生对网友的意见进行梳理,概括他们赞成和反对的主要理由,这是典型的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题目。在材料中,针对某县政府在反"四风"整治行动中出台的关于办酒席的规定,命题者共罗列出了19 条网友的留言。考生需要对这 19 条留言分门别类,概括出赞成和反对的理由。本题材料简单,要点分散,略显杂乱,考生首先应仔细分析每位网友的观点,对其进行甄别,看哪些是赞成的、哪些是反对的;其次应对各留言进行梳理,对相同的意见进行概括总结,将不同的意见逐一列举,条理清楚地罗列出来,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要点全面。概括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概括内容时应注意全面材料里涉及的内容在概括时基本上都要提到。概括材料时,应根据资料审读阶段获取的角度和体会,非常敏锐、准确地抓住主题核心,并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全部,找到主要问题的几个方面和几个要点,尽可能地加大答案的信息容量,全面地反映材料中所提及的内容。对于申论考试中频繁出现的案例型材料,应按照时间关系或因果关系,由点到面,层层分析,环环解剖,全面铺开;对不同类别的人或事物,则应进行分类表述。由于申论考试时有字数的要求,很多考生担心超了字数会被扣分,概括时便会出现语言过于简练的情况。例如,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第一题要求考生在200 字以内有条理地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中提及了美国、英国、墨西哥、日本以及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态度及应对措施,考生应对材料进行梳理,分别找出各国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加以总结。但答题时很多考生却只回答了"针对含PPA药物,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由于过于言简意赅,没有切中要点,导致失分严重。实际情况是,尽管作答要求中对字数有明确的规定,但一般情况下允许有10%左右的浮动幅度,考生可以此做参考,利用这一浮动字数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材料内容。(二)概括时应尽可能回归材料申论考试中的概括类题目考查的就是考生对材料的把握能力。不管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概括,还是把贯穿材料的意思提炼出来、把零散的内容归纳出来的抽象说明,考生都应尽可能地选用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必要时可以少量摘取原文语句。一般情况下,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和概括性强、有高度、有深度的词句往往就是重要得分点。很多考生认为直接摘取原文语句会使自己显得不够专业,而不屑于抄材料,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结果往往会因为缺少规范的语言表达导致表达不清或不准确而失去应得之分。选用关键词或少量摘取原文语句还可以帮助考生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实践证明,运用这一方法,考生在回答概括类题目时的得分率是相当高的。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21/541c987b82fa43c09083d98b0fd6b4b3.jpg二、概括材料的主要问题此类题目的答题要求主要集中在"问题"上。这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对给定材料的潜意挖掘,需要透过现象找出材料的实质,对材料中所蕴含的主观倾向和某种意图予以准确精当的把握,从而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概括内容,答题思路与方法也完全不同。因此,考生在阅读作答要求时务必仔细审题。考生应注意在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并抽象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复杂过程,也能考查出考生是否具有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因此,此类题目的答题并非只是回答"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与材料中反映的"问题"相关的一系列内容和信息,考生应在找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出问题的表现形式、存在的原因、导致的后果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如果考生只回答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只涉及答案的冰山一角,这也是审题的失误。答题时应遵循以下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列举找出问题-发现问题的具体表现-问题产生的原因(视材料而定)-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大题要求考生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题目要求"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考生首先应对每一则给定资料进行概括总结,概括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出其属于哪一个问题的范畴,最后将所有的材料进行整合,总结归纳出所有材料所反映的问题。通过寻找关键词,我们发现材料反映了三个问题:产业结构转型、自主创新和粮食安全。问题一目了然,但答题尚未结束,还应结合材料对所反映问题的具体表现展开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分析综合,可分别归纳三种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政府的对策等,使所有要点成为一个全面完整的答题系统。答题时应注意重点突出,将主要字数放在所反映的问题和问题的具体表现上,原因和对策适当提及即可。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21/40d591ca2c69401da89961987a431499.jpeg概括问题时应注意避免以下几点。(一)概括不深如果说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的是考生对材料的直接把控能力,那么概括主要问题则是考查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一种深度概括。因此,答题时,考生能否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分析,答案是否有深度,就成为能否得分的关键。对很多考生来说,将略显杂乱的申论材料进行整理,找出关键词,概括其内容相对容易,但要让他们对这些感性材料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和概念,形成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看法,发表抽象的议论,则颇有难度。对于习惯于叙述具体事实、不太善于将事实上升为较宽泛的道理的考生而言,在遇到此类题目时往往泛泛而谈,抓不住重点,更有甚者不知如何下笔,最终乱写一通。因此,考生要答好此题,必须有对材料深度了解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阅读材料之初,就应该运用整体性和关联性原则,对材料进行甄别、比较和筛选,抓住重要信息,并以此为线,由点及面,由部分到整体,依次逐步地抽取出关键要素。考生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案例或某一数字上,应做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这样才能俯瞰全局、把握整体,顺利地发现材料中蕴含的深层次问题。(二)概括不准语言表达能力是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测评要素,答题时,考生如不注意组织语言,即便答题技巧再娴熟,也会因为表达不恰当而失掉一部分应得之分。因此,能否自如地运用语言,选择合适的词汇就成为回答这类题目的一大难题。很多培训机构通常建议考生背诵大量的申论文章,以培养其语感,认为读多了、看多了、背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了。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申论语感的培养固然离不开大量语言材料的练习,但应该先让考生了解申论语言的特点,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再结合语言材料进行练习,效果会更好。申论是以理服人的,不需要细致的描绘叙述,概括问题时要求考生抓住事情的本质,进行高度的概括,简而言之便是"准"。这里的"准"是在语言规范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考生不仅要抽象出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还应将其内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述,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彼及此、由里及外、由本质到现象的反馈过程,应尽量用最恰当的语言,准确无误地反映问题或信息,切忌空话、套话。总之,在申论考试中,资料概括是应试的第二步、答题的第一步。如果说审读材料是整门考试的基础,资料概括便是承前启后的阶梯,考生要想在这一部分取得高分,不仅要避免在概括材料时陷入误区,更应该掌握答题的技巧与方法。在充分了解题型分类的基础上,要注意内容全面、回归材料,注意语言的深度与准确度,作答时要通观全局、高瞻远瞩,才能克服概括材料的困难,成功地渡过申论考试的第一大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