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 发表于 2013-4-9 10:17:00

2013年招警考试《申论》第七章文章写作类试题

第一节 题型概述
  (一)定义
  文章写作题是要求考生在给定字数范围内,针对特定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并全面阐述和论证自己观点的一类题型。简单地说,文章写作题就是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
  【示例】阅读给定资料,以“创新工作方式,密切警民关系”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50分)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1000~1200字。(2012.上海招警.第四题)
  【示例】
  弘扬黄洞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自古以来,黄河就以其源远流长、奔涌咆哮的磅礴气势吸引着无数人驻足,为其吟诗诵词、谱曲歌唱。她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尤其是她培育和锻炼出来的“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为人 们克服困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进取拼搏。黄河精神,是历代仁人志士在治河过程中用不屈的生命意志、顽强的生存精神锤炼出的精华,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仍需秉承黄河精神,将其传承、发扬光大,以 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弘扬黄河精神,需要我们秉承先贤之志,奋发有为。“黄河平、天下宁”,黄河安危,事关治国兴邦。自古至今,许多先贤志士就以根治黄河为己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呕心沥血、呼吁奔走。如大禹治水,身执耒锸,以为民先,终于平息水患;再如清代河道总督朱之锡,30余岁履任,40余岁卒于任上,十 年之间,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仍抱病不息,死时家无余财,只有祖传的几间老屋。历代先贤不惧劳苦、鞠躬尽瘁治理黄河的行为,激励着我们在开展现代化建设、夺取全面建没 小康社会新胜利时,也要传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敢于抗争的黄河精神,拼搏进取,奋发有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奋斗。
  弘扬黄河精神,需要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整个 党员队伍的骨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55作中承担 着重要职责,其思想和言行,对广大党员和群众具有重要而直接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领导干部要 率先示范,起到弘扬黄河精神的带头表率作用。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时刻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鼓舞、激励自己;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党和人 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勤政为民,不断推进党政廉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黄河精神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的 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人们的自立、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承先贤之志,启今人奋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传承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如此,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将焕发出新的光芒,黄河的开发治理工作也会再创辉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必 将不断前进!(2011,国家,省级,第四题•参考例文)
  这是一篇较为规范的申论文章,我们以这篇文章为例,详细分析申论文章的基本要求。
  (一)文体
  申论文章必须写成议论文。申论文章写作题虽然没有文体限制,但一般都会要求“观点鲜明”、“内 容充实”,而议论文最能使文章的观点突出,详细的议论还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此外,申论考试阅卷时间较短,要使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问内快速抓住文章观点、明确文章结构,议论文无疑是 最好的选择。
  采用议论文意味着申论文章必须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1,论点。即文章所要议论、阐释的观点,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看法或主张,无论是阐释分析问题 还是提出具体措施,都要紧紧围绕论点进行论述。示例文章第二段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仍需秉承黄河精神,将其传承、发扬光大,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即为文章中心论点,也即总论点;文章第一段为铺垫, 作用是引出总论点;第三、四段为两个分论点,作用是具体论述总论点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最后一段为结尾,作用是论述总论点的意义。全文都在围绕总论点进行论证。
  2,论据。即立论的根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文章写作题常用的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和统计数据等。 示例文章第三段中“如大禹治水,身执耒锸,以为民先,终于平息水患;再如清代河道总督朱之锡, 30余岁履任,40余岁卒于任上,十年之问,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仍抱病不息,死时家无余财,只有祖传的几间老屋”即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是指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为正确的观点。文章写作题常用的理论论据包括经典著作中的理论、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
  3,论证方法。即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议论文的论点要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要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则是解决“如何证明”的问题。申论文章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二)内容
  1,观点鲜明、正确
  这一条要求包含两个方面:
  (1)观点鲜明。鲜明,就是考生要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某件事 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必须态度明朗,观点明确,要让阅卷者清晰地认识到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是围绕什么问题而展开论述的,而不能让阅卷者雾里看花。议论文不需要朦胧美。 示例文章第二段最后一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仍需秉承黄河精神,将其传承、发扬光大,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直接点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使阅卷者一目了然。
  (2)观点正确。观点正确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观点符合命题者的命题要求,没有离题。例如,2010年国家省级申论考试第四题,题目要求 “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写一篇文章,有考生提出观点:要大力整治水源、陆源污染排放,从根本上二 扭转海洋污染形势。这一观点就是不符合命题者要求的,从题目要求来看,文章的观点应当兼顾“保护”与“开发”两个方面,而该考生的观点落在污染治理上,仅涉及“保护”而忽视了“开发”,偏离了题意。二是观点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认识规律,经得起实践检验。如“坚定的信念是一切事业成就的前提”,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并不科学,也不严谨。三是观点符合官方看法,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申论考试是录用政府工作人员、模拟政府具体工作的考试,必然要求应试者从政府立场出发思考问题,因此考生提出的观点必须符合政府意志,并同中央政策精神保持一致。“主流价值观”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一个基础,观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也是对公务员的必然要求。
  例如,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曾确立了在收入分配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而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文件里关于收入分配问题再没有出现这一字眼,这向我们发出了一个鲜明的政治信号,即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要更加注重公平,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这也是符合当前主流价值观的。
  2,见解深刻,有一定高度
  这是对申论文章较高层次的要求,即作者思考问题时要尽力向更深层次挖掘,看到问题的本质。文章要避免大而无当、思想空泛,或面面俱到、认识肤浅,要对实际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价值。杜绝思想空泛的毛病,考生可以把论题范围变窄,并注意选择论述角度,适当缩小题目,论在实 处。要杜绝认识肤浅的毛病,一要把研究的问题“吃透”,抓住要害和本质,例如“钓鱼执法”问题,我们从中看到的本质问题是依法行政问题,文章最终也要上升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二要强化政治理论 案养,让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三要克服蜻蜓点水式的浮躁心态,从理论或实践上做深入认真的分析。这样的文章才会具有深刻的见解。示例文章最后一段写道“黄河精神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大力加强精神文 明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人们的自立、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文章对黄河精神现实意义的深层次挖掘。作者没有停留在就黄河精神谈黄河精神的一般层次,而是能够通过黄河精神看到其对于处理现实问题的意义,这样就提升了文章高度。
  3,逻辑严谨
  逻辑严谨,是指运用论证方法组织材料论证论点的过程合乎逻辑、合乎事理、严密周全,不存在以 偏概全、论据证明不了沦点、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
  【示例】就交通拥堵来说,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另外,源据英国SYSTRA公司的分析数据显示,交通阻塞使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这些迹象表明,“城市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不仅严重影响城市人群的健康状况,还将加大政府财政负担,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这一段单独提出交通拥堵问题,并借这一问题直接引出城市病的危害,犯了以偏概全的 毛病。显然,从问题的一个方面反映出整个问题的严峻性是不符合逻辑的,需要在论证过程中予以注意。
  4,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就是观点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要通过例举实际情况来论证和支持观点。文章的论据要 贴近现实。申论文章最忌假、大、空,空有观点而无事实佐证的文章会显得空洞无物、苍白无力,在考试中绝不可能得到高分。联系实际具体要做到:
  首先,文章立意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从具体问题出发。例如文章可以立意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将河流污染治理进行到底”,文章写作的意图针对的是河流污染治理这一现实问题,但却不可立意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样即便文章能够列举大量实例,也是脱离具体问题。其次,要有具体事例作为观点的佐证。示例文章第三段中“如大禹治水,身执耒锸,以为民先,终于平息水患:再如清代河道总督朱之锡,30余岁履任,40余岁卒于任上,十年之间,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仍抱病不息,死时家无余财,只有祖传的几间老屋”,这一系列事实的列举就是对前文“自古至今,许多先贤志士就以根治黄河为己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呕心沥血,多年奔走在大河上下”的佐证。
  5,内容丰富
  即文章要论点全面、分析充分。具体要求:
  首先,文章论点要全面。考生在提出中心论点(即总论点)的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分解,提出分论点,用以丰富中心论点的内涵。示例文章第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仍需秉承黄河精神,将其传承、发扬光大,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然后在文章第三、四段分别提出两个分论点“弘扬黄河精神,需要我们秉承先贤之志,奋发有为”、“弘扬黄河精神,需要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其次,分析充分,要有理有据。这要求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出观点阶段,还要对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比如分析观点提出的依据、现实意义、面临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措施等,分析要做到深刻、有条理,论点明确,论证充分。
  (三)语言
  语言的使用在保证简洁、流畅、规范的基础上要生动、丰富。这是近年来申论考试对文章写作提出的新要求。考生可以少量引用俗语、诗文,恰当使用比喻、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适当使用排比整齐、富有气势的旬式,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结构
  1,结构完整
  结构完整,首先要求文章要有题目、开头、主体内容和结尾。开头、结尾各自独立成段而不可与主体内容合并在一起。其次要求文章应在开头提出论点,主体部分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尾得出结论,三者缺一不可,结构是文章的“筋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算完成整个文章的写作意图。
  2,条理清晰
  申论文章有清晰的文章脉络,文章层次要鲜明。第一,要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组织安排文章的段 落,例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第二,文章要尽量简化层次。申论文章较短。1000字左右的文章如果分为十几个段落明显是不合适的,文章会显得杂乱无章,每段内容必然也 稍显单薄,无法将内容论述深刻。但从另一方面讲,文章也不可不分段落。或仅开头,结尾分段而主体部分不分段。“开头——主体——结尾”的“老三段”在申论文章中,不能体现清晰的结构脉络。一般情况下,申论文章的主体部分 应在三到六个自然段为宜。

第二节 议论文的三要素
  申论文章的论点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根本看法.是文章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总论点并为阐述总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将成为总论点的有力支撑。论点是文章的核心,结构的选择、内容的论述乃至题目的拟制都要在确立了论点的基础上完成。
  (一)基本要求
  1.论点要明确、集中
  (1)明确
  文章的总论点要确定而明白,不能模棱两可,不能有歧义。表述总论点要使用最简单的陈述句,尽量不要通过比喻、比拟、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表述论点,以便阅卷人能够一目了然,快速抓住文章中心。
  【示例一】在矿难频发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生命的价格可以用GDP来衡量吗?答案是:不能,我们不要带血的GDP。
  【示例二】在煤矿生产中不能只注重GDP增长,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分析】这两个示例是同一主题——“煤矿安全生产”下的两篇文章中表述总论点的语句。【示例一】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虽然文采较好、可读性较高,但没有直接提出其内涵。缺少对“不要带血的GDP”的进一步解释,需要阅卷者进一步阅读才能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相比之下,【示例二】直接写明煤矿生产“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观点则更加明确。
  (2)集中
  一篇申论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总论点。总论点下可,以有分论点,但却不可以有两个并立的主题或总论点。刘熙载说:“主意要纯,一以贯摄。”(《艺概》)要以单一论点统摄全篇,从头到尾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阐发.例如,《论公务员精神》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从行政伦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公共关系、个人品质几个方面同时立论,既要谈“为民请命、为民作主”,又要谈“遵守纪律、服从领导、为上级分忧”:既谈“应做社会表率、与同事团结共处”,又谈“俭以养德、廉以修身”,论点就太过分散,形不成一个中心论点,主题也就不突出,难以切中“公务员精神”这一题目的主旨。公务员精神的立论应抓住“精神”前面的“公务员”这一特定对象。公务员主要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责,因此其精神主要应从行政伦理和职业道德角度切人,在有限篇幅内专攻一点,“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更好地实现公众意愿.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才是切题,通俗的说法.就是“公务员要为人民服务”。
  2.论点要有针对性
  即阅卷人能够通过论点明确考生所论述的对象或选取的角度,这就要求论点的表述要抓住关键词。
  【示例】
  总论点:走出一条基于国情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分论点:第一,制定详细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第二,大力推动政策机制和技术创新。
  第三,引导全民参与低碳社会建设。
  【分析】从上述论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总论点针对的是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三个分论点分别针对的是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规划、政策和技术以及民众参与的问题。针对性较强,且让人一目了然。
  3.论点要新颖,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和见解
  在应试者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新颖”可能是引起阅卷者注意的最强有力的“杀手锏”。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才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考官青睐。
  论点要做到“新”,需要培养以下两种思维:
  (1)开放思维
  开放思维与封闭思维相对.是运用联想的方式,根据事物的内在属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由事物的此面转到彼面、由甲事物转到乙事物。考生要带着解答申论问题的目的,在给定资料中进行广泛联想。从资料中找出解答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也可在遵守题目和给定资料所限定的信息边界的前提下,不局限于资料本身,通过联想,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找出对作答有价值的相关理论或事实。
  (2)逆向思维
  运用逆向思维,是指从常规观点的反面立论。在申论较狭窄的作答空间内,运用逆向思维是兵行险招,虽可反向立论、出奇制胜,但应当慎重。考生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观点可以引申出反面观点,而且引申出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观点不能从反面来引申观点,引申出反面观点必然是错误的。同时,要注意凡是现行的中央精神、现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均不可从反面引申观点。
  例如,北京、广州等超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如何发展或改革城市交通,成为各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常规的思维是在现有交通体系内,就完善道路和轨道交通进行立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推出“要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新型城市建设和生活方式疏导交通压力”的观点,则破除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定式思维,新意自现。
  (二)角度的选择
  申论文章角度的选择通常要与作答要求中的“分析深刻”联系在一起。“分析深刻”是要求考生就材料某一点进行深入分析。材料中的一句话,考生却可以将它扩充为一段话,这就是分析深刻。怎么样才能分析深刻呢?这就要求大家在论点选择的角度上注意以下两点:
  1.角度越小越好
  【示例一】
  总论点:改进征地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分论点:第一,改进征地工作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
  第二,改进征地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三,改进征地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示例二】
  总论点: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保障耕地刻不容缓。
  分论点:第一,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控制土地退化的有力手段。
  第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保证耕地面积的重要保障。
  第三,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维护土地资源质量的有效策略。
  【分析】比较两个示例。先看总论点,【示例一】的总论点为“改进征地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类似,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出路,立意宏观,立论角度过大。、相对而言,【示例二】的总论点落在“保持耕地”上,内容更有针对性,角度较小,更易驾驭。再看分论点,【示例一】的分论点比总论点的角度还要大,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问题明显是凌驾于和谐社会问题之上的,是更高层次的问题。而【示例二】的分论点从“控制土地退化”、“保证耕地面积”“维护土地资源质量”三方面着手选取小角度,使文章更务实。
  2.角度越容易越好
  角度容易就是角度不要太偏,要容易驾驭。考生要尽量从材料中发现论点.这样既符合紧扣材料的要求,又可以有更多的参考资料。
  有的考生选取的角度虽小,但过于标新立异,立论的角度很少有人涉足,或是需要较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很好的论述,给申论写作制造了不必要的麻烦。以征地主题为例,有考生提出的总论点是:征地问题产生的根源。给定材料基本没有涉及征地问题产生根源的内容,而且这,论点涉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是很难有定论的,这样的角度就是太偏且太难的,没有抓住材料核心问题。因此考生要注意,文章写作一定要选择自己能够把握的角度。
  (三)确立论点的方法
  1.从材料中提取论点
  忠于材料、紧扣题意是申论作答的基本立足点。因此,申论文章写作一定要从材料7”出发,依据材料确立论点。申论文章写作要围绕问题展开。既要判断问题性质,又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后果、影响、作用,从而提出对策。不同的作答要素、同一要素的不同侧面等等这些都决定了材料中可供使用和提取的论点既多又散。因此,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从材料中提取和概括论点。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总论点与分论点,有两种情况:
  (1)先找分论点,通过分析得出总论点
  【示例】3.近年来,在发展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过程中,地处西南边境的1县坚持“调整一些不合理校点布局,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的工作思路,特别是结合国家在1县实施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对本县的学校布局进行调整。通过该工程的实施,1县各乡镇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1县在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的同时,注意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学校。撤并教学点,意味着自己的子女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来回的交通又不方便.难免会让家长心存疑虑。1县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辟“创建”专栏,还利用挂横额、张贴标语、出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创建工作。县教育局、乡镇政府干部牵头,带领教师和村干部分头走访学生家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做好摸底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1县把创建寄宿制学校作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重点工作来抓,有效利用各方面条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积极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充分利用“义教工程”、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设施。几年来,共投入资金万元,建设了教学用房56幢,学生宿舍楼89幢,学生食堂79幢.学生厕所73间。二是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统筹规划学校布局。针对农村校点多、规模小、难以实现有限资源优化配置的情况,1县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按照入口自然分布、统筹规划学校布点的原则,把办学的规模效益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目标。1县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逐步实施、规模办学。提高了效益,盘活了教育资源。在着力于调整中小学布局、撤并教学点工作进程中。根据当前政府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重点建设一些试点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其一,联村办寄宿制学校。随着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学校生源减少,村村办学校的现象将成为历史,联村办学势在必行。如响水镇棉江、四清、高峰、红阳等村由于靠近设施完善、教学质量好的鸣凤中心小学,1县便利用“义教工程”43万元资金,在鸣凤中心小学建起了学生宿舍楼、教学综合楼和学生饭堂,扩大学校规模,将其建成寄宿制学校。其二.创办民族寄宿制学校。1县武德、金龙、水口等3个乡镇同属边境乡镇,部分村屯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许多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读书。为了解决他们的入学难问题,1县在武德乡中心小学创建了寄宿制学校,招收武德、金龙、水口等3个乡镇部分村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国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学生统一到校寄宿就读,实行封闭式管理。目前,该校有在校生752人,寄宿生532人,近十年来共培养了1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三,创建边境形象学校。1县抓住边境大会战教育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的机会,积极筹措经费.重点建设一批国门学校,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现在水口镇罗回中心小学、彬桥中心小学在校生均在500人以上,寄宿生达150多人;水口中学、彬桥中学的寄宿生均超过400人。(2011.国家.市级.给定资料节选)
  【分析】从材料第一段可以得出的分论点是:调整学校布局,改善教学条件。第二段可以提炼的分论点是:加强学校创建工作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第三段可以提炼出的分论点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中小学扶持力度。第四段中可以提炼出的分论点为:建设试点学校,建立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提炼出了分论点,要对分论点进行总结.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共性问题。各分论点所针对和解决的都是发展乡村教育的问题,而具体措施都与学校建设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总论点,即以学校建设为重点,推动乡村教育健康发展。
  (2)明确总论点,找分论点来支撑
  【示例】参考“给定材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2011.国家。省级.第四题)
  【分析】2011年国家申论考试是“文化+生态”主题,给定资料并不局限在一个问题上。第四题文章写作题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这意味着文章必须先找好角度、确定总论点,再根据总论点填充分论点。这道题如果选取文化主题.以“弘扬黄河精神”为角度,可以确立“秉承黄河精神,将黄河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的总论点。根据总论点确定的分论点可以有:弘扬黄河精神,需要我们秉承先贤之志,奋发有为;弘扬黄河精神,需要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2.提出论点的常用角度
  我们讲论点和分论点要来自于材料.有的时候是直接发现总论点,通过分析得出分论点;有的时候分论点明确.可以通过总结得出总论点。但也有很多考生从材料中发现不了沦点,这里为大家提供几种提出论点的层面作为参考。
  (1)思想层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层面是指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人手,通过转变观念,达到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目的.
  【示例】
  总论点: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亟需转变观念。
  分论点:首先,要树立危机意识。
  其次,要树立责任意识。
  最后,要树立科学意识。
  (2)制度层面
  制度因素,是社会问题普遍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根源在于公务员人事任免、激励机制不合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有关部门缓解旱情不及时,根源在于防灾抗灾机制不健全。从制度层面提出分论点。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问题所潜藏的制度缺陷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把思想或政策上的问题强加在制度层面。
  【示例】
  总论点: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分论点:首先,以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为基础,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
  其次,以粮食价格调节机制为抓手,保持粮食产量稳增长。
  最后,以粮食贸易管制机制为保障,制止发达国家粮食掠夺。
  (3)利益层面
  利益层面。是提出论点的又一层面。社会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军事现象、思想文化现象乃至心理现象、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等,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利益。
  【示例】
  总论点: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分论点:首先,保障农民工政治权益。
  其次,保障农民工经济权益。
  最后,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
  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一)基本要求
  1.论据要真实
  真实.就是符合实际,符合生活逻辑。论据确凿可靠,才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才能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论据包含许多要点,例如事实论据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原因、结果、数量等要点,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要点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露出论据虚假的破绽,让自己苦心构建的议论大厦轰然坍塌。用寓言作论据也是可行的。寓言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寓意却是符合生活逻辑的,能揭示生活中的直弹,同样的道坪,名著名作中的事例也可选用.但要慎用。注意避免因出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偏差而产生论据失实的情况。
  2.论据要准确
  准确,就是论据要与论点相扣,能证明论点。若与论点无关.再生动的论据,也不能选用。在选择论据时,我们要注意: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因此,我们要注意从论点的需要出发.注意对论据进行灵活剪裁,使论据和论点相适应。
  3.论据要典型
  就是指论据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必然性。在作答申论文章时,考生一定要选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不能是偶然的个别现象。典型材料思想容量较大,最能说明问题,也最有意义。它不一定是重大题材,也不一定是完整成型的;它可以通过加工和提炼获得,也可以精选出一个典型论据,将其切成几块,使之为论证相应的分论点服务。要做到选材典型,在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时,考生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的名言和事例。“某人说”、“有人说”等不明身份人的言论,往往“人微言轻”,缺少分量。
  4.论据要丰寓
  这一条并非强制性要求,一篇议沦文,要有说服力,论据就要丰富。单纯的数量上的多并不一定就是丰富,可能只会给人堆砌之感。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选材,论据才叫丰富。给大家一个简单明了的四字口诀:古今中外。
  5.论据要新颖
  尽量选用新颖的论据,文章才能生动活泼,有吸引力。所谓新颖,可以是前所未有的材料,也可以是以前已有但采取了新的观察角度理解的材料。在选择论据时,考生如果能推陈出新,旧材新用,就能写出有亮点的文章。要做到“新”,就要多关心身边事,积累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或者从新角度翻用旧材料。
  (二)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论据
  考生要善于巧用材料。这里的“巧”,主要是指找准使用材料的角度,并决定材料的轻重、主次、详略和感情色彩。再好的论据,如果使用不当,也不能发挥其表现主题的作用。同一个论据往往有不同的侧面,可说明不同的问题,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找到与中心一致的角度.把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使之密切相关。考生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能根据表达中心论点的需要.把复杂的材料转化成简单的材料,或把简单的材料展开为复杂的材料,把零散的材料组成完整的材料,把与中心有出入的材料改造为与中心完全一致的材料。但要注意,在写作申论文章时,材料的叙述一定要概括简练,力避繁复啰嗦。
  【示例】天津地处环渤海中心,拥有153公里的海岸线,其中滨海新区是海洋开发的主要地区。在临港工业区的施工工地.记者看到,一根硕大的管道将几公里外港口疏浚航道的泥沙源源不断地抽吸过来,在这里吹填造陆。工程负责人介绍:“这样做既疏浚了航道又进行了吹填造陆。”临海工业区总体规范填海造陆80平方公里,建设中始终坚持科学选址、科学规划、科学围填。目前,一期20平方公里已全面完成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化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临港工业区主任说:“海河入海口从这里入海,污水一直影响到整个滩涂,形成一个浅滩.这里适合围海,会改造这块地的生态环境又达到发展经济的需要。”那么在这里围海造地,到底有没有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呢?记者注意到在新建的陆地上,原来被污染的海滩,已经变成了绿洲,草坪、树木随处可见,码头作业区的海水也变得清澈碧绿。假日的天津港东疆港区,人们纷纷来到海边游泳度假,孩子们在柔软的沙滩上嬉戏游玩,但谁也想不到脚下金黄色的沙滩是人造的,沙子是天津港的建设人员千里迢迢特意用船从广西运过来.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天津港负责人介绍说:“东疆港区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要求。港口布局按三大块布置,既有生产区又有物流加工区,还给天津市民留有十公里的生态岸线。”发展工业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天津滨海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上的一大亮点.而在规划中将陆地与海洋的开发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形成互补,则是滨海新区海洋开发的又一特色。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天津市海洋部门为了鼓励围垦企业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制定了一定的鼓励政策,如“对于企业预留生态岸线,给予使用金的相应减免”等等。(2010.国家.市级.给定资料节选)
  【分析】材料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强调各地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布局.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陆海优势互补,并鼓励企业和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在作答申论文章时,如果确立“科学规划,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论点,就可以将材料概括为:天津滨海新城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科学规划,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果确立“保护海洋环境,政策先行”的论点,就可以将材料概括为:天津市海洋部门在发展滨海新区的过程中。鼓励围垦企业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制定一系列相关鼓励政策,为保护海洋环境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根据角度的不同,对材料作具体加工,不仅可以解决一些考生论述上“言之无物”的问题,也能使文章立足于材料,加深给定资料与作答之间的联系。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基本要求是有效、足够、适当。论证方法不必新颖出奇,能有效证明观点完成任务即可;不要倚多为胜,足够反映问题、说明观点即可;不求惊人,把论证所需的各项要素安排妥帖,在稳妥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和突破。申论文章篇幅短,要求论证要精,方法要简明实用。考生要根据题意和作答要求.以及论证对象、作答者所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等内容来决定作答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议论文常用而有效的论证方法有以下五种: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
  (一)举例论证
  1.定义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说服力。举例论证在申论文章中用得最多最广,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最具说服力,所以举例论证是一般议论文写作都要用到的论证方法。
  2。基本要求
  举例论证的基本要求可以参照前文论据的基本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拥有着常人难及的淡泊宁静的胸襟,才能在自己从事的学术领域内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骄人成绩。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周陌路。而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心爱的事业上。可见,淡泊宁静是人们拒绝诱惑、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分析】首先,文章选取了两个事例对“拥有着常人难及的淡泊宁静的胸襟,才能在自己从事的学术领域内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骄人成绩”的论点进行论证:陈景润视名利同陌路和钱钟书拒绝采访、录像。其次,叙述部分内容丰富,角度鲜明。最后,用“淡泊宁静是人们拒绝诱惑、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一句话评议了前面的事例,简洁、有力,一语中的。
  (二)对比论证
  1.定义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一种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可以列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和一个反面的例子,也可以举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考生需注意,对比论证不能仅停留在举例阶段,还要对例子进一步分析。
  2.基本要求
  (1)用于对比的两种事物要具备可比性。
  (2)要在两种事物之间建立参照系。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示例】2008年抗震救灾和奥运会举办期间,我国政府把信息透明贯穿于工作的全程,赢得了各界的普遍赞赏,媒体的配合对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河南灵宝帖案中,对网上发言者“跨省追捕”,以及个别地方领导“进京抓捕”记者,致使当地党政领导成为舆论批评的众矢之的,付出了公信力受损的沉重代价。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媒体的作用,不能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就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顺利地履行职责。
  【分析】这段文字首先对前后两个事例中政府部门对待媒体的不同态度和各自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了对比,然后根据事例分析了结论,论证了政府要对媒体善加利用的观点。
  (三)引用论证
  1.定义
  引用论证也叫“引证”,即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 诗文等作为沦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这些理论论据大多经过先贤大家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们的独到见解,闪耀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辉。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沦据.既可大 大增强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即明确指出所使用的语句是引用,或者出自何处,借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避免误解为本文的语句。二是暗引,即不说明引文出处,而把它编织在自己的讲话或文章中,既可引原句,亦可引大意.
  2.基本要求
  引用论证的基本要求可以参照前文关于论据的基本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要想不辱使命、担当大任就必须不断 历练自我。在农村基层,大学生村官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历练:第一,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做好长期艰苦 工作的思想准备,弘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在农村的艰苦环境中砥砺品质:第三.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问计于民,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中吸取营养、增长智慧;第四,要勇于开 拓、大胆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第五,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和血肉联系,为农民多干事、干实事、干好事,赢得组织满意、群众认可。
  【分析】文章引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一句来论证“要想不辱使命、担当大任就必须不断历练自我”的中心论点,并且在之后的分析议论中,再次引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来证明论点,使论点与论据充分结合,很好地发挥了论据的作用。
  (四)比喻论证
  1.定义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形式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 至” ,喻证法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一般来说,比喻论证不宜作为一篇文章论证的主要方法,因此要适量。
  2.基本要求
  (1)用作喻体的事物必须为公众所熟悉,必须是具体且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 一个事物。
  (2)比喻要贴切.要能形象地反映被比喻事物的特点。例如可以把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比 喻为鱼与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休戚相关,但不可比喻为蛙与水的关系,两者若即若离,这样的比喻论证,就叫做“引喻失义”。
  (3)比喻论证不能单独使用。由于比喻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示例】“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现代社会,媒体 是政府最真实、最客观、最便利的一面镜子,政府的一言一行,在媒体上得到反映;公众对政府得失的种种评价.在媒体上一一折射出来。因此,政府要善于以媒体为镜,照出自己的不足,改进自身的工作。 就我国政府的实际而言,媒体是信息源、是智慧泉、是传声筒、是监督镜,是联结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是政府发布信息、阐释政策、了解民情、引导舆论,做好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分析】“媒体是一面镜子”,“镜子”是喻体,“媒体”是本体。通过这样的喻证,能够凸显媒体对于政府的重要作用:照出自己的不足,改进自身的工作。【示例】中不仅有比喻,更重要的是对比喻所作的分析.分析部分.有助于文章内容更趋丰富和深刻。
  (五)假设论证
  1.定义
  假设论证即针对之前所举的事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基本要求
  (1)假设句包含的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如把条件称为A,结果称为B,其表达式就为:如果没有A.那么就不可能有B。
  (2)假设句与例证句在内容上截然相反,如果事例是正面的,假设句则应从反面下笔;事例是反面的,假设句则应从正面下笔。事例与假设句可正反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3)从句式上看,假设的内容常用排比句、反问句表达,这不但能增强文章的说理力度,而且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示例】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才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分析】材料中第一段所举的是“海尔通过技术创新走向成功”的事例,是正面论据,第二段用“假如………”的复句从反面假设分析.从而再一次论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这一中心论点。

第四节 选择文章结构
  简单来讲,如果申论文章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基本结构框架.那么分析问题型结构就是将“分析问题”作为文章重点论述的一种结构。具体来讲,分析问题型结构就是首先针对问题提出总论点,其次提出分论点并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再简要提出措施,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提升,也可把提出措施这一部分内容放在文章的结尾,作为对策性结论和总结提升。
  (二)参考例文
  (一)结构形式
  解决问题型结构,将“解决问题”这一步作为文章重点论述内容。具体来讲.解决问题型结构首先要针对问题提出总体对策,然后根据总体对策提出具体对策。对问题的影响、原因或必要性的分析,可以在提出分论点前集中论述,也可在提出分论点时分别论述每条分论点的影响、原因或必要性。最后,文章结尾处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升,解决问题型结构与分析问题型结构不同,其总结提升部分必须另起一段单独提出。
  (二)参考例文
  (一)结构形式
  对于考生而言,在申论考试中应用最多的文体还是“策论文”,因为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但是申论考试的最新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突出“能力考查”这一特征。评论性文章重在分析说理,最能体现一个考生的素质和能力,容易得到阅卷者的青睐。对于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考生,可以尝试在文章论述题中采用评论性文章的写作模式。评论型结构,第一步,根据给定资料陈述反映主要问题的事实;第二步,以事实为根据找到问题的核心,树立一个靶子,第三步,对树立的靶子展开论述;第四步提出具体措施;第五步,文章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提升、
  (二)参考例文
  (一)结构形式
  驳论型结构也是一种理论性较强、对考生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文章结构,在此供学有余力的考生作为参考。使用驳论型结构的前提是存在一个错误观点,同时要求这一错误观点是材料中明确出现的,不可凭空树立。文章第一部分要对该错误观点进行陈述;第二二部分要对该观点进行批驳,分析其不合理性;第三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结尾部分进行总结提升。
  (二)参考例文
  (一)结构形式
  使用论证A与B的关系型结构的前提是存在两个以上的个体(观点),且个体(观点)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文章首先要将几个体(观点)明确点出,然后要对个体(观点)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进行分析和阐释,随后要论述正确处理各方关系的具体措施,最后文章结尾部分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提升。论证A与B的关系型结构既可将“分析阐释两者关系”作为文章主体,也可将“论述具体措施”作为文章主体,并无硬性规定。
  (二)参考例文

第四章 文章的拟题、开头与结尾
  拟题虽然是文章写作的第一步,但却一定要在明确了文章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完成,即标题要在确定了文章中心论点、构思好文章论述的逻辑结构后再拟制。
  (一)基本要求
  1.简明精练
  简单来讲,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具体来说,文章的标题在保证格式正确的前提下,单层标题不应超过一行,复合标题不应超过两行。
  2.能够反映材料主题
  标题要能够明显反映出题干对主题的要求或材料的主旨。
  【示例】阅读给定资料,以“创新工作方式,密切警民关系”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1000~1200字。(2012.上海招警.第四题)
  【分析】题干明确要求以“创新工作方式,密切警民关系”为主题,文章标题要对这一主题有一定的体现,即要在标题中出现与“创新工作方式,密切警民关系”相关的字样。如标题可以拟为“互动新模式警民零距离”。如果题干中并未明确文章主题.那么就需要考生首先总结出给定资料的主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标题进行拟制。
  3.提出总论点
  提倡标题即是论点,标题必须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准确概括,使阅卷人能够通过标题看到文章的中心观点。
  【示例一】
  中心论点:在当前形势下,抵制“三俗”之风,须多管齐下,发起一场持久之战。标题:打好反“三俗”这场硬仗
  【分析】该标题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三俗”在标题中有所体现。其次,中心论点的内容是治理“三俗”问题,而标题通过“打仗”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内容。
  【示例二】
  试题:结合背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就你论述的问题.参考背景材料,应进行恰当地阐述:
  2.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字数在1000~1200字。(2008.天津.第四题)
  文章中心论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将安全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分析】标题可拟为“以安全促发展”。
   (二)拟题形式
  1.常规型标题
  常规型标题的优点在于稳妥性好、可靠系数高,如此拟题十拿九稳,不会在标题上得高分,但可保证不出错。尽管在紧张的应试环境下拟出常规型标题较为省力,但仍然要扣准立意,把标题与文章中心论点结合起来,否则就不符合拟题贴切的最基本要求。
  【示例】
  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依法行政 认真学习领会精神 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坚持平稳发展方针 狠抓政策措施落实 努力实现烟叶工作的良好开局 贯彻实施《湖南省安全生产条例》不断开创我省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常规型标题参考形式:
  【参考一】
  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从××入手
  解决××问题需从××入手
  【参考二】
  根治××问题还需要加强综合治理
  处理好××问题需用好XX手段
  【参考三】
  ××问题凸显××原因
  ××问题源于××原因
  【参考四】
  ××问题凸显××必要性
  ××问题昭示××措施的意义/迫切性
  【参考五】
  反思(深刻反思) ××事件防止××问题发生
  吸取××教训防止××问题发生
  2.技巧型标题
  技巧型标题与常规型标题相比,除了贴切、鲜明、精炼等要求外,还要做到形象生动。生动的标题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使文章更加具有新意和活力,在抓住读者眼球的同时,让人有继续阅读的冲动和兴趣。
  (1)并列式。选定几个意义相近,或者彼此之间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的词语,将其并列,构成标题。
  【示例】
  真心.真情.真话
  民生.民情.民心
  (2)主标题+副标题。对于初学者,我们提倡使用单层标题,即只有一个标题,这样能够更好地体现标题的简明精炼,也能够避免辞不达意的问题。对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考生可以考虑使用复合标题,即主副标题。主副标题形式更为丰富、新颖,使用得好会比单层标题更吸引人。使用主副标题需注意,主标题最好使用名言警句或有比喻意义的词语,而且必须是简短、精辟、不艰深晦涩的;副标题要概括文章主旨。可以说主副标题就是在单层标题上添加一个更为生动的标题,而这个生动的标题一定要与副标题的意思保持一致。同时要注意副标题应在主标题下缩进两格加破折号书写,在答题格上水平居中划一横线,跨越两格。
  【示例】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做好事前防御,建立科学的防灾预警机制
  安得广厦千万间
  ——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与管理
  再塑园丁形象
  ——浅谈加强师德建设
  (3)加入修辞手法。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标题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用含蓄的方式表达主题,概括中心论点,进而拟制出标题。这样的标题更具有文采和表现力。
  【示例】
  文化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引擎
  扩大内需促增长政策油门不放松
  软实力需要“硬功夫”
  (一)基本要求
  开头,即文章正文第一一段。文章起笔应开门见山,有力量、有气魄,要独具特色。富有文采,令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所谓“凤头”即是如此。文章开头要把握三个要求:一要“明”,即明了晓畅,要让阅卷者开篇便知晓你在谈什么问题.以及文章观点、文意是什么。二要“美”,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要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尽量不要平铺直叙。三要“简”,即开头内容不要冗繁啰嗦,要简明扼要,千万不要过多地引述原材料,即使要引,也要“一言以蔽之”,力求浓缩精炼。
  (二)写作方法
  1.开门见山法
  即开门见山,点明论点,所谓“开宗明义”即是如此。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点明问题.提出对问题总的认识,简要分析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义,最后从全局角度提出原则性的对策思路。将这一总体认识作为统摄全文的纲领,开门见山法的好处,在于文章开始就把问题的结论“亮”出来.便于阅卷者直接抓住文章中心论点。
  【示例】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
  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2007.国家.第五题.参考例文开头)
  【分析】文章开头由论述土地的重要性入手展开论述,从侧面强调了土地征用工作的重要性。随后对土地征用工作具体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由此提出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的重要意义。开头最后一句点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些作。这种对土地征用问题的总体认识,正是全文的纲领,是正文主体部分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2引用经典、权威论述法
  通过引用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言、领导人或专家学者的权威论述、党和政府文件来强调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起笔就高屋建瓴,增强文章的权威性,提高文章理论高度。
  【示例】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温家宝总理指出“绩效评估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要抓紧开展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工作,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领导的指示表明,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改善政府管理的一项必要工作,针对当前政府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快予以推进。
  【分析】引用给定资料中胡锦涛和温家宝的原话,说明“解决当前政府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快“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用领导人讲话,体现观点的权威性,强调对策的正确性、有效性,可以收到有力的论证效果,并强烈唤起阅卷者的注意。
  3.对比、排比法
  对比是为了显示出变化,排比是为了突出气势。但这种排比不能是无目的的排比,最后也要点出主题。
  【示例】“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这句话概括了前30年的经济发展。然而,当前“无论黑猫白猫,如果不是绿猫,即使抓住老鼠也不是好猫”。托马斯.弗里德曼这句话则更形象地概括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崛起”、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必选之路,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分析】先点出邓小平的那句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经济的名言,紧接着以当前另一种更适合中同当前经济发展的名言做出对比,论证了在当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4.举例法
  举例法指列举一个当前的实例并对其进行简短分析从而论证观点的方法。目的是通过实效性强的分析吸引考官注意,达到“借题发挥”、衬托主题的作用,强化表达效果,加强论证力量。举例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有对这一事例的评价,把事实、数据等例子同分析评论结合起来,做到用例精当、说理透彻。
  【示例】张海超欲告无门,不惜开胸验肺;孙中界为证清白,毅然自残断指。与此同时、“茶杯门”、“骷髅死”、“发烧死”、“躲猫猫”等损害政府形象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我国官员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维护党和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势在必行。
  【分析】把反映同个主题的时事州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并作出相应评价,指出这些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最后自然而然地论述文章的主题,这既吸引了眼球,也体现出作答者对时事的高度关注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无疑会让阅卷者刮目相看。
  5.妙用比喻、起兴法
  开头采用比喻、起兴的修辞手法,引出文章论题,令内容生动形象,轻松活泼,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示例】雏鹰学飞,必须不怕风吹雨打的重重磨练,否则它不会懂得什么是蓝天;婴孩学步,必须锲而不舍,从一次次跌倒的伤痛中爬起来,否则,人类将是个爬行的种族。
  锲而不舍是为贵,我们大学生也应具备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分析】开篇以“雏鹰学飞”、“婴孩学步”做比喻,指出要想获得成功就应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然后,笔锋一转,联系到大学生身上,直接提出文章观点,即“当代大学生要想获得成功,也应具备这种精神”。语言活泼,气氛轻松,形象逼真,引人遐想,耐人寻味。文章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申论文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要解决问题的,因此文章收笔时就应当落于问题的解决上,以肯定式的语气,通过分析、推断,说明问题一定能够圆满解决;并可进一步对问题解决的趋势、前景做出预测、展望,分析由于问题解决而必将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一)基本要求
  1.体现文章中心论点
  文章结尾有总结全文的作用,要使阅卷者对全文有一个完整而且更为深刻的认识,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结尾也要对中心论点有所体现,这样才能给阅卷教师留下中心突出、结构完整的印象。但考生需注意,体现文章中心论点并不意味着照抄中心论点,而是要对中心论点做更进一步、更深刻的论述与阐释。
  2.斩钉截铁,果断收笔
  结尾要言筒意赅,明确有力,自然结尾,决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文章结尾尽量不要超过200字。
  3.忌摘抄开头
  文章结尾可以照应开头,但不可摘抄开头原文。申论文章的结尾是对主题的归纳、概括,起到深化和总结的作用,但有些考生只是简单摘抄首段的一些句子,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导致文章重复。
  4.忌空喊口号
  结尾喊口号是可以的,但不可只喊口号。申论文章的结尾可以基于实际论述的发展需要,进行一定的展望,但有的考生喜欢在结尾处空喊口号,如“让我们为……而拼搏吧!”这样的结尾毫无新意,乏味至极.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单调、底气不足,空洞虚假。
  (二)写作方法
  1.总结深化式
  这种方法要求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总结概括,以达到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目的,这是最常规的一种结尾方式。
  【示例】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叫做“国家大本,食足为先”。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民族持续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根本!综上所述,我们要坚持以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为基础、以粮食价格调节机制为抓手、以粮食贸易管制机制为保障,才能充分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并有效防止发达国家的掠夺,才能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筑牢粮食安全屏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和平崛起奠定最为坚实可靠的基础!
  【分析】先引用名言警句分析说明了粮食安全问题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然后利用罗列分论点的方式进行总结式写作。
  2.发出号召式
  就是在采取措施解决文中问题并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升华文章的主题。例如可以采用感叹、反问等句式加重语气,号召全民上下团结一心,为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同努力奋斗,以此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示例】正义的实现、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和制度能否有效保护证人的权益。随着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逐渐完善,奉法者强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法治的尊严得到维护,行义为善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公平正义必将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柱。
  【分析】此段先点出了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及奉法者强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现实趋势,继而展望出公平正义必将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柱。
  3.首尾呼应式
  就是结尾要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并且要与文章的题目相关联,这样可以避免偏题、跑题、主旨不明确现象的发生。
  【示例】标题:政策保护与科技进步并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首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作为2020年前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安徽考察农村工作,也一再强调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仓廪实、衣食足则天下安,否则天下必然不会太平。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要统筹城乡发展.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从根本上改善粮食安全状况,坚持政策保护与科技进步并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尾段: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保障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一些国家出现的粮食危机再次提醒我们,对粮食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只要我们把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把政策扶持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就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就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
  【分析】文章首段开宗明义,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与胡锦涛总书记考察讲话的背景.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准确地概括了全文中心论题,将保障粮食安全摆到了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高度,体现了作者较高的材料理解能力。进而联系古今形势,进一步指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把三中全会的有关部署和胡锦涛讲话内容浓缩为一条整体对策:坚持政策保护与科技进步并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将一个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归纳为一条途径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具体分为两个方面——政策保护、科技进步。既高度吻合中央部署和领导讲话精神,又与文章标题相关联,很好地切合了题意。结尾以国际粮食危机作为反衬.再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并升华观点,提升到提高国家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的高度,不仅扣题严密.而且与首段形成呼应。
  4.借用名言式
  此处引用名言是把本文的中心论点与名言警句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中心思想。
  【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提高国民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道之以德,齐之以、扎让开放的中国用更加文明友好的形象迎接八方来客。
  【分析】引用名言警句,谈国民文明素质提高不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名言警句引用与文章主题切合密切,环环相扣,增强了文章的质感。

第六节 提高申论文章可读性
  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有增强论证说服力、概括提炼揭示主题、丰富文章语言的作用,是增加文章文采、提高文章可读性最有效且最简单的一种办法。
  (一)名言警句的选择
  1.可选用的名言警句
  (1)中国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使用中国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的优势在于,古诗文为人所熟知,更易掌握,理解上不易出现偏差,且古诗文相较现代白话文更有文采。例如,同样是表达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使用“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就比“粮食是一切问题的基础”这样的白话文要有文采,且更简洁精练.说服力更强。
  【示例】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灾难让我们愈加坚强,创痛后当时刻警惕,社会越来越尊重生命,愿意并且能够为安全付出更多的成本.我们必将从灾难中获得快速前行的力量。
  (2)国家领导人的言论。使用国家领导人言论的优势在于能够保证观点的正面性,尤其是胡锦涛、温家宝两位领导人的言论更是对现实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有他们的言论作支持能够增强论证的力度。
  【示例】……温家宝总理肯定地提出:“要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解决当前困难,还要从长远解决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当前的困难,下一步就是要从长远来考虑,加紧各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从城镇到农村的水利工程的全面、系统建设,尤其将重点放在山区等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同时注意对水利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保证其在自然灾害突发时能够正常运行。在气候预测方面,要加大对气候预测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大投入,保证对研发在资金上的支持,进一步提高我国气候预测水平。
  2.需慎用的名言警句
  (1)国外名人名言。使用国外名人名言需要注意:首先,提出言论的人是正面人物,像希特勒这类为人们所公认的反面人物.即使有正面的言论也尽量不要使用。其次,言论本身的涵义是为大众所认可的,这一点要求考生不仅要了解言论的表面涵义,而且要了解其本质涵义;不要使用经过改编的名言,如爱迪生曾提出“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是只有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本身强调的是灵感的重要性,而不是努力的重要性,考生绝不可以对此进行改编,绝不可以仅使用前半句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歪曲作者意思。
  【示例】“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恩格斯说。
  2010年初,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旱灾,其灾情之严峻、波及范围之广给西南五省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政府部门派遣、动员17.5万余人全力支援西南地区抗旱,一般群众也以各种形式加入到了抗灾救灾的行动中来。西南旱灾在举国抗旱救灾攻坚战的号角声中得到平息。灾难过后,当一切重归平静,我们当痛定思痛,重新审视这场旱灾的成因,检讨我们的过失,从灾害中吸取教训。在这次旱灾中最突出的就是存在水利工程建设不足和气候预测水平有待提高这两方面的问题。
  【分析】该文使用了恩格斯的名言,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胡锦涛总书记曾在2003年7月抗击非典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引用过恩格斯的这句话.这些都能够保证这句话含义的正确性。
  (2)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言论尽量避免使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名句大多过于文艺化,与申论考试严肃、谨慎的风格不符。且文学作品中的语句表达思想通常含蓄而不直接,不易使阅卷者了解考
  生观点。
  (二)名言警句要放在明显位置
  名言警句作为论据需要真实、准确、典型,这些在前面第二节已经讲过,不再赘述,这里要告诉考生的是名言警句的使用技巧,即名言警句要放在明显位置。名言警句放在开头段或结尾段的明显位置,能够让阅卷者一眼就看到文章的亮点,从而达到吸引阅卷者眼球,提高印象分的目的。
  【示例】在平凡中见伟大
  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世界就是由无数平凡人依靠平凡的劳动创造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平凡,在平凡无奇的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创造.在平凡中成就伟大。以一颗平凡的心,默默地为不平凡的事业,不断地做出贡献,应该安于平凡,平凡光荣!正如有人所说“我们无法去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许多的小事”。(2007.四川招警.第三题.参考例文开头)
  深刻严谨固然是申论文章的基本要求,但老气横秋、枯燥乏味的文章,自然难以打动考官,文理兼备才是真正出色的申论文章。
  (一)修辞的运用
  1.比喻
  比喻的作用在于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好的比喻往往能以简约的文辞、生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
  【示例】廉洁是保本色的“防腐剂”,贪婪是战斗力的“蚀骨刀”。古人说:“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只有真正把金钱、权力和美色看淡、看轻,把事业和广大群众看重,把党性和名节看重,在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里,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励,以“美德嘉行,铢积寸累”的健康心态,善始善终,保持廉洁自律的好形象,才能平平安安、踏踏实实、正气凛然地影响和带动部属谋正事、务正业、走正道。从而形成风清气正的氛围.使党员干部更有凝聚力和号召力,使政府部门有更强的执行力、更高的公信力。
  【分析】这个段落开头就用了两个比喻,把廉洁和贪婪分别比作“防腐剂”和“蚀骨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廉洁自律对于官员保本色的强化作用和贪婪腐化对于官员战斗力的侵蚀作用.不仅能提高阅卷者的兴趣,而且比枯燥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排比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加强语势效果的修辞手法。用排比进行议论说理,不仅句式整齐,还可以增强情感和行文的气势。那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会让你领略到不可遏止的巨大力量。
  【示例一】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分析】这组排比,层层深入地将主观主义的危害性揭露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不会无所顾忌的,一定有所敬畏。身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是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是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是敬畏人生,让自己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只有心怀敬畏才能在道德品行上优于常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表率.才能成为党和人民信任的干部!
  【分析】这段文字中运用了二组排比,“三个敬畏”说明了敬畏的内容,“三个才能”说明了敬畏的意义,看起来好似队伍行军般整齐一致,读来如同进行曲一样铿锵有力,发人深省。
  (二)用词的多样化
  即摒弃单一的用词方式,使文章在用词上更加丰富。千篇一律的用词,必定使文章索然无味。例如。“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群众监管在监督体系中的位置”、“提高经济处罚力度”等都使用了“提高”这一动词.十分单调。或者,“加强法律法规是XX的保障”、“科学技术是XX的关键”,80%的考生都用到“前提”、“基础”、“保障”、“关键”等词汇,毫无新意,显得文章十分大众化。但只需要对这样的句子进行小小改动,看起来就会更加专业化,也能体现出个性特征,举例如下:
  1.对策宾语前加修饰词.以体现专业性。如“加强网络监管法律法规”、“加大网络过滤技术的研发”等等.体现针对性.而非一味的套用模板。
  2.动词的多样化。“加强”一词过于单一化,可以使用“加大”、“强化”、“重视”、“完善”、“健全”等类似词语。
  3.表示意义词语的多样化。除了“前提”、“基础”、“保障”、“关键”之外,还可以使用更多的词语,以避免重复。两字:“重点”、“核心”、“抓手”等。三字:“助推器”、“着力点”、“突破口”等。四字:“主攻方向”、“力量源泉”、“有力保证”、“战略重点”、“重要途径”、“根本出路”、“必要条件”、“紧迫任务”、“关键环节”等。

第六节 范文点评
    近来,国内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煤矿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智利通过长期细致的工作、凭借完善的井下避险系统和技术设备对33名遇险矿工进行了成功营救,煤矿井下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加强安全生产的技术和制度保障再次被摆上台面。为此,从国务院到安监部门,分别做出部署,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煤矿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系统,简称“六大系统”,并限期3年完成。据新华社报道,山西已开始在全省五大煤矿集团推广井下救生舱,其中7个试点矿井中有的已建成井下避难室和救生舱,有的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河南省政府要求严格执行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江苏、湖南等省要求所有矿井在3年内建成紧急避险系统。
  请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文章。
  要求:紧扣材料,联系客观实际,观点深刻,语言流畅。
  (一)较优文章
http://www.233.com/NewsFiles/2013-4/2/444/29.jpg
http://www.233.com/NewsFiles/2013-4/2/444/30.jpg
  【总评】本文结构完整、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符合申论文章写作标准。开头引入主题,手法巧妙,语言简短而生动,不落俗套。分析过渡自然,提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立意准确到位。文章主体部分从三方面提出对策并进行阐述,认为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认识是前提,加强技术是关键,完善体制是保障”,这三段,首句对仗工整,文章脉络清晰可见。结尾高度凝练、重申观点,适当升华,恰到好处。
  (二)较差文章
http://www.233.com/NewsFiles/2013-4/2/444/31.jpg
http://www.233.com/NewsFiles/2013-4/2/444/32.jpg
http://www.233.com/NewsFiles/2013-4/2/444/33.jpg
  【总评】文章的优势在于语言生动,如“带血的GDP”、“经济建设的幸福之花”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一定新意:句式富于变化,除了一般的陈述句以外,能够运用设问句等句式,有更强的表现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能够做到引用实例,以事实支撑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缺点在于,首先,文章的文体不尽合理。虽然本题题目仅要求写一篇文章,并未明确规定文体,但一般来说,申论文章以议论文文体较为适宜,因为议论文更能突出作者的观点,也更有利于将作者的观点阐述清晰。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叙述多而议论少,不太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其次.文章观点性内容太少。文章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基本上都属于描写性段落,叙述了一些客观事实,但并没有作者观点。申论主要考查公务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文章应将重点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不应将过多篇幅用在铺写问题上,叙述多而议论少,会导致文章缺少实质性内容。再次.文章结构混乱。这篇文章首先在第一段提出观点“不要带血的GDP”,然后对煤矿安全问题从矿主和矿工的现状两方面进行了描写,紧接着叙述了政府的具体措施,最后提出对策,结构十分混乱。事实上.这篇文章可以采取这样的结构:提出观点——“不要带血的GDP”,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由此引出政府职责,以对策的形式阐述政府如何履行职责。总体上来讲,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考生也可选择其他结构,但一定要注意文章前后的逻辑关系。最后,文章字数不满足题目要求。本题题目要求1000~1200字,而这篇文章字数不足1000字,因此,扣分是必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病”,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为全面治理和预防“城市病”,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根治“城市病”,建设“宜居城市”,是申论的重大命题之一。城市病的治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即使治愈城市病的过程再复杂。其根本的药方也只有一个,就是以人为本,从人居的角度去打造城市.而不是其他的标准。
  请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11000~1200字的文章。
  要求:紧扣材料和客观实际,观点深刻,语言流畅。
  (一)较优文章
http://www.233.com/NewsFiles/2013-4/2/444/34.jpg
http://www.233.com/NewsFiles/2013-4/2/444/35.jpg

  【总评】本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在文章中比例合理,衔接自然,尤其是对策部分结合客观实际,紧密联系给定资料,角度新颖,论述合理、充分;语体庄重大方,符合申论的标准,虽然在个别语句上尚需斟酌,但瑕不掩瑜,文章整体用语还是简洁流畅的。需要注意的是,标题不够凸显文章主旨。
  (二)较差文章
http://www.233.com/NewsFiles/2013-4/2/444/36.jpg
http://www.233.com/NewsFiles/2013-4/2/444/37.jpg
http://www.233.com/NewsFiles/2013-4/2/444/38.jpg
  【总评】这篇文章从论述方式与文章结构来看,属于一篇议论文,但从整体来看逻辑不够严谨,文章缺乏连贯性,文章结构也较为松散。文章第一段直接点出了“城市病”问题,第二段分析了“城市病”的危害,第三段分析了“城市病”产生的原因。第四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文章到这里的结构和逻辑顺序还是很好的,但第五段罗列的政府措施,就与上文缺乏一定的联系了,而且第六段提出的对策较为单薄,与前文的联系也较差,使这一段完全游离于整篇文章之外。同时,文章在第四段才提出中心,这样的结构也不能使“治疗‘城市病’重在以人为本”的论点明确和突出。考生应当在确定论点后于首段提出,然后整篇文章围绕其进行论述,议论需要有一定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作支撑,方能使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深刻、思路清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招警考试《申论》第七章文章写作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