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涉性”考题何以让公考生顾虑重重?
四川省公务员考试6日举行,其中涉及到“性”的题目大概有六七道,包括“你对自己的性生活是否满意?”,考生普遍表示费解,不明出题意义何在,对于如何回答也心存顾虑。更有考生称“我们如实回答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呢?”(11月7日《成都商报》)“你对自己的性生活是否满意?”这个问题的答案无外乎三个:没有性生活的无所谓满不满意,有性生活的则可在“是”与“否”中二选一。按说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难,而且,其本身也无所谓选择,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作答即可。可是,为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却会令很多人在回答时心存顾虑呢?
人们似乎习惯性地给所有的事情都涂上一层功利性的色彩,在作比较、作选择时往往不是以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为标准,而是倾向于首先判断哪种选择对自己更有利,哪种选择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以便使自己的选择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当这种作出选择的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并且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之后,也在时时困扰着作出选择的人们。因为,原来“我手写我心”的简单问题,变成了“我手能不能写我心”,作出的每一个判断都要经过权衡利弊的艰难思考,在未看到选择的效果之前则倍受煎熬。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自我保护的表现。作出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后果,而在哪种选择对应哪种后果尚未可知的情况下,当事人必然要努力权衡,甚至揣摩提出问题者的目的、动机。出现在公务员考试试卷中的题目肯定不会只为凑数目,而是有明确的考察目的,但是,对于答题者来说,最应做的原本只是老老实实答题,特别是对“性生活满不满意”这样指向明确的题目,原本连斟酌的时间都不需要,何至于要先研究“出题意义”,再“心存顾虑”地不敢下笔呢?说到底,考生是想通过对出题“意义”、“目的”的斟酌,试图找出最符合出题者意图的所谓“正确答案”,以便获得较高的分数。
如此看来,要想做到“有一说一”、“实是求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话做选择“三思而后行”的习惯让真话变得益发稀缺。考场上的这种表现既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更会进一步影响现实中人们的行为选择。因为,当这种习惯成为一种思维模式,便像有了独立的生命,不仅拥有超强的生命力,更会迅速漫延、泛滥。
当多数人在对待多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诚实应对,而是反复斟酌后再说时,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愈发困难,更会加深彼此之间的隔膜,每个人都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虽然实现了对自己的保护,却拉长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漫延,人人生活中“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将进一步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人际交往中则表现为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工作中谨小慎微,奉行中庸之道,缺乏进取精神。而一旦这种现象在公务员群体中泛滥,必然会对公务员的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其对待群众的态度,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张楠之 {:5_554:} {:5_555:}什么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