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 发表于 2009-5-21 14:30:27

安徽芜湖行政及事业编制人数连续十年递减

         比照一些地方“吃财政饭”人数居高不下的困境,安徽芜湖市近日公布的数字令人称许:从1998年到 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由22.57亿元快速增长到123亿元,而行政编制人数由4003名减至2895名,事业编制人数由11284名减至8930 名,连续10年实现负增长。
      “我们几任市委、市政府领导,没一人批过‘进人条’。根治行政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通病,只有坚定不移地选择改革这把手术刀,而要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主要领导必须勇于放下手中的权力,推行阳光操作。”市委书记陈树隆道出10年攻坚克难得以成功的“秘诀”。
      领导不搞特权,改革才能取得实效。自1998年推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来,在人事编制上,芜湖每一任市领导都坚持集体办公,集中审批,坚持编制、机构、领导职数三不突破,坚持“凡进必考”,坚持“开大门、堵后门”。2007年,县区1000多家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编制精简比例达 11.8%。10年中,全市事业单位由253个减至130个;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市级党政机构和市级行政编制精简比例分别达29%、30%。
      为避免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芜湖市不断寻求机构编制改革的长效机制,推出机构编制预报审核制度,挡住了各家乱申报、乱进人现象。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户口本”,亮出“花名册”,制作“人员准调单”和“编制管理卡”,扩大公民知情权,有效增强社会监督。
      芜湖市注意利用财政供给杠杆,推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全市搞了一次资金账户“双清理双集中”,撤销480多个账户,清理出“小金库 ”7.8亿元,党政机关自有资金“零余额”。市财政按照公共财政原则,严格界定财政供给单位范围,严格控制财政供给人员对象,同时根据单位用人类型,实行差别供给标准,鼓励少进“正式工”。
      “吃财政饭”的人数负增长,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无影响?芜湖市市长杨敬农认为:“改革的目的不仅在减人减支,更在于减人增效,根本是提高执政能力。”关紧乱进人的阀门后,市里敞开“人才绿色通道”。2002年以来,市级事业单位通过这一通道,引进254名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培训,提升现有人员素质。根据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和数量的大幅增加,市里还推行“养事不养人”或“养项目不养机构”的新机制。近几年,芜湖市政理护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管理水平上一台阶,市政工程管理处在职在册人员却减少162名,仅相当于1998年的60%。

中级事故处理员 发表于 2009-5-21 14:41:42

{:5_556:}{:5_552:}{:5_55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徽芜湖行政及事业编制人数连续十年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