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漫天飘过“王宝强” 媒体还能做些什么?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漫天飘过“王宝强” 媒体还能做些什么?过去一周,关于“王宝强”婚变的新闻“铺天盖地”,剧情不断“反转”,成为网络舆论空间,乃至街头巷尾的热门谈资。与此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媒体上冷冷清清的“8·15”日本投降纪念日,许多人也因此对这个日子毫无觉察,东西南北中都仍沉浸在“宝宝”的悲喜当中。
圣人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观众们对草根男演员和他漂亮太太的花边韵事,多一些关注本无可厚非。然而,为何一次在娱乐圈中并不罕见的明星婚变,催生出舆论场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娱乐狂欢?以至于本来属于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历史和记忆,都鲜被人提及?这种“娱乐致死”的现象确实值得思考。
不得不承认,王宝强所象征的草根,与马蓉所象征的白富美之间的强烈反差,本身就具有广阔的话题延展性。再加上人们的猎奇心态,此次舆论狂欢并不在意料之外。但也必须认识到,媒体在此次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推波助澜乃至决定性作用。“宝宝”的人生经历、婚姻状况、家庭生活,在媒体的渲染中被“二次塑造”。人们激动讨论的话题,不过是媒体揣测的故事,可能与婚变的真实情况,已差的越来越远。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由此看到,现代媒体对社会议程设置具有惊人的掌控能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模式的创新,媒体能够通过更加多样化、更具指向性、更高效的方式抵达受众,从而快速产生影响,形成不可阻挡的舆论洪流。近半年来,无论是“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还是洪灾期间的“河北邢台泄洪谣言”,都在舆论空间引发大规模关注和讨论,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无疑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
在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对议程设置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商业化媒体。它们天然具有媚俗属性,遵循的是“眼球经济”。在经济效益的压力下,商业化媒体更倾向于发布更吸引眼球的内容,以增加阅读量。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宝宝”被频频推上头条,而“8·15”却被冷落一旁。 商业化媒体的价值毋庸置疑,它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也是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然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掌握议程设置权的媒体,本身又具有公共属性,肩负着整合公共资源、凝聚社会共识的责任。我们普通老百姓,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洞悉世事的全部真相。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因此媒体就不能完全以市场化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实际上,我们真正担心的并不是“8·15”这一天真会被遗忘,而是以“8·15”为代表的一类真正重要的公共议题,正在商业化媒体的浪潮下被冲刷的无影无踪,被消解的无声无息。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正逐步被丧失本该属于他们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一个经典论断:每一个民族都是依赖于想象的共同体。而现代社会中,塑造我们“想象”的最重要工具,就是媒体。因此媒体必须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为增强整个民族的内在凝聚力贡献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