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3-4-19 21:41:48

2013年第7期半月谈半月评论: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无锡尚德的警钟敲响了:这个开启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巨头,因受企业债务危机影响,被法院依法实施破产重整。  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它是为企业管理敲响:盲目扩张规模,财富伦理淡薄,如何自持?为光伏产业敲响:低端环节严重过剩,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焉能制胜?为银行信贷敲响:光伏行业风险暴露已有时日,多家银行仍争相投放巨额信贷,自律何在?不能忽略,它也是为各级政府轰然敲响——
  政府之手向谁而伸?
  多少年来,政府主导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是中国模式发育生长的鲜明特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其弊端日深,其疲态日显。经济生活中,政府强劲有力的行政推动、政策扶持、公共服务,是企业发展弥足珍贵的资源和机会。只是,我们看到政府政策调控更多倾斜的,是国有经济而非民营经济,是大型企业而非小微企业,是新兴产业而非传统产业。这种倾斜有其特殊的历史正当,但也应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中给予更为公平的度量和更为协调的矫正。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保有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因为国家必须掌控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但是,我们对其在特许经营、行业准入和行政垄断中获有更多的行政资源、金融资源和更多的垄断优势、利益优势,也应保持警醒。同时要看到,鼓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许多举措还难以完全从纸面走进现实,各种各样的“玻璃门”、“弹簧门”一时还难于彻底敞开。审视今日中国对外开放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的艰难步履,民营经济的羽翼还不那么丰满,就要去搏击国际风云,力量还不那么强大,就要去涉足世界制造,准备还不那么充分,就要去把握全球投资腾挪产业转移的战略性机遇,应当引发我们反思。
  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对大型企业投注特别的青睐,因为它对经济增长、地方税收、城市形象和政府政绩的贡献份额巨大。在各地招商引资名单中,重头企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都会受到特别的追捧,官员曲意逢迎,亦步亦趋,资本强势登陆,予取予求。其实,健康的产业发展植根于丰富的企业生态。犹如一片苍莽的森林,既有参天大树,也有丛丛灌木,还有藤萝匝地,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物群落。“小的是美好的”。我们对这些小微企业究竟有多少政策扶持,已有的政策扶持对解决企业融资贵、税费重等难题究竟收到多少成效?
  任何一个政府,都会对新兴产业发展寄予更大的希望,因为,它很可能就是新一片市场的蓝海,新一波竞争的引领。只是,政府不可不慎重:如何介入?介入多深?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决策引领、产业导向,但政策扶持的重点应是市场需求的拉动,而非生产环节的刺激;底线应是经济效率的提升,而非公共财政的浪费;取向应是发展模式的转换,而非传统路径的依赖。而且,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市场的拓展依然有其稳固的需求,价值的提升依然有其巨大的空间,产业的升级依然有其多样的机会。政府对传统产业绝不能顾彼失此,轻言弃守。
  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对各级政府的警示是什么?
  行政力量不能替代市场规则。它无法改变市场竞争法则、产业升级规律和经济发展周期。市场的“优胜劣汰”,正是企业成长壮大的正道,也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契机。中国的光伏产业为什么难以拥有核心技术,始终处于低端位置,在行业技术变革、市场需求异动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深陷困境难以自拔?经营时有政策扶植,困境时有财政支持,市场之手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这是一大诱因。
  政府服务不能遮蔽公平竞争。“亲商安商富商,共兴共荣共赢”,在各地招商引资中,我们听多了这类激动人心的承诺。其实,更为牢靠、更为重要的,是创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投资优惠、政府服务在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间的过度倾斜,只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市场经济基础的损害,导致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失落。回归市场选择,回归公平竞争,回归效率原则,才能真正激发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
  政策扶持不能没有制度边界。看看一些地方,名目繁多的项目审批,变形走样的财政补贴,管理松弛的投资融资,一双双有形的政府之手,在改变着企业的行为逻辑,“跑部钱进”成为一种经营之道,在诱导着部门的设租寻租,由此滋生出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政府还权于市场,必然要求为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划定不可逾越的边界,加强依法行政的监督。
  在尚德敲响的警钟声中,我们当反思政府职能定位。政府应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而不应是市场经营的参与者。当反思产业发展模式。在中国市场经济跨越粗放型、赶超式、发育期之后,政府主导型经济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当反思经济发展思路。那就是彻底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思路,转换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否则,尚德警钟还会不断敲响。(《半月谈》2013年第7期)
  相关链接:
  2013年3月,无锡尚德进入“破产重整”。
  无锡尚德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四大光伏企业之一。
  今年的国内外市场显示,中国光伏产业目前正遭受欧美“双反”与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双重考验。人们不禁担心,中国的光伏产业还能拥有春天吗?
  仅仅是产能过剩,不能看衰整个产业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太阳能光伏总产能大于实际需求量1.5至2倍。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向记者透露,2011年统计的光伏企业数为262家,2012年已经降至112家。“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企业退出了光伏行业,即便如此,2012年我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
  分析人士认为,尚德破产是中国光伏产业最具风向标作用的信号,意味着政府不再无限制给光伏企业输血,而是决定让市场优胜劣汰,中国光伏产业进入重新洗牌期。
  江苏的一位光伏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清洁能源,光伏产业仍然具有光明前景,理由有三:一,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不断下降,而化石能源的成本在不断上升;二,从可持续的角度看,化石能源在不断枯竭;三,环境保护的倒逼。作为雾霾的重要制造者,火电厂未来肯定要受到限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称,中国光伏整合未必是坏事。“只有更多企业倒闭,产量供大于求、价格直线下跌的局面才能缓解,企业才能购买更多设备并投入新技术,长期来看太阳能才能同化石能源一较高低。”
  专家们纷纷指出,目前看来,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洗牌周期。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适当时机进行洗牌不一定会对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拖累,反而会使相关行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填表安装、电网平价,中国也能实现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向记者介绍,以德国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为例,如今已简便到“填表安装”的地步,居民只需到规划部门填一张申请表,银行就会实地考察屋顶面积、光照条件等,以此确定贷款发放。随后,安装公司将会上门安装屋顶光伏电站。
  今年1月,常州高新区粤海工业园157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这是国家出台小型光伏电站免费并网政策后江苏首个正式并网项目。
  “由于发电成本较高,光伏产业还处在‘引导扶植期’,需要多方面分担成本:一是依靠政府方面的补贴,二是银行或保险公司的长期介入,三是光伏企业自身的进步。”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如是说。
  目前,德国、澳大利亚、巴西以及美国部分州,如加州,已实现或接近“电网平价”,即太阳能发电成本与传统发电成本相当。
  “发展光伏产业是‘扩大市场’与‘降低成本’同时推进的过程。”王勃华说,帮助国内光伏企业走出“双反”打压阴影,一方面要借助市场力量淘汰落后的产能,让有竞争力的企业活下来;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关的补偿机制,分散光伏产品较高的成本,让国内消费市场用得起这种产品。
  启动“光伏下乡”,扩大内需在行动
  记者了解,工信部正在牵头组织制定一项主题为“光伏下乡”的计划,旨在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大规模进入农村市场,搭乘未来城镇化建设的“顺风车”。
  尽管目前业内对农村市场对于光伏发电的承受力还存在诸多疑虑,但据太阳能专家韩启明分析,按照国内诸如中节能等企业的经验,一个占地半亩的农村塑料大棚,装上几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总投入须达12万到13万元,财政可补贴3万到4万元,农民投入2万到3万元,剩下的靠银行贷款解决,这对于开发商来说仍属可承受的范围。
  事实上,国内各地今年都在以落实新一轮光伏应用扶持政策为契机,以金太阳示范工程、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等国家分布式应用项目为渠道,结合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太阳能示范村创建,全面推进光伏应用。(人民日报海外版 陆培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第7期半月谈半月评论:尚德警钟为谁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