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国家公务员招考中制度性歧视最严重
每年都备受瞩目的公务员考试,在报考条件中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歧视性要求。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针对国家公务员招聘中的歧视状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并于4月7日发布了《国家公考员招考中的就业歧视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称“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选取中央国家机关,以及北京市、黑龙江省、浙江省、广西自治区四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务员招聘广告为调查对象。调查依据则均来自所涉及部门的公务员录取系统官方网站。
调查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乐观,“歧视现象比较严重”,“社会严重缺少平等的就业观念和意识”。
“目前看来,制度性的歧视是最为严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修改相关的规定。”此次调研项目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教授蔡定剑说。
制度性歧视
调查报告对“歧视”进行了定义,指用人单位基于与职业岗位内在要求无关的因素做出的任何区别、排除、限制或优惠。
同时依据《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和我国的就业促进法的规定,调研共设定了八种歧视类型,包括:性别、民族、残疾、社会身份、政治面貌、年龄、健康、身体特征。
在公务员招考当中,健康歧视和年龄歧视存在于所有的招聘职位当中。这是因为在我国《公务员录用规定 (试行)》第十六条和《公务员录用体检通行标准(试行)》第十九条当中,分别存在着十八至三十五岁和艾滋病不合格的歧视性规定。
除规范性文件造成的健康歧视和年龄歧视外,政治面貌歧视在中央机关公务员招聘歧视中排位最高,占中央机关公务员招聘总职位数的21.69%;占中央机关公务员招聘歧视总量的8.38%。排在中央机关公务员招考政治面貌歧视之后的,依次是身体特征歧视、性别歧视和社会身份歧视。
而在地方机关公务员招聘中,社会身份歧视则成为仅仅次于年龄歧视和健康歧视的第三大歧视类型,占地方公务员总职位数的72.46%,招聘歧视总量的24.39%。
所谓社会身份歧视,包括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出身歧视、身份歧视四种。
调查报告指出,地方机关公务员招聘中的社会身份歧视的比例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浙江省、北京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公务员招录中对应聘者户籍、生源加以限制,或者给当地户籍、生源的应聘者以优惠对待。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的社会身份歧视在其3681个岗位中占据了3450个岗位,达93.72%。
地方就业歧视区域特点
在地方公务员的招考当中,不同地区的歧视状况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北京市的政治面貌歧视尤为严重,其公务员招考中政治面貌歧视占职位总数的比例比中央机关高出8个百分点,更高于调查所涉及的其他地区。
黑龙江的司法、公安系统就业歧视情况严重。司法系统的歧视更多涉及性别、年龄、身体特征等;而公安系统的歧视则突出表现为,富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社会身份歧视。
不少公安系统的岗位往往有黑龙江省警校毕业这样的要求。
除社会身份歧视外,浙江省的性别歧视比中央机关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都要严重,全省822个岗位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占总岗位数的两成多。
省级公务员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要远远大于地级市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而经济发达城市的性别歧视反而要多于经济上欠发达的城市。
广西相对中央机关和其他省市自治区来讲,就业歧视的比例不高,类型也主要集中在年龄、健康和社会身份等方面。但调查报告指出,广西招考简章的规定模糊,对各个岗位的描述过于简单,难以从招考简章的描述中得到更多有效信息。
蔡定剑说:“目前的这个调研主要是面对公开的招聘信息,复试阶段的各种‘潜规则’难以鉴别。”
此外,调查报告还提到了几种现象,但现阶段尚未列入到就业歧视的类型当中。
一个是对应聘者毕业年限的要求,即报考条件中规定某一特定年限之前或者之后毕业的考生具有报考资格或者享受优惠和优先的权利。这虽然对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倾向性保护,但侵犯了往届生平等就业的机会。
一个是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即要求国有单位工作经验而排除私营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单位的工作经验,这实质上是排除非体制内的人报考。
再一个是对学历的要求,这主要体现为职位对学历要求的不合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办公室秘书、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局基层征管岗位都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调查报告认为,这种要求“不仅没有必要,更是资源浪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