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BBS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卓美眼科专家帮你顺利入警
查看: 10219|回复: 14
收起左侧

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资料专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4 1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110BBS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民生热点
民生热点一:听证制度如何走出逢听必涨的怪圈?
破题要点:(1)听证信息公开化;(2)听证会代表的构成及人数需要兼顾各阶层利益;(3)听证制度需要接受民主监督。
民生热点二:农民工“五大难”问题的解决
破题要点:(1)企业需要建立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2)完善工伤保障制度;(3)完善异地就学机制;(4)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5)加快城市廉租房建设。
民生热点三: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破题要点:(1)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2)发展第三方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问题;(3)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方式,将“小企业”集合为“大企业”。
民生热点四:粮价问题
破题要点:(1)价格由什么决定?是市场还是政府?考生千万不能在对策中用“政府指导”取代“市场引导”。(2)粮价的调整,不能以牺牲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3)努力探索除了“涨价”外的其他“补偿机制”。
民生热点五:“另类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破题要点:(1)加强网络道德伦理宣传;(2)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立法和监督;(3)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将优秀文化引入网络;(4)打造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民生热点六:慈善事业发展滞后问题
破题要点:(1)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的慈善行为;(2)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慈善事业方面的优势作用;(3)进一步完善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建设,进一步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4)加强并健全对慈善事业发展监管体制。
民生热点七:居民的文明素质问题
破题要点:(1)鼓励新闻媒体积极参与,营造道德建设氛围;(2)应组织公益广告、宣传图片、流动宣传车、文艺演出等宣传方式;(3)编发市民礼貌礼仪知识读本;(4)尝试市民素质提高工程五年规划。
民生热点八:江河水域及水资源的保护问题
   
破题要点: (1)完善的水资源保护体系的构建,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工作机制,如联席会议机制;(2)加强城市防水排放的管理。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水平;(3)加强水源管理。
民生热点九:“霸王条款”
破题要点:(1)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2)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3)建立反垄断立法;(4)依据公平、诚信原则及高效原则,应针对《合同法》中关于格式条款的无效情形规定继续在《条例》中进行细化和具体化,使行政监管更具可操作性。
民生热点十:“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有效监督问题
破题要点:(1)增强透明度,公开政府采购信息;(2)公开曝光不法行为;(3)建立健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标准;(4)加快政府采购网络化建设。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10: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预测
一、突发与群体性事件事件提纲:

1.金融危机,2.面对甲型H1N1流感, 3.群体性事件(如:翁安事件.重庆出租罢运.云南丽江湖水利事件等),4.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及其对策,5.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例题:群体性事件突发,为基层执政敲响警钟

镜头一:6月28日至29日凌晨,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引发大规模人群聚集围堵政府部门和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突发事件。

镜头二:7月3日,陕西省府谷县一村民驾驶农用货车为逃避检查跳入黄河并死亡。一些民众包围住警察,并把警车掀翻、砸烂。

镜头三:7月19日,云南省孟连县发生胶农聚集和冲突事件,40余名公安民警和10余名胶农在冲突中受伤,2名胶农死亡。

针对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一些受访的专家称,虽然导火索不同,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大体相同。几起事件无不是由群众的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冷淡麻木、滥用警力激化矛盾等造成的。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

几起群体性事件以极端表现形式给基层党委、政府敲响了警钟。

群众利益漠视不得,积怨过深当心积重难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一些群体性事件突然爆发出来,实乃多年矛盾蓄积而致。

瓮安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在移民搬迁后期扶持、违章建筑拆除、矿权纠纷处理、国企改制中,出现了各种矛盾,沉积的有影响的重点信访案件就有20多起,各种矛盾纠纷没有得到及时化解。

瓮安县玉山镇大坪村村民因土地占用费等问题,多次与矿山发生纠纷,2005年、2006年分别与当地矿山发生冲突。其中一次冲突中,矿山叫来20多个社会上的人殴打村民。村民堵矿以示抗议,村、乡、县均协调未果,最后竟是矿山方面叫来社会上的中间人调停,才算了结。村民罗国华说:“县里派来调解的都是公安部门的人,威胁我们不要再闹事。说再闹就把我们抓起来。我们是在闹事吗?对矿山找黑社会的人来打我们为什么不闻不问?我们是在为自己讨一点公道啊!”而这只是积怨的冰山一角。

大量积案和积怨的存在,民声早已鼎沸,党群干群关系开始紧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于建嵘研究员表示,事实上,民众对当地政府已经表现出不信、不满、不服,而这种对政府的“三不”正是瓮安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原因。在民众与政府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民众和社会情绪的“井喷”,酿成不应有的过激行动。

云南孟连事件同样如此。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指出,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转化为对基层政府和干部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对记者说,这几起事件给我们的一个深刻警示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绝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不能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在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不应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回避矛盾,只能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

“对党充满感恩之情、待人善良温和的傣族群众,拿起了刀斧棍棒,与警察对抗,用暴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件事情必须引起我们当政者的深刻反思。”李纪恒在处理孟连事件时对云南官员提出严厉警告。

对此,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说,群众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集中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漠视群众利益、听不进群众意见、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的工作作风。而这种越来越与群众疏远冷漠的工作作风,与现行干部考核任用、政绩评价体制有关。因此,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到了必须修改的地步,干部的升迁考核一定要反映当地百姓的民意。惟此,才能改变一些官员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现状。

作风粗暴易激化矛盾,动用警力须慎之又慎

“违反规定使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或者滥用警械、强制措施,或者违反规定携带、使用武器的,对负有直接责任者,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处分。”国家有关部门前不久颁布实施的《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对处置群体性事件时使用警力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一规定直指当前群体性事件中警民冲突的要害。

综观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以及一些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人民警察都处在了冲突的第一线。反思贵州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

记者发现,当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一些基层政府过度依赖于采取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不断制造矛盾,加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夏学銮说,一味地看重秩序的维护,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气却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从而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因瓮安事件被撤职的前瓮安县公安局长申贵荣说:“遇到群体性事件就出动警察,这种‘得罪’老百姓的事,都得我们去做……我们几乎把人都‘得罪’完了。”

于建嵘说,在一些基层政府的各种预警制度设计上,要么是无视民情民意,要么是把民众的一举一动都当成“敌情”。从危机处置技术上说,这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出发点不是化解矛盾,而是暴力压服,这必然致使冲突一再升级。目前,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为了完成上级分派的各项任务及众多的一票否决指标,一些基层政府及干部的行为越来越出现强制的暴力趋向,这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捂盖子反致疑窦丛生,信息公开才能赢得信任

在瓮安事件中,关于一个女学生死因及死亡事件处理的各种半真半假的信息,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四处流传。由此,不明真相的群众聚集起来,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

于建嵘说,群众“不明真相”是实,但他们不明真相事出有因。当当地政府失去公信力,新闻媒体声音单一乃至失声,社会又缺乏具备公信力的非政府权威信用机构时,民众必然“不明真相”。不明真相而又义愤填膺的民众,最容易被高度情绪化的传言动员起来。他们采取的行动势必过激,势必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在指出群众不明真相的同时,必须指出导致群众不明真相的责任方是掌握“知情权”和“信息发布权”的当地政府。

“任何不利于自己的信息首先封锁,成就逐级放大、问题逐级缩小,只报喜不报忧,一些基层政府的惯常做法,在信息社会里已经完全失

灵了。但是这些陈旧的观念,某些干部仍然固守不放。”于建嵘说,出现了问题就“怕”、“包”、“捂”,小事不报告,大事先摆平再报告,可等摆不平被迫报告时,局面往往已经难以收拾,丧失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的最佳时机。 (孙爱东)

二、神州七号、2008年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

提纲:

1、为什么:现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政治意义:(1)综合国力, 科技力, 国际竞争的实质。(2)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怎么办:(1)、哲学关注点:内外因联系。(2)、经济学 国家:价值规律, 宏观调控, 财政,优化产业结构。

4、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加强管理。5、个人: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转变消费观念。

例题: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国际科技进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都要求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真抓实干,奋起直追,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三、房价、物价、分配、就业等问题

提纲:

1、房价下跌:(物价与此类似)。2、分配公平(主要是解决的法)。3、就业问题

例题:

材料一: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就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材料二: 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材料三: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平稳,国内市场容量大,就业潜力巨大,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好工作。专家建议,针对当前经济增长并未带动就业同步增长的现实,要实行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另外,我们在看到“许多人无事干”的同时,“许多事无人干”也是现实,一些人“高不成,低不就”给再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涉及到的内容:十七大,2009年两会,选举,公民的权利,既有国家的内容也有党的内容

提纲:

1、为什么:国家的性质,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民主的现状,意义,和谐社会。2、怎样构建:A最根本的共产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B加强制度建设(四个基本政治制度)。C在党的领导下又步骤有秩序的进行。D从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E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奠定物质基础

例题:

胡锦涛主席指出,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同时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等形式的直接民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强调,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参与决定着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尤其是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工作。

五、 改革开放三十年

提纲:

1、取得成就的原因:A 经济建设为中心 B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 C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D 坚持了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E 金融资本市场的繁荣。2、影响。3、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例题: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六 、民生问题

重要背景:财产性收入,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

提纲:

1、财产性收入问题。2、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可以套用)。3、劳动合同

例题:

上学贵、看病贵、住房贵、就业难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四大民生问题。围绕“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的主题,某媒体开设“民生论坛”栏目进行了讨论,下面是三位市民就此发表的各自观点和看法:

甲:子女升学是涉及每个家庭的民生大事,政府应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乙: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教育的发展不能解决就业问题,那么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无多大意义。

丙: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把一切民生问题统统管起来。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甲、乙的观点,谈谈你对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丙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3)如果你也参与上述讨论,请从唯物史观角度,就解决民生问题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七、农业问题

重要背景: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七届三中全会

提纲:

1、基础设施建设。2、农业的综合生产力。3、城乡差距

例题:以下是记者对两个村书记的采访记录:

甲村

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18000元左右,比前年增加了10%

问: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那可多了,原来的荒地已经被改造成草莓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园区,都是现代化的大棚生产。我们的村办企业可以进行深加工,生产果汁和蔬菜干,产品还被村销售公司卖到了国外。村民改造了住房,搞民俗旅游,接待游客,农家菜,大炕头可受城里人欢迎了,总体上讲,村里的收入30%来自种植业,70%来自加工,接送和旅游餐饮业。

乙村

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答:大概1000元。

问: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

答:卖老三样呗,核桃,梅子和大枣。去年下了场雹子,有些家庭颗粒无收,外地收货的商人还总是压价。

问:有村办企业吗?

答:还没有。

八、 抗击地震和北方旱灾提纲:1、重点:抗灾能力,灾后重建,自然灾害的认识。2、如何搞好重建工作。3、如何面对自然灾害。

例题:

材料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抗震救灾工作。就在全世界还在惊诧错愕的时候,中国总理在三小时后直达灾区最前沿;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灾区,慰问抢险救灾人员和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雷霆万钧奔赴现场,各军种十万大军迅速集结灾区。抗震救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国务院决定对因灾死亡人员的家属每人发放5000元抚慰金。

材料二: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再次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认为,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紧急行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冲锋在前,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界无私援助,目前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有效进行,灾区社会秩序总体稳定。会议指出,这次地震灾害影响范围广,人员伤亡多,抢救难度大,抗震救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和困难。中央要求,各地各有关方面务必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不畏艰难,连续作战,团结协作,全力以赴,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九、文化产业问题提纲: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北京。2、中国俄罗斯年在北京开幕。3、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启动“破冰之旅”。4、当前文化问题的症结在哪里。5、北京奥运。例题:

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激发奋斗热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十、能源问题提纲:1.为什么。2.如何做。

例题:

“到2010年,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要分别达到35%和4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其中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5%,煤矸石达到7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到65%,木材综合利用率由目前60%左右提高到70%左右”。

(1)上述要求体现了经济常识的什么道理?

(2)简要说明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
站长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494920
关注招警、公务员考试最新考试信息考试动向从关注站长微博起步
点击举报违法不良信息,奖励论坛积金币www.110bbs.com
为响应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110BBS特别推出举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专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9: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国考申论必备的五种思维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各主体都会有自己的模式。但是,提醒考生在申论考试中,解题的各个环节都要运用思维能力,只是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而已。

  一、审题的思维能力

  审题是指对文章题目进行周密的揣摩、审查以把握题意的活动。审题即对标题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范围、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乃至写法。审题是一个系统程序,贯穿于阅读、写作的全过程之中。

  审题思维的主体过程是对题目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既包括抽象思维的理解,也包括形象思维的理解。

  抽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的理性分析去理解题意。对供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也都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来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其实质。

  形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和想像去理解题意。在供材料作文中,除了文学性的语言材料需要形象的理解外,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同样需要通过联想和想像去理解画面的意义。从近年情况来看,申论考试材料没有给出标题,所以在这里,尹书强老师不准备对标题做更多介绍。但作为一般的给材料作文,了解和掌握~些基本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申论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给定“资料”,二是根据给定“资料”提出的“申论要求”。这就要求审题时对给定“资料”与“申论要求”二者兼顾。因此要仔细研读“资料”及“申论要求”。

  研读材料要准确完整,不能瞎子摸象,不能割裂原材料。对较为复杂的资料,要仔细揣摩。要能抓住主旨,不能牵强附会,研读"申论要求"要全面,不能漏掉任何一条。要找准角度,即"着眼点",就是审题的眼光集中在材料的某一点上,是审题者所注意的材料中所存在的思想。
二、拟题的思维能力
  拟题,就是给文章确立标题。好的标题,使人过目不忘、甚至终身犹记。拟定题目,可在行文之前,也可在文成之后:一般情况下是拟题在先,但也有先有材料,先有观点,连缀材料、观点而成文章。题目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再拟定,这样,题目便定在文成之后。有时会同时出现几个题目,那就要推敲斟酌,比较取舍。

  在拟题过程中也存在思维能力。拟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慨括能力和直觉能力。

  在概括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只有明确了中心思想,所拟的标题才会正确体现中心思想,或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其次,要从中心思想出发,选择合理的和新颖的概括角度。

  在直觉能力方面,重要的是注意拟题方法经验的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需要在平时多掌握拟题方面的知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二、立意的思维能力

  立意是文章写作的起点。这里的"意"指的是我国古代写作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它融合着作者对写作对象的认识与情感。由于在写作时文章还未生成,所以我国传统立论称确立未来文章的主题思想为立意。

  在确立中心思想时,要培养辩证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做到见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在思考过程中必须注意运用辩证思维。我们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或对象时也必须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在这一由思维抽象上手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中,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

  四、选材的思维能力

  选材,就是要对众多的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思想的材料。根据选材的基本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锻炼思维能力:
1.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主要是看材料是否符合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材料是有其独特的功能的。因为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鉴别材料的标准只能是材料和中心思想的关系。中心思想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它只能在分析、研究、消化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提炼出来。所以,对于文章写作来说。材料总是第一性的,是文章的基础,而中心思想是第二性的,是在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观点、意念或感受;另一方面还应看到,材料又是表现和深化中心思想的基础。

  因此。材料的鉴别和取舍都要受中心思想的制约。中心思想未形成或正在形成时,材料对中心思想起决定作用;中心思想形成后,又反过来成为鉴别取舍材料的最主要依据。这是一种矛盾统一运动的辩证关系。

  2.选取真实确凿的材料

  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生活真实”,也即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严格地符合客观B事物的原貌或实际情况。二是指本质意义上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是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也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

  材料的确凿一般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既要准确无误,经得住核实,又要用得恰当贴切。在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有差错。要做到与原文完全一致。在用自己的话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断章取义。在使用个别或概括性的事实材料时,应尊重其原貌,不可夸大或缩小事实,即使引用一个数字也要精确无误。

  3.选取典型意义的材料

  所滑典型材料就是某一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又是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同时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能“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传精神”。典型材料不是轻易可得到的,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进行精选。
4.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首先当然是指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用的材料,这种鲜为人知的材料自然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生动的材料是指材料本身以及作者对材料的表述的新鲜活泼、富有感染力,因而能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和作品的可读性的材料。这种材料一是指具体、具有形象性的材料。具体的材料带有感性特征,容易通过联想唤起读者沉睡的表象。由于表象是有形象性的,所以没有直接的形象的语言文字也具有了形象性;二是指带有情节和悬念的材料,这类材料不但曲折生动,而且能唤起读者期待心理,有很强的吸引力,还能给读者带来惊奇、确信、怀疑等心理反应;三是指能使读者感到亲切的材料。

  五、布局的思维能力

  中心思想确定了。选用哪些材料也心中有数了,写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以表达主题。就是如何对材料进行组合和安排,这就是布局。布局反映在形式上,首先就是层次与段落的先后关系。由于文章开头、结尾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层次、段落,由于各层次、段落之间需要过渡和照应,所以布局除考虑层次、段落外,还应考虑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确定文章的布局,主要运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它大体要经历如下的思维过程:

  1.要有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是内容的完整性的必然要求。文章有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借必需的材料来支持,因此须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关于结构的完整,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有这样的阐释:"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头无须有任何事物在前面覆盖着,而后面却必须有事物承接着。中段要前面既有事物笼盖着,后面又有事物承接着。尾须有事物在前面笼盖着,却不须有事物在后面承接着。"他指出了作为完整有机体的文章,必须有头有尾有中段并互相联系,每一部分各在必然的地位。

  此外,文章的层次、段落也各有其相对完整性。构思与写作时务必作通盘的考虑才能真正达到结构的完整。

  2.要有严密性

  文章结构完整而不残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文章结构严密,即要求文章各层次、段落融为一体,相互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没有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情况。

  写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等原则,可以对材料作这样那样的安排、调度,但结构要反映材料之间的联系。

  文章各层次、段落要相互协同而不能相互矛盾,这也是结构严密性的标志。

  3.要有连贯性

  文章结构完整、严密,可以保证内容的完整、严密,而结构连贯性的要求,则可进一步加强文章的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连贯性同样首先是个内容问题。占人讲文章义法。有所谓“起承转台”、“起伏呼应”之说。这些说法有其合理的方面,只是后来脱离内容而蜕变为单纯结掏形式的要求,成了禁锢思想、束缚手脚的枷锁。今天应该从内容。形式统一的角度来认识“起承转合”,说与文章连贯性的关系。其实,所谓“起”,就是启下,好的开头应能带起下文;“承”就是承上,与开头部分互相联系;“转”就是转换,接上文后转而展开。或生发、或阐述、或对比、或铺陈,等等;“合”就是收束,归结上文而使全篇首尾圆合。

  以上三点就是体现在布局中的思维能力,只有布局安排合理,整个文章才能紧凑,才能无懈可击。

  这五大思维能力对于申论答题是必备的,相信有了这些能力做后盾,解决申论问题轻而易举,尹老师祝大家在国考中金榜题名。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9: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末落


    嘿嘿,有空我好好的整理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3: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2009年我国经济问题的背景知识
一、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1、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这里要着重说明,提出8%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综合考虑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落实有力,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2、2009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三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

四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

3、做好09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扩内需、保增长。坚持把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增加有效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

二是调结构、上水平。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变压力为动力,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生产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保增长和调结构、增效益相统一,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

三是抓改革、增活力。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造活力。

四是重民生、促和谐。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2009年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五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六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是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要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

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

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坚持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和吸纳就业能力;

坚持推进金融创新和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进一步发挥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坚持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2、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注意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搞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绝不能降低工程质量,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要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要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信贷供应总量合理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要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支持在国际分工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先进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引导结构调整。要保持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水平,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增强投资者信心。要把满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业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二)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要把提高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及时采取调控和引导措施,确保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市场稳定。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要完整、准确、严格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过程中,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出现的新情况,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必须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一是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继续做好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工作,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二是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强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三是要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四是要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套出台分类调控的区域政策。

(四)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是提振市场信心的最好办法。要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健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和金融发展、金融监管相协调的机制,改善金融结构和服务,加强金融监管和创新。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垄断行业分类改革。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增加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能源原材料,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加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研究和推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标准,建立权责利相对应的法律追究惩治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文化条件。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二、2009年我国经济问题的相关链接


三、参考范文

参考范文1【焦点聚焦法】

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 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今年以来,在困难很多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势头,经济结构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高耗能行业增幅回落,高技术产业增长加快,东中西部发展协调性增强。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产业结构不合理,内需和外需不均衡,消费和投资比例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依然制约着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必须处理好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的关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十分繁重,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我国已经形成巨大生产能力,一些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绝不能因为加大力度保增长,就忽视质量和效益,放松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把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努力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就要加大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力度。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要以推进城镇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要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

我们谋求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从大局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既要渡难关,又要上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源:200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3: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范文2【焦点聚焦法】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受了多方面严峻考验。从国际经济环境看,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导致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从国内经济运行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出现回落,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有所下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低迷。这些因素都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挑战。

经济发展离不开信心的支撑。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们一定要充满信心,有信心就有勇气,有信心就有力量,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依然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是树立信心的坚实基础。尽管当前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沉着应对,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前3个季度,我国经济实现了9.9%的较快增长,这一增速明显快于同期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也高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速。针对上半年的通货膨胀压力,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出台,到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已是连续5个月回落,表明控通胀已取得明显成效。出口方面,尽管增幅减缓,但前三季度出口额增长仍达到22.3%。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

及时而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措施,是坚定信心的强大动力。近几个月来,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见事早、行动快,适时采取了一系列着眼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包括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粮农补贴等。这些举措已经开始显现成效。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十项重要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政策层面的果断调整、有力举措,传递出强烈的“保增长”信号,对人们的信心又是一次提振。

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信心持久的有力保证。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交通、住房等领域存在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等都需要大量投入,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在消费方面有着许许多多尚未满足的需求,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拥有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都有很大扩展空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各大产业都得到明显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充裕的资金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更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因此,无论外部环境多么艰难,内部挑战多么严峻,只要政策对路,坚定信心,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转危为机。

信心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取得成效。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每次经济调整,都会带来产业结构、技术、体制的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已经出台,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来源:2008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6: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破申论高分经验谈

就申论来讲,接下来这30天应该干什么,有些东西是可以短期内取得突破和提高的。比如材料处理能力,怎么去读这个材料?20到25分钟把八千到一万字的材料全部读完,而且读得很深刻,怎么去读,它是有方法的,这个可以快速掌握。再一个怎么样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选择标准的得分点或者要点,这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而这个技巧是属于一学就会的类型,这个可以提高。

另外几个方面也可以快速提高,比如很多同学议论文分数低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总论点和分论点脱离材料。刚才讲到材料处理能力,其实也包含这个意思。学会找材料的总论点和分论点,每天去看这个材料,去干这个工作,去提炼这个能力。到时一定是可以取得提升的。

再比如,得分差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卷面太烂了。我相信很多同学很久很久都没有坐下来一口气写上2500字的材料了,手已经不是以前的手了。通过30天的快速训练、反复训练,仍然可以回到以前的状态,卷面起码可以很整齐,这也是可以提分的点。

再比如语言上,绝大部分同学其实在申论考试面前都是公平的,为什么是公平的?因为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零起点,对语言本身也不是很熟悉。我们的同学、我们的考生在这个时候就要注意,锻炼语言的方法不是苦思冥想,而是通过大量的看材料,大量地读材料,大量地写材料,大量地改材料,是通过这几步慢慢形成的。认认真真、反反复复把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重要的讲话好好琢磨一下,好好念一念,培养一下自己的语感,虽然我们不去学那些官话和套话,但是我们要学会规范的表示,内容很实在,内容很充实,但是表现的形式应该规范一些。

刚才说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每天就背吧,我相信高考时大家都背了很多的名言警句,而这中间有大量的名言警句完全可以是用在申论考试中,只不过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已经是四年前、六年前的事情了,绝大部分同学把名言警句全都还给老师了。这样也很简单,每天早晨去背吧,一定可以把沉睡的记忆唤醒的,可以快速提高,而且名言警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是李老师刚才说的形似的层面。

如果神似还是要读很多深度分析的杂志,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的文章,包括人民网上的文章,我们应该看一看,它往往包括很多精深的观点。虽然我们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我们读了别人的文章之后,是不是可以用这种方法把别人的分析能力放在自己身上,它就是自己的能力。比如读一些其他的杂志是可以的,至少形似就可以取得快速突破的,在这个基础上把神似进行突破,我相信最后的突破仍然是很有希望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0: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实用技巧


一、申论是什么?

  1.   申论是考试科目,也是文体名称。

  作为考试科目,2010版国考大纲即《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0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指出“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这表明申论是应用于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具有规范作答要求、相对固定程式的笔试科目,是测查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等具体能力的科目;作为试题,是以给定资料为依据,按照规定要求作答,就特定问题展开分析论证,表达应试者的思想认识,说明事物的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主观试题;作为文章体裁,申论的答案主体是以论说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相对完整意思和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机关常用文书规范的议论文体裁。“申论”作为动词,有申述、论述、引申论述的意思,在申论考试的语境中,是指依据给定资料,对材料反映的事实、蕴含的观点展开引申论述,阐明并论证作答者的观点。以给定材料为依据,是申论考试的最本质特点,也是最基本的作答要求。

  2. “申论”考试的具体内涵和要求。

  对于“申论”考试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有的省级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做出了比较明确和细致的解读,对于准确认识“申论”、指导作答实践较有意义:“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为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等,测试应试人员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申论》给定的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用文字形式准确流畅地表达。”从词语释义、作答要求、测查目标、材料内容、作答方法等几个层面,对“申论”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解释,其中“准确理解材料”和“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这三个关键句,既是有条件关系的,又对把握申论要求具有特别实用的意义。

  二、申论命题的题材涉及哪些领域?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体五面”,即: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有的申论题材都没有超出这五个方面。具体的切入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层次高度、不同的门类领域。第一, 层次高度来看

  申论考试题材内容有高与低、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之分。高层次、宏观层面、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2006年下半年天津市申论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9年国考申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多主题复合型试题)。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2006年国考申论《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07年北京社会在职申论《城市摊贩管理》,2008年上海申论《政府绩效评估》,2009年江西申论《金融危机下改善民生》。

  第二,从门类领域来看

  申论考试题材有综合与专门、全面与局部、跨越多个领域与涉及单一领域的区别。典型的综合性、跨领域题材:2008年浙江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门性、单一性题材:2007年湖北申论《保证食品安全》,2008年江苏申论《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制造业》,2008年陕西申论《治理行业不正之风》。

  第三,从出现的频率来考察

  申论试题以具体性微观题材、专门性单一题材居多,其中涉及具体的专门领域主要有:

  经济管理:2006年浙江申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2007年甘肃申论《消除垄断,维护公平》,2008年北京申论《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规范市场秩序》,2008年辽宁申论《改革招商引资体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密切相关。

  政治文明:2007年北京申论《听证会制度的发展》,2007年上海《树立公务员精神》,2007重庆《遏制政府浪费》,2008江西《预防职务犯罪》,2008福建《强化突发事件中的政府责任》,2009年黑龙江省申论A类、B类《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强化政府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的责任,杜绝权力寻租》,2009年春季福建申论《正确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与加强和改善政府自身建设密切相关。

  文化建设:2009年北京申论《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并重,提高国民文明素质》,2008年山东申论《弘扬感恩精神,促进社会和谐》,2008年山东军转申论《弘扬抗震精神,保持机关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2008年山西申论《阅读经典,传承文明》,与弘扬主旋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相关。

  社会管理:2007年山东申论《规范网络捐助》,2008年吉林申论甲类《规范管理民间互助基金》,2007年江苏、2008年广东申论《社会救助》,2008重庆申论《发展养老事业》,2008年吉林申论乙类《规范发展社会养老服务》,2008年湖南申论《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2007年安徽申论《规范考研辅导市场》,2008年黑龙江申论《规范群租房管理》,2008年天津申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关。
生态文明:2008年国考《怒江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2007年山西申论《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策论型文章作为公务员考试申论中一种重要的文章类型,广大考生一定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专家从多种角度为各位考生解读 这种文体,并为各种考生解析申论和策论的关系。

  三、申论与策论的关系

  在现行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用语环境里,策论型文章基本等同于以对策为主、兼有论述的文章。

  从考试史和文章史上看,严格意义上的策论,是古代官吏选拔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正规名称是“策问”,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预先拟制好书面问题,向通过会试等前几道考试程序的知识分子提出,出题叫做“问策”,考生作答叫做“对策”。其题目多为最高统治集团比较关心的治民、治官、治国方面的现实问题,如需要什么样的官员,官员怎样效忠帝王、修身为官、治理国家等。典型的试题如万历五年殿试策问,试题为“习先王之术,于古今治理讲之预矣”,即要求考生阐述古今治理——治国治民的原则和方法;下一次殿试万历八年的试题为“用思追古帝王之治,悉心敷对”,即阐述古人的治国方法。考生的答案名为“对策”,但与现代汉语中的“对策”意义完全不同,是对应“问策”的意思。

  可以看出,古代策问考试的内容偏重伦理、理念的导向,不涉及时政,不提具体问题,没有诸如“黄河水灾应当怎样治理,赈灾资金如何防止被贪污挪用”的问题,也不要求回答具体可行的措施,即制定现代意义上的“对策”,这与当代申论考试通过具体问题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根本的不同。策问考试的答案名为对策,内容实际以论为主,如万历八年张懋修的对策卷开篇写道:“臣闻帝王之道,天道也。故必有合天之心法,以端化理之原;亦必有宪天之治法,以妙化裁之用。”随后的答卷主体为阐释理论,阐明考生对“古帝王之治”的理解,没有结合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建议,考试也不要求提出措施,而现行申论考试却要求以作答对策措施为主。策问考的是考生的理论、道德修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申论考试除上述项目之外还有拟定对策、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重点是实际工作能力;策问的试题包括字数较多的“材料”,内含出题者代表皇帝表达的关于待解问题的意见,对作答有一定的指向和提示作用,这与申论的给定资料有一定相似性,但策问的试题内容完全是理论性的,与申论给定资料的理论与事实混杂有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古代策问考试指导思想是儒家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出题者和作答者都不能违反儒家思想,不能脱离这一思想体系,这与申论考试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现代科学精神命题根本不同。

根据以上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古代曾有过的策问考试与当前通行的申论考试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两者有一定的渊源,也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但不宜将申论中的策论型文章与历史上的策问考试及其答卷等同起来。

  四、“策论型文章”的题材特点和写作思路

  策论文章在古代官员选拔考试中也有相对应的名词,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层次的科举考试科目——制科考试的两种作答文章体裁,“策”与“论”是分开的,以对策措施为主的文章叫“策”,以论述阐发事理为主的文章叫“论”。宋代嘉祐六年,仁宗皇帝举行不定期的制科考试,苏轼应试,作“进策”25篇,《教战守》是其中一篇“策”;作“进论”25篇,包括《留侯论》、《晁错论》。这里的对策,同现行汉语中的同名词语基本是同义的。

  对策与论述内容在文章中可以统一起来,但古代考试或文章写作的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策论文章”或“策论型文章”这一名称,现代申论考试作答要求中的“策论型文章”是从其字面本义来定义的,笼统地说,就是把对策与论述内容统一起来、融为一体的文章。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申论所称的“策论型文章”接近于古代政论文体中的“策”,这是以皇帝为对象的,就国家政治事务中的某一实际问题陈述见解、提出谋略和对策性建议的文章体裁。其基本套路是篇首提出问题,如“当今生民不知安危,如何使百姓居安思危”;然后就问题的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如不知安危的危害何在,居安思危的意义何在,采取措施促使百姓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主体部分是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一般比较具体,如开展国防教育、组织民众参加民兵训练、对优秀典型给予表彰奖励等。我们可以看出,由论述引入对策的“策”这种政论文体,是从古代绵延至今、一直都在使用的,其撰述内容、基本结构与当今的“对策建议”、“策论型文章”本质上是相通的,形式上也有近似性。可以认为,符合兼有问题分析、理论阐述与对策措施条件的文章,即为策论型文章。借鉴古代的“策论文章”,像历代名臣就时政问题进献给皇帝的奏议,参考其中的安排结构、组织材料、阐述论点的方法,乃至一些至今仍有价值的观点,摘引一些名言警句,作为一种知识积累和参考范例,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申论作答者,理解“策论型文章”一词,最实用的还是头脑中要牢牢记住文章必须有对策内容,并以对策为主。有多种方式可以提高对策提炼、形成和表述能力,阅读学习古代的“策论型文章”就是可行途径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5: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申论——人格教育如何获得现实支撑

从改革大学的教育管理和学术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入手,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才不至于流于口头和形式  

从今年9月起,上海交通大学开始实行在“知识传授+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下制定的新课程表。今后,每位交大毕业生将有三份成绩单:一份是学业成绩单、一份是能力方面的证书、一份是对人格养成经历方面描述的人格养成证书。  

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言,“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重视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上海交大的育人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将学生的“人格养成”纳入课表、加以量化考核或描述,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人格养成”的明确意识。  

但同时也应看到,人格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不仅仅是几门课、几次活动就可以涵盖,还应通过整体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老师与同学的密切交往,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人格健全成长的环境。如果仅仅是一个“证书化”的学习,上课是为了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参加培训是为了获得能力证书,则可能使功利情绪在学生中蔓延,影响学生个性的发挥,背离“人格养成”教育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是否为学生出具一份“人格养成”证书,就能说明这个学生人格合格、人格健全呢?当一所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率,表明“人格养成”教育的功效,纷纷给学生较高的“人格养成”评价时,这个可能含有很多水分的“人格养成”证书,又给学生怎样的人格教育呢?假如有学生批评学校在迎接评估、参加评审时的造假行为,或者揭露某个教师的学术抄袭行为,他的这种表现,会在“人格养成”评价中得到高分,还是低分呢?  

因此,我们在看到上海交大积极努力的同时,还应继续探索人格教育的具体路径。11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一文,正可以给大学开展人格教育以启示。钱先生回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习生活时说,这所学校“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可以说,这才是大学“人格养成”教育的重要含义。简单地说,就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精神得到保护。温总理在前不久发表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文章中提到,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这用到大学的“人格养成”教育上同样合适。从改革大学的教育管理和学术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入手,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才不至于流于口头和形式,进而获得可靠的现实支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8: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学生择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教育问题既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的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可集中归纳为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教育造假四大方面。其中,教育公平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近来备受关注的择校费问题、奥数热问题、高考加分问题、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等问题都反映了教育公平的问题。此外,城乡间教育差距问题、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间教育差距问题、贫困生接受教育问题、城市第三类人群子女如何享受免费义务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也都属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范畴。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并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了发展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本文中,公考研究中心的专家将专门为考生解读择校问题。


  一、择校原因


  那么,为什么择校问题普遍存在?并且屡禁不止呢?专家归纳出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这是择校的首要原因。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促使人们竞相追逐优质教育机会。二是教育政策的推动。如上世纪50年代产生、80年代强化的重点学校制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择校收费制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转制学校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择校风。三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长期的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富裕地区学校与贫困地区学校以及强校与弱校之间差别的重要原因。四是办学体制上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以县区政府投入为主,但县级财政往往缺乏经费。而择校费由此成为各区教育局与学校的重要收入来源。同时,办一所好的学校也是政府的政绩工程之一。五是高考指挥棒和就业压力也被认为是家长被迫择校的重要原因。对学生来说,选择好的中小学才能进好的大学,而好的大学意味着好工作,择校问题的实质上也是择业问题。


  二、对策建议


  解决择校问题,主要可从缩小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制度、加强教师交流、增加投入等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在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推进中小学布局规划与调整。加大整合撤并力度。着力改善中小学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改革学校办学模式,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各地可采取合并、一校多区或集团办学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师资均衡配置方面考生可以考虑下面的措施:完善教师培养体系,确保中小学教师的来源和素质。足额配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严格掌握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资格,改革和完善选拔任用办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第三,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方面,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切实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利用公共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全面实行小学就近免试入学、初中电脑派位或对口入学。禁止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择校”行为和进行小学升初中选拔性招生。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设重点班,不得擅设实验班。

  第四,在完善教师、校长交流机制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师资的管理模式。推动教师在校际、区域间合理流动。要建立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轮岗制度,并逐步扩大轮岗范围和提高轮岗比例。建立和完善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挂职支教。

  第五,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管理,确保学校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设立教育财政专户,封闭运作,专款专用。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18: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背景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背景:

垄断,在法律上是指特定的主体在特定市场上的特定经济活动中排除或者限制竞争者的状态或行为。也就是说,在特定市场内的市场主体追求最大的垄断利益,或用政府赋予的权力或利用特许经营权,或者与其他经营者合谋,垄断市场,垄断价格,排斥其他经营者进入同业市场,从而损伤消费者权益,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

垄断分三种:一是自然垄断,即对关系公众利益有限资源的独占和国有独资经营导致的垄断。二是市场垄断或经济垄断。在竞争性领域中,少数市场主体通过合谋行为或市场兼并控制行为形成的垄断。三是行政性垄断,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利用行政权力直接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形成的垄断。

改革垄断行业的重点是改革行政垄断。行政性垄断可分为区域性行政垄断和行业性行政垄断两种形式。现在的垄断主要是行业性的行政垄断,它们借助于对本行业的管理特权和实际控制力量,掌握市场资源与销售份额。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第一,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当垄断者真正垄断这些行业以后,控制产量,抬高价格,谋取高额利润,限制可能的竞争进入市场等行为方式的出现是必然的。

第二,与竞争性经营相比,垄断行业缺乏技术进步、改善经营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阻碍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垄断者将通过限制新的竞争者进入来控制整个行业的生产和经营,取得最大的利润。

第三,垄断增加了开放市场与引入竞争的成本和难度。

第四,垄断损害社会公平。行政性垄断引发的行业收入的巨大差异与各部门行业之间收入的不平等,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社会性问题。从行业平均收入的统计公布看,人均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大多是垄断性行业。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反过来又成为抑制资源流动与竞争,强化垄断的动力,造成新的收入机会的不平等。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垄断行业改革的范围和层次还比较窄。一是目前的改革尚仅仅集中于带有网络性质的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民航、油气、城市供水(热、气等)、铁路、邮政等行业。但一些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商品(如食盐)、满足国家增加财政收入需要的商品(如烟草)的专营等,其垄断特点比较突出。二是已经开始改革的行业还停留在行政性拆分的层面,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准入制度。

二、垄断行业进行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部分行业呈现出从独家垄断转换为地域性垄断的倾向,竞争逐步演变为软预算约束的国企之间为强化市场垄断地位而进行的恶性竞争,政府管制的改革尚未提到议事日程。

三、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垄断行业中特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明显滞后,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四、监管制度改革刚刚起步,政府职能亟待转变。一是除电力外其他垄断性行业均未建立明确、独立和专业化的管制机构,责任主体不明,职能分散,管制低效果。二是政府管制职能并没有随着市场化改革而改变,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问题仍很严重。政府对相关管制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许多领域的管制职能没有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明确授权,管制无规可循,人为因素大,决策过程透明度低,寻租风险加大。
五、普遍服务等配套制度安排不到位。铁路、电信、电力等垄断性行业提供基础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决定了相关企业必须提供普遍服务。但是,如何调整原来普遍服务支出采取内部消化的方式,建立合理的普遍服务提供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对策:

一、深化电力、邮政、电信、铁路等行业改革。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基本实现,发电领域竞争态势已经形成,新型电力监管体制初步建立。当前应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把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推向深入,重点解决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等突出问题。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主要任务是:一是抓紧处理厂网分开遗留问题,逐步推进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二是加快电力市场建设,着力构建符合国情的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体系,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价机制,实行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电价政策。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政企分开,健全电力市场监管体制。2005年国务院印发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并付诸实施,主要包括:重组邮政监管机构,组建国家邮政管理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改革邮政主业和邮政储蓄;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特殊服务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下一步重点是继续贯彻落实好邮政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邮政监管体系。通过改革重组,电信市场初步建立了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目前,基础电信领域有六家全国性运营商,增值电信领域有17000多家经营者,其中97%以上含有民营资本。要根据当前电信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继续落实电信体制改革措施。铁路行业改革重点是研究制定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铁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二、稳步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目前,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普遍引入竞争机制,市政公用事业投资、建设、运营市场全方位开放,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下一步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前提、以分类改革为原则。改革的重点:一是培育规范竞争的市场主体。加快对传统国有企业的改造,使之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非国有市场主体进入。二是营造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实现这一目标模式,就必须打破行政垄断、管制自然垄断、反对经济垄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进程,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三是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市场发挥作用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必须把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纳入其中。四是构建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与退出的监管、价格监管、产品与服务质量监管、运行安全监管、竞争秩序监管,并建立相对独立、专业的监管机构。通过有效监管,既确保市政公用事业的运行安全,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三、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一是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加快构造垄断行业的有效竞争格局,加快垄断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加快推动相关行业的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垄断行业监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竞争性行业一般不要建立国有独资企业,同时尽可能消除非国有经济准入的障碍,以确保能够充分竞争,防止经济垄断的形成。对于由于竞争形成的经济垄断,则按照反垄断法的规定进行处理。对于部分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行业,在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前提下,应当允许非公有投资者以参股形式进行投资,并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和环节,则从各方面加强政府监管,以防止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铁老大"、"电老虎"现象的发生。对于一些公益性的行业,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同时加强政府规制,既要保证投资者能够取得合理的收益,又要防止造成垄断,损害社会和消费者利益。二是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对一些盈利性的运输、通信、能源等垄断行业,应根据条件成熟程度,逐步地、普遍地进行股份制改造。对于能够改造为规范股份公司的,应争取早日上市。对不能整体改制的企业,应采取分类、分解的办法,逐步实现股份制改造。对条件暂不成熟的企业应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方式,分阶段实现股份制改造。在条件成熟时,应扩大社会债券发行的范围,以多种形式实现垄断行业投资的社会化,为垄断行业的股份制改革创造条件。推行股份合作制。它主要是由一家或几家企业(或个人)与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联合成立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投资建设,并按协定比例出资和占有股份。此种形式,由于有政府的参与,可以提高投资者对投资的信心,由于有私人资本的参与可以提高资金效率和经营服务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16: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扩大内需

新闻回顾

  春节前夕,杭州拿出上亿元财政资金向市民派发每人100元或200元的消费券,惠及人群达67万,在全国引起连锁反响。不少网民称赞这是政府关怀民生的善举,但也有人表达不同的意见和疑虑。

  消费券,在充当新年“送温暖红包”的同时,还能否发挥撬动内需、拉动消费、刺激经济之“魔棒”的作用?

  杭州市政府2009年1月19日开始向特困户、退休市民、残疾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发放面值为20元,成人每人200元,学生每人100元的消费券。

  据悉,消费券春节前生效,有效期三个月,使用商家达到400多家,包括联华华商超市、国美电器、苏宁电器、银泰百货等品牌商业网点,华立通信、金松电器、摩托罗拉手机、华日冰箱等杭州本地电器制造商,48个杭州旅游景点以及当地主要影剧院和体育场馆。持券消费享受一定的让利折扣。

  消费券发放的第一天晚上,联华华商超市就接待了一位老年消费者,他拿着全家300元消费券在超市购买了年货,最后尚余8元不能找零,超市又找了几棵菜给他作为补偿。

  联华华商超市庆春店店长章娟说,票面规定消费券到24日才生效,但20日开始每天都有几十位消费者持券消费,消费券的确刺激了老百姓的购物热情。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认为,消费券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从增加居民收入入手,国家应采取配发购物券等手段,积极启动消费,强力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他说,如果光是投资,老百姓不购买产品,会出现产能过剩,对解决经济危机还是无济于事。我国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群众消费意愿不够强烈,加之贫富差距大,高收入人口总量少。只有通过国家财政补贴,强力拉动社会消费才能在短期内解决企业产品滞销问题,为企业转型改造赢得时间和资金,同时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只要老百姓花钱买东西,工厂的机器就会转起来,经济就能活。”他说。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当前的问题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开工不足导致员工失业,失业导致消费能力低下,解决这个恶性循环根本出路是拉动内需。他认为,“拉动经济,眼前靠投资,长远来看还是要靠消费。”

  >> 专家声音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证券经济管理总部的马瑜说:“打折和政府发‘红包’虽然有效,但更多的是一种即时行为或是减少库存的方法,必须通过政策刺激让居民拥有一种比较持久的消费动力。”

  一些与马瑜持相似观点的专家建议利用目前日益完善的个税申报制度,出台消费退税政策,因为这一政策能对具备购买力的中高收入群体产生明显作用。不少人指出,如果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不能及时跟进与配套实施,进一步消除老百姓在上学、看病、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老百姓的消费意愿与信心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彻底的释放。

  世界银行有关人士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重心应该由投资及出口转向个人消费及服务业的发展,例如增加对医疗、教育及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帮助低收入者渡过难关并增强人们的消费意愿。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中国老百姓的存款是为了生存,甚至是救命的钱,基础设施搞得再好,老百姓也不敢花钱。中国要真正拉动内需就要把现在的非消费型社会变成消费型社会,才能真正成为保持持续增长的经济大国。

  他指出,一定要加大投入用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才能真正为消费社会建立制度基础。中国如果不能建立消费社会,就不能保证国际经济秩序的公正性,无法真正和西方竞争。一个可能发生的局面就是中国人积累,发达国家消费。

  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这些年地方政府已经作出了一些尝试。如2008年财政收入达到130多亿元的宁波市鄞州区,推行小学到高中12年免费教育,还对困难大学生每人每学期提供补助,最高达4000元。财政出钱保障农村医疗,农村医生工资奖金全部由财政支出,药价平均压低33%。社会制度的健全完善鼓舞了居民消费的信心。

  >> 政策纵览

国家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总投资约需4万亿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

  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会议决定,2008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2009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会议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要突出重点,认真选择,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要优先考虑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进度,同时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要把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会议强调,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但我国内部需求的潜力巨大,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及时果断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商务部将出台六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

  一是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主要是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新建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开展“农超对接”。

  二是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这里包括家庭家政服务,包括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大众化餐饮、网点建设,还有旧货、典当、废旧物资,包括汽车消费、二手车消费,还有报废汽车的更新和利用,这些都要加大工作力度。

  三是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我们主要是建立起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在这个储备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

  四是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

  五是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其中有一条,就是扩大银行刷卡消费。

  六是切实改善市场环境,提高消费者信心。我们重点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打破市场垄断,同时要促进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16: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预测题及范文解析

近段时间,河南省工人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在媒体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当前,关于职业病防治成为人们广泛谈论的话题。

基于此,职业病鉴定弊病很有可能成为2010年国考申论命题热点之一,这里京佳老师给出备考“职业病鉴定弊病”的相关背景知识,以供广大有志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参考。

一、问题及现象

1. 随着河南省卫生厅、郑州市委市政府等相继对“开胸验肺”事件中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开胸验肺”事件似乎已告一段落,但该事件暴露出的职业病防治领域的问题,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河南省新密市民工张海超因从事过马路切割等工作,怀疑自己得了尘肺病,曾四处问诊,但始终得不到正式承认。2009年6月22日,张海超不得以进行第一次开胸验肺,但结果依然没有得到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的认同。2009年7月26日,为了维权开胸验肺的张海超称,“必要时,愿意二次开胸验肺。” 张海超做出的“与其等死不如赌一把”之举,令人震惊。

该事件发生后,媒体评论认为此事件暴露出了职业病维权的艰难处境,暴露了职业病防治漏洞。媒体认为,张海超的成功是偶然的,要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必须对制度来一次“开胸验肺”,彻底解决该事件唯有修法。

2. 根据卫生部的通报,2008年各地职业病报告中,诊断尘肺病新病例数超过100例的群体性病例报告有13起。一些专家认为,尘肺病实际数字可能要超过这些,因为一些地方存在对尘肺病病例隐瞒不报的情况,从张海超艰难的维权个例可以看出,职业病的确诊道路有多艰难!

3. 按照有关专家的估计,全国尘肺病患者保守估计已超过60万人。不仅仅是尘肺,在我国,现在7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可能遭受职业病的危害,总体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群数字上超过两亿,其中乡镇企业务工人员数量在一亿三千万以上。从行业上来讲,煤炭、冶金、化工、建筑等传统行业,一直到计算机、汽车制造、医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等30多个行业、1600多万家企业都有职业危害。去年我国是一万三千多人患职业病,截止到2007年以前的数字是69万多,再加上一万三千多,应该是70万人被确诊为职业病了。有些职业病没有经过确诊,没有享受保险待遇,本人也不知道。正规的大企业,可能按照职业病有关规定向国家上报了数字,但是有些小企业、小煤矿、小厂矿,患了职业病的人可能回家了,统计不出来的约占一半,总体数字可能超过120万、130万,是非常庞大的。

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医疗卫生工作,在2007年5月21日国务院批转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认真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建立有效的职业病防治体系,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切实加强职业病危害的管理和监督,减少职业病发生,做好职业病患者的诊断和康复工作”。要求卫生部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加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与鉴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诊断鉴定行为,进一步完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制度和职业病诊断标准。
二、职业病发病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工作环境恶劣。

罹患职业病的农民工打工场所主要集中在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矿山等,工作环境恶劣、自身防护意识薄弱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二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企业主漠视工人权益。

据媒体报道,广东惠州一合资企业一年之内接连3人猝死,工人们每天都要接触二氧化硅、重金属、三氯乙烯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物质。可工人们对此不仅全然不知,而且连最基本的防护口罩都没有。为了节电,企业经营者将工厂8个排气槽功率改小,6个排气扇只开4个。

三是政府部门执法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力。

由于过时的《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特点,加之一些无孔不入的腐败现象环生,身患职业病的农民工,很难得到及时的诊断,合理的补偿和及时治疗,甚至被老板以各种理由驱走。更糟糕的是,绝大多数农民打工时未与业主签订劳动合同,也未保留相关劳动凭证,职业病工伤索赔存在相当难度。即使有了及时准确的诊断也得不到赔偿和治疗。

三、当前职业病诊断鉴定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外部问题,主要表现在:多年来,由于劳动合同制度不健全,用工管理混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不清、劳动者的职业史和接触职业病危害情况不明确,造成职业病诊断机构难以受理劳动者的职业病诊断申请,一些职业病患者不能及时进入法定诊断程序。

二是内部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职业病诊断机构不严格依法依标准开展诊断工作;有的单位害怕承担责任,回避矛盾,也有不具备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单位擅自进行职业病诊断或极个别单位违反国家职业病诊断鉴定规定把职业病诊断作为创收的手段;现行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规定还不够完善,如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诊断鉴定书等法律文书还有待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监护与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脱节,职业健康体检工作不规范,体检机构和诊断机构各自的职责应当进一步明确,工作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理顺;职业病诊断机构的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年均产生数十万人的患病返贫,使农民工成了职业病最大的受害者,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或者说定时炸弹。这一问题亟需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因此建议:

一、尽快修改完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新形势,使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赔偿科学化,责任化。

在司法过程中实行举证倒置。对申请职业病鉴定必须出具单位证明这样荒唐的规定必须修改;对职业病的鉴定机构及鉴定方式必须进行科学而又有序的调整,比如建立省际职业病鉴定机构互动认可机制,职业病在任意一地都可鉴定;有法可依地保证职业病鉴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京佳公务员特别提醒:法制与制度化建设是申论对策中必须提到的部分。

二、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职业病的问题。

尽快建立职业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体系和职业病救治体系;毫不留情地打击贿赂及腐败,伸张正义,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严格治理企业的工作环境,对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不达标者要关停整顿,对重大事件的肇事者要按照《刑法》第135条对“劳动事故责任罪”对事故当事人和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职业病鉴定机构的法律监管,如果在所管辖的权限范围内,工作有疏漏,造成了职业病鉴定混乱,那么就要根据造成的后果轻重,来判定相应承担的渎职责任。

三、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作。

要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卫生部门重点做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劳动部门要做好企业内职工的劳动合同和职工工伤保险监督管理工作;安监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要做好有毒有害化学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建设部门对新、改、扩建设项目要加强管理,涉及到职业危害的一定要依法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立项;工会组织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联合检查,共同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如果有渎职和不作为现象,一定要追究责任。

四、积极宣传、加强教育。

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农民工增加职业保护意识和权益维护意识,参与举报和监督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09: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国考《申论》范文——关注民生是根本

   无论是体现发展目的还是破解发展难题乃至走出经济困境,关注民生都是关键、是核心、是根本。  

   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了今年必须完成的三项重大任务,我们对其中的任何一项任务都不能掉以轻心。但有越来越多的同志在实践中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保民生上,还有更多的同志从理论上呼吁所有发展都要围绕民生展开,社会群众更是从感情上对民生建设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与期待。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体现发展目的还是破解发展难题乃至走出经济困境,关注民生都是关键、是核心、是根本。

  首先,关注民生是体现发展目的,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试金石。

  我们承认,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就没有相应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就业的解决,民生的保障就无从谈起;没有相对的社会稳定,就没有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与前提条件。但再重要、再不可少,这些都只是为了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与民生水平的切实提升这一目的服务的工具,是属于手段层面的内容。

  人类社会不论干什么事情,目的与手段都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过来。发展当然是如此。如果处理不好这一关系,就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有GDP的不断攀升而没有民生的改善与提升。这种状况在过去一些地方的一些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前车之鉴乃至令人痛惜的教训。而这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之所以产生,就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发展的异化,增长本身成为了目的,稳定本身成为了目的,结果我们很多同志为增长而增长,为稳定而稳定,干了不少活,费了不少劲,不仅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甚至还种下了苦果,留下了隐患。所以,在今年的工作部署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我们的增长是为了保障民生的增长,我们的稳定是为了更好民生的稳定。

  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治本之策。

  在目前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保增长、保稳定的紧迫性与必不可少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中国三十年来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在9.6%以上,近些年来更是屡屡突破10%甚至12%,这么高速的经济增长突然嘎然而止,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层面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产生巨大冲击。我们承受不了这样的冲击,也不愿承受这样的冲击。因而通过有效行为保增长,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必须的选择;另一方面,在经济繁荣期,各种社会问题容易被顺水推舟在不经意间解决而使得社会能相对稳定,一旦经济滑坡,泡沫退去,各种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在不能得到比较妥当解决的情况下,社会不稳定现象就会出现,产生一系列威胁。为了消除可能的隐患,未雨绸缪的保稳定同样不容忽视。
  但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虽然可以称之为是必不可少的权宜之计。因为,在整个世界经济大气候不景气的背景下,在我们宏观调控成效尚未真正巩固的环境下,在产能过剩和结构低下问题没有真正改观的情况下,保增长并不是想保就能保得了的。如果把握不好度,甚至容易引发经济更剧烈的下滑;同样,在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消除不稳定深层原因的情况下,保稳定也不是想保就能保得了的。过于刚性的行为,简单捂盖子的思维会招致更大的不稳定。

  而只有通过保民生,扩大内需,让群众有工作可挣钱,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才会消除现有的产能过剩,才可能使得经济运行中生产与消费这一最基础的过程呈良性循环。更进一步看,当需要工作的人有岗位可做,当需要消费的人有能力可消费,当群众心平气顺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不会低,社会也肯定不会不稳定。更何况,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民生领域的建设本身就是很好的实现经济增长的优质项目。

  再次,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的沃土、力量的源泉。

  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力量。但信心何来,力量何在。老去喊要有信心是不行的,信心不是喊出来的;鸵鸟策略,回避困难、装作看不见困难,也装不来真实的信心。力量亦是如此。单靠政府赤膊上阵不是没有做为,但能有多大作为需要谨慎乐观。毕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要依靠更加广泛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当我们把眼光放得更深远一些,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力量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那么如何能让群众有信心,如何能把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这又依赖于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当我们通过政策的安排、利益的调整、措施的完善,改革的深化,把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等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都做好,做到位,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群众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没有信心吗?能对我们的社会没有信心吗?同样,他们能不支持、拥护我们政府为做到这一切所采取的政策与所付出的努力吗?他们能不信心百倍、全力以赴、心甘情愿投身保增长、保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吗?

  所以,为了2009年中国经济能先于世界经济实现复兴,为了2009 年中国社会能有又好又快的发展,让我们带着使命去关注民生,带着理性去关注民生、带着感情去关注民生吧。
发表于 2012-12-26 0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实在,很有水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无图版|110BBS ( 豫ICP备2020034528号 )

GMT+8, 2024-11-22 08:30 , Processed in 0.1444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