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制作】公考面试全面复习攻略
<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tpc> 所有内容分布在以下各楼层(1-13楼)~匆忙中制作,难免有疏漏~希望能对备战面试的各位有所帮助~~~~~~<BR><BR><BR> <BR> <B><FONT size=3> 公考面试全面复习攻略</FONT></B> <BR> <B> 一、准备篇</B>:<BR><BR> 1、 面试流程和内容 <BR><BR> 2、面试着装举止注意事项<BR><BR> 3、面试的14大提问方式<BR><BR><BR> <B>二、复习篇:</B><BR><BR> 面试试题七大类分类解析<BR><BR> <BR> <B> 三、技巧篇:</B><BR><BR> 1、成语、俗语、古语及启发用语等试题套话<BR><BR> 2 、最容易出现且最难答好的三道题<BR><BR> 3、五大答题技巧<BR><BR> <BR> <B>四、练习篇</B><BR><BR> 1、2009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模拟预测试题及答案100套<BR><BR> 2、面试精选试题下载<BR> <BR> 3、进新浪UC<BR> <BR><BR><DIV id=alert_tpc style="MARGIN-TOP: 30px; COLOR: gray"> </DIV></DIV><!--复制帖子加链接------><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0080">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通过笔试之后,还要按照一定比例(1∶3或1∶5)参加面试,只有面试顺利通关才算是最后的成功者。因此,面试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br /> <br /> 面试主要是通过考官与应试者直接交谈的方式来考察应试者的才能和某些素养,这是笔试所不易达到的。面试可以弥补笔试的不足,通过交谈考查应试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计划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等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且通过观察来了解应试者举止、仪表与气质等全面素养。 <br /><br /> 一、 面试一般流程 <br /> 抽签入场:考生根据所抽取的号码按顺序进场面试。每人的作答时间在15-30分钟之间。 <br /> 面试答题:一般每个考生按照顺序作答题本规定的3-4个试题,考生在回答试题时可以稍作思考,有时还可以用笔简单罗列提纲。 <br /> 随机提问:考生答完规定试题后,有时主考官会自己和请别的评委进行临时提问。 <br /> 考生退场:作答完毕后,主考官宣布请考生退场,在专门工作人员带领下退场。 <br /> 计分审核:主考官从评委手中收回评分表,交记分员计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平均分。 <br /> 通知下一名考生入场:前面考生退场,同时就有专门工作人员通知下一名考生入场 <br /> <br /> 二、面试测评内容 <br /><br /> 从理论上讲,面试可以考察应试者全面素质,但是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以面试去考察一个考生的所有素质,而是有选择地用面试去测评它最能测评的内容。在公务员考录面试的主要内容包括: <br /> <br /> 1.仪表风度 <br /> 这是指应试者的体型、外貌、气色、衣着举止、精神状态等。像国家公务员、教师、公关人员、企业经理人员等职位,对仪表风度的要求较高。研究表明,仪表端正、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的人,一般做事有规律,注意自我约束,责任心强。 <br /> <br /> 2.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 <br /> 一般根据应试者的个人档案资料作相关的提问,了解应试者有关背景及过去工作的情况,以补充、证实其所具有的实践经验。通过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的了解,还可以考察应试者的责任感、主动性、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遇事的理智状况等。同时、考察应试者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专业知识是否符合所要录用职位的要求,作为对专业知识笔试的补充。面试对专业知识的考察更具灵活性和深度,所提问题更接<考试&大收集^整理>近所需岗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br /> <br /> 3.组织、计划协调能力 <br /> 考察影视者是否能依据问题要求做出完整详细、可操作的计划,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能力,同时对计划的对象和特定环境的把握能力。 <br /> <br /> 4.口头表达能力 <br /> 面试中应试者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或建议顺畅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考察的具体内容包括: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感染力、准确性、音质、音色、音量、音调等。 <br /> <br /> 5.综合分析能力 <br /> 面试中,应试者是否能对主考官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抓住本质,并且说理透彻、分析全面、条理清晰。 <br /> <br /> 6.反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br /> 主要考察应试者对问题理解是否准确贴切,回答的迅速性、准确性等。对于突发问题的反应是否机智敏捷、回答恰当。对于意外事情的处理是否得当、妥当等。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国家公务员及许多其他类型的工作人员(如企业的管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遇到上级批评指责、工作有压力或是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能够克制、容忍、理智地对待,不致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另一方面工作要有耐心和韧劲。 <br /> <br /> 7.人际交往能力 <br /> 在面试中,通过询问应试者经常参与哪些社团活动,喜欢同哪种类型的人打交道,有哪种社交倾向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br /> <br /><br /> 8.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br /> 主要了解应试者过去学习、工作的态度和对现报考职位的态度。一般来说在过去学习或工作中态度不认真,做什么、做好做坏都无所谓的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也很难说能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上进心、进取心强烈的人,一般都确立有事业上的奋斗目标,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表现在努力把现有的工作做好,且不安于现状,工作中常有创新。上进心不强的人,一般都是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不求有功,但求能敷衍了事,因此对什么事都不热心。 <br /> <br /> 9.求职动机 <br /> 了解应试者为何希望来本单位工作,对哪类工作最感兴趣,在工作中追求什么,判断本单位所能提供的职位或工作条件等能否满足其工作要求和期望。 <br /> <br /><br /> 10.业余兴趣与爱好 <br /> 应试者休闲时间爱从事哪些运动,喜欢阅读哪些书籍以及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有什么样的嗜好等,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这对录用后的工作安排常有好处。 <br /> <br /><br /> 此外,面试时主考官还会向应试者介绍本单位及拟聘职位的情况与要求,讨论有关工薪、福利等应试者关心的问题,以及回答应试者可能要问到的其他一些问题等。</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0377"> 一般来说,公务员面试对穿着要求不高,干净整洁、大方得体就行!<br /> <br /> 鉴于高标准严要求的各位来说,还是提以下建议:<br /><br /><br /> (一)发式 <br /><br /> 男性的头发比较好对付,因为可供男性选择的发型不多。如果使用发胶,需要注意临出发前,一定要用梳子把固结成绺的头发梳开。如果男性面试者想简简单单理个发就行了,那他最好回忆一下,刚理过发后,是不是每次你都有点儿羞于上街?如果是,那就应该早几天理发。 <br /><br /> 女性的头发最忌讳的一点,是有着太多的头饰。在面试这样的场合,大方自然才是真。所以,不要弄什么“爆炸式”的发型,这种膨胀着的带有威胁意味的头发,会使面试官对你有着本能的排斥;高挽的头髻也不可取,它会让面试官倾向于以家庭型女性来评判,这无疑是对你求职的否定;披肩的长发已渐渐被接受,但应稍加约束一下,不要让它太随意。 <br /><br /> (二)着装 <br /><br /> 一般而言,面试官评判面试者服装的标准是:协调中显示着人的气质与风度;稳重中透露出人的可信赖程度;独特中彰显着人的个性。 <br /><br /> 服饰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协调,如果你的衣着首先与你自己的个性、品味不协调的话,就很难与面试的气氛相一致。面试的着装是要郑重一点,但也不必为此而改变你在日常中一贯的形象。比如,如果你从来不穿西装,大可不必为了面试而开创自己的一个新记录。要学会从过去你的无数形象中选择与面试相匹配的服装。要相信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身旁众多“参谋”的审美能力。 <br /><br /> (三)面部化妆 <br /><br /> 面试中,脸部的化妆一定要淡而自然。因为一脸浓妆无异于在向面试官诉说着:“我没有自信,所以我要掩饰我的本来面目”。 <br /><br /> 在面试中,尤其拒绝浓妆,因为它使人的脸部不自然,它破坏了人脸上的表情,而一张脸最生动的地方就在于它细微生动感人的情绪表达。不要让面试官必须先努力看透厚厚的化妆,才能捕捉到你的表情。 <br /><br /> 面试前最好略略将面颊修饰打扮一下,让自己看上去健康、精神焕发就已足够。 <br /><br /> (四)杜绝饰物 <br /><br /> 你天性偏爱那些形形色色、金光闪闪的小饰物;或者你听信了种种服饰小册子中赋予各种小饰物的意义,虽然它们能给你略微增色,但在面试中,最好杜绝它们。<br /><br /> <br /><br /> 如何做到轻松入场 <br /><br /><br /><br />经过一系列精心的准备,面试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br /><br />到达面试地点时,如果时间尚早,完全可以散散步,然后在面试开始十五分钟前,到达指定的供应试者休息和准备的场所。 <br /><br />在面试开始的前十五分钟,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做准备。 <br /><br />第一,找个位子坐下,稍做休息。 <br /><br />第二,再次整理一下仪表。 <br /><br />第三,在心中演练一下面试中自我介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答,并且尽力想象实际面试中的气氛,以提高自己的兴奋度。 <br /><br />第四,要文明礼貌。 <br /><br />第五,等待时可以与其他面试者交谈。 <br /><br />第六,不要费尽心思地想从面试完的人那里问出什么来。 <br /><br />现在,轮到你上场了,一定要信心十足地步入考场。<br /><br /> 面试的心态准备 <br /><br /> 面试的最佳结果是,面试官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到了考生的优势所在。这是每一位面试者梦寐以求的结果。但在面试的特定情景中,多数的面试者,是一半醒,一半醉。经常是面试远未开始,多数的面试者就已进入这种沉闷的自我混乱状态之中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认知的偏差、焦虑、恐惧等莫名的情绪引起的。在面试之前,明智的考生就应该试着挖掘自己潜在的力量,用积极的心态来消除负面心理的影响,满怀信心地在未来的面试中一展自己的风采。 <br /><br /> (一)一切忌苛求完美 <br /><br /> <br /> 绝对的完美主义者即意味着永远的自我否定者,因为他永远达不到他为自己所定的任何一个目标;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也意味着不知轻重、不分主次,他会强迫自己在每一个细节上做着过分的不必要的停留。 <br /><br /> 面试前,完美主义者最愿意干的,是给自己制造出数以千计的心理压力;面试中,完美主义者会尽量地掩饰、遮盖自己的不足之处。然而,却忽略了面试的根本目的——全面而准确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个人的缺点必然是越抹越黑,一个人的优点则是越擦越亮。 <br /><br /> 所以面试时,不必自怨自艾,不必妄自菲薄,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不必在面试官严厉的目光下,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而动摇信心,成了一个蹩脚的完美主义者。 <br /><br /> (二)树立自信心 <br /><br /> 面试还没有开始,很多人的信心大厦就已经垮掉。他们知道在公务员录用中,面试是最关键的一环,因而习惯性地无限度地夸大面试中的每一个因素,把每一个因素都当成难以逾越的大山。结果,他们不战而败,弃甲投降。 <br /><br /> 面试前在心理上对各种因素过分夸大,会让他们无法自如地展现自己。一旦在心理上接受某个假设,他将一步一步地踏入自我设定的陷阱中,从而严重地影响到他的理性判断力,而这正是面试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br /><br /> 那么,如何跨越这个心理难关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br /><br /> 面试官的确握有生杀大权,但是,面试者和面试官之间、面试者和面试者之间,更有一个核心——面试单位,面试官要为面试单位招录合格的公务员,面试者则希望成为面试单位中的优秀成员,面试者学会站在面试单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能够摆脱假想的敌对状态。 <br /><br /> 面试者可以把面试官想象为你的上级,把竞争者设想为你的同事。这时,面试的场景将化为一种互动的人际情境,面试者就能够在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从容应对。 <br /><br /> 我们习惯构想出形形色色的敌人,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自己固定在几种不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中。我们习惯性地说:“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行”;或者,我们一贯认为“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或者,我们经常以为“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承认一方,否认另一方,就必然会将你带入不必要的敌对状态中。 <br /><br /> 真正健康的、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应该是“我行——你也行,我好——你也好”。这种心态的特点是:去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一旦拥有了这种态度,面试者不必劳神费力地去讨好主考官,压制别人,他将能坦然自若地表现自己的所有优势,他将能理性地绕过自己和主考官有意无意设下的陷阱。 <br /><br /> (三)不卑不亢 <br /><br /> 面试中,最好不要让主考官明显地意识到,你在试图讨好他。原因很简单,不妨设想,现在你代表着某单位去做面试官,你愿意为自己单位招录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人吗?面试中,自卑的人过于敏感,他很容易就想到了“坏了,进入僵局了”,而一旦陷入这种自己设定的社交紧张状态,他可做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否定自我,讨好别人,尤其是要讨好有权势的人。 <br /><br /> 面试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模式。而人际交往的合理原则是,既要顾及他人的需要,亦要考虑自身的需要。自高自大令人讨厌;自轻自贱令人可怜。现在,设想一个自卑的人是你的部下,你会单独交给他一项任务吗?你会让他追讨公司的债务吗?这就是在面试中,唯唯诺诺的人不被看重的原因所在——如果面试者代表个人向面试官让步,那么他也会代表单位向其他团体让步。面试官倾向选择自信的面试者,固然可能是被这样的人吸引,但更主要的则是面试官代表面试单位信任了他。 <br /><br /> (四)面试前,正常的人会有正常的焦虑 <br /><br /> 公务员面试至关重要,而绝大多数的面试者在这个重大关头出现应急性的焦虑,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面试者要学会以平常心接纳自己的焦虑,一旦能做到这一点,面试者就会发现,面试焦虑远非那么可怕。 <br /><br /> 焦虑主要是生理层面的内容,它要来便来,绝不会因你想摆脱它而消失。焦虑给我们带来了不快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摆脱它。但是,你愈想摆脱它,你也就在它身上加上了越多的注意。一句话,你越想摆脱焦虑,你就会越焦虑,而你越焦虑,你便越想摆脱它,结果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摆脱这个恶性循环的惟一办法便是自己在心里暗示自己“由它去罢”。一旦你不再注意你身上的焦虑,焦虑状态便会自然而然地“要去便去”了。 <br /><br /> 因此,面试前,包括面试中,要学会接纳自己正常的焦虑,带着正常的焦虑去做自己该做的事。</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0487"> 根据国家公务员招考过程中实际出现的面试题目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性质的试题: <br /> <br />1.背景性问题。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情况,并收集下一步提问的话题。 <br /> <br />2.意愿性问题。主要考察考生的求职动机,以及与所要招考的职位的匹配性。 <br /> <br />3.行为性问题。主要考察考生在相关事件中体现出来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相关的工作经验和自我认知能力。同时往往还考察考生的价值观等问题,而且常常会要求考生举出具体事例。 <br /> <br />4.情境性问题。往往是设置一个具体的情景,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在具体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br /> <br />5.智能性问题。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答,来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br /><br />6.思辨性问题。综合考察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r /> <br />在面试中,主考官要获得关于应试者的不同方面的情况,如心理特点、行为特征、能力素质等,由于要测评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主考官根据评定内容的不同来采取相应的提问方式。 <br /> <br /><br />面试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br /> <br />1.连串式提问。即主考官向面试者提出一连串相关的问题,要求应试者逐个回答。这种提问方式主要是考察面试者的反应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例如:“你在过去的工作中出现过什么重大失误?如果有,是什么?从这件事本身你吸取的教训是什么?如果今后再遇到此类情况,你会如何处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要被一连串的问题吓住,要听清主考官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是相互关联,要回答后一个必须以前一个问题的回答为基础,这就更要求应试者听清题目及其顺序,逐一回答。 <br /> <br /><br />2.开放式提问。所谓开放式提问,就是指提出的问题应试者不能使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必须另加解释才能回答圆满。因此,主考官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引发面试者给予详细的说明,则符合“开放式提问”的要求。面试的提问一般都应该用开放式的提问,以便引出应试者的思路,真实考察其水平。 <br /> 那么,什么样的题目是开放式的题目,以下举几个例子: <br /> 你在大学期间,从事过哪些社会工作?你的专业课开了多少门?你认为这些课将对工作有什么帮助?什么原因促使你在二年内换了三次工作? <br /> 这类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从应试者那里获得大量丰富的讯息,并且鼓励应试者回答问题,避免被动。提问方式常用“如何……”、“什么……”、“为什么……”、“哪个……”等。回答这类问题,应试者应该开阔思路,对主考官提出的问题尽量给予圆满的回答,同时要注意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说理透彻,充分展现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主考官尽可能多的了解自己,这是被录用的前提条件,如果应试者不能被主考官所了解,就根本谈不上被录用。 <br /> <br /><br />3.非引导式提问。对于非引导式提问,应试者可以充分发挥,尽量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意见、看法和评论。这样的问题没有“特定”的回答方式,也没有“特定”的答案。例如,主考官问:“请你谈一谈担任学生干部时的经验。”这就是“非引导式”谈话。主考官提出问题之后,便可静静地聆听对方的叙述,而不必再有其他的表示。与引导式谈话相比,非引导式谈话中,应试者可以尽量多说,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料。考试大收集应试者的阅历、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就有利于主考官做出客观的评价。 <br /> <br /><br />4.封闭式提问。这是一种可以得到具体回答的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常规,涉及范围较小。下面的一些情况常用封闭式提问,工作经历:包括过去的工作职位、成就、工作成绩、个人收入、工作满意与否以及调动原因。学历:包括专业、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科、最讨厌的学科、课程设置等。早期家庭状况:包括父母的职业、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等。个性与追求:包括性格、爱好、愿望、需求、情绪、目标设置与人生态度等。对于这类问题,应试者没有像回答开放式问题那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因为这类问题一般都是有具体而明确的回答,应试者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回答即可。 <br /> <br /><br />5.引导式提问。引导式提问中,主考官问的是特定的问题,应试者只能做特定的回答。主考官问一句,应试者答一句。这类问题主要用于征询面试者的某些意向,需要一些较为肯定的回答。举例来说,主考官问:“你担任车间主任期间,车间有多少工人?主要生产什么产品?”这就是典型的引导式提问,应试者只要回答一个数字,说出产品名称即可,而不必作其他任何解释。 <br /> <br />6.清单式提问。这类提问中,主考官除了提出问题外,还给出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答案,目的是鼓励应试者从多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同时提出思考问题的参考角度。比如,“你所在的企业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营业额、缺勤、产品质量差还是其他?”这样就为应试者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参考,使问题易于回答,不至于让应试者错误理解主考官意图,不至于让应试者的回答离题万里。 <br /> <br />7.假设式提问。在这种提问中,主考官为应试者假设一种情况,让应试者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反应,回答提出的问题,进而来考察应试者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如:“如果你是那个肇事的司机,你会怎样处理?”“如果你是办公室主任,你将如何处置这个秘书?”回答这些问题,应试者首先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主考官为其设定的一个特定环境,然后用这个环境中的人的身份来思考主考官的提问,所以这种提问要求应试者具备一定的想像能力。 <br /> <br /><br />8.压迫式提问。一般来说,主考官要尽力为应试者创造一个亲切、轻松、自然的环境,以使应试者能够消除紧张,充分发挥。但有些情况下,主考官会故意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给应试者一定压力,通过观察应试者在压力情况下的反应,来测定其反应能力、自制力、情绪稳定性等等。例如:“这次公务员考试,很多人都托了关系,听说你也走后门了。”“从你的专业来看,你似乎不适合这项工作,你认为呢?”“这个问题你没有给我们满意的答复,你被录用的可能性很小。”只要你明白这是主考官故意对你施加压力,就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泰然地应付主考官的提问。另外,千万不能面对主考官的“刁难”而发怒,考试大收集甚至指责主考官。 <br /> <br /><br />9.重复式提问。重复式提问是主考官向应试者返回信息以检验其是否是对方真正意图,或检验自己得到的信息是否准确。例如:“你是说……”“根据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对于这类问题,应试者可以给出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如果主考官有误解,应试者应该再说明一遍。 <br /> <br /><br />10.确认式提问。确认式提问表达出主考官对应试者提供的信息的关心和理解,目的在于鼓励应试者继续与之进行交流。比如,“我明白了,这很有趣”之类的话。对于这类问题,应试者可以不直接做出反应,按原来的话题继续往下讲。 <br /> <br /><br />11.投射式提问。投射式提问是考察应试者在特定条件下对各种模糊情况做出的反应。这种方式又可以分两种:一是图片描述式,对面试者展示各种图片,然后让应试者说出他们个人的反应。由于这些图片形象朦胧,主体模糊,应试者对图片的感受、想像和反应各有差异,任何描绘都可能,这样可以从应试者的描述中,分析出人格特性。二是句子完成式。完成式是指呈现给应试者仅有句首而没有句尾的句子,让应试者按照自己的感觉、思维来完成整个句子。例如:“我们希望……我不相信……我最难容忍的是……对于陌生人,我通常的态度是……”由于应试者的心理素质各有差异,因此完成的句子也彼此不同,通过对应试者所完成的句子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应试者的一些心理特征。 <br /> <br /><br />12.案例分析式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是给应试者提供一个案例,要求应试者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进而测定应试者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br /> <br /><br />13.意愿型提问。意愿型提问是考察应试者的求职动机、拟任职位的匹配性、应试者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如: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部门呢?(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应试者加以追问,甚至给应试者以压力,考察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应试者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能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又如:你为何想离开原工作单位?又为什么报考现在的岗位?这次报考倘若未被录用,你将有何打算? <br /> <br /><br />14.知识型提问。知识型提问是通过应试者的回答,了解其知识面、个性倾向和思维方式等情况。如:唐诗宋词是我国巨大的文学遗产,你能背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词吗?(追问)请你谈谈为什么最欣赏它?</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0691"> 第一节应试者个人背景资料问题<br /><br /><br />一、命题思路 <br />应试者个人的有关背景资料大多已反映在履历表内,在面试中之所以还会出这方面的问题有两点原因:其一,验证应试者提供书面材料的真实性;其二,由一些简单的、不需要过多思考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应试者逐渐适应考场环境,缓解紧张气氛,树立起信心,快速进入“角色”,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br /><br /><br />二、答题技巧 <br /><br />在回答个人背景资料方面的问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br />(1)对一些简单的个人信息方面的问题,应试者不需怎么思考,但最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应试状态,充满自信,口齿清楚,回答全面、完整,但又要注意尽量简洁。一开始的应试状态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面试过程中的表现。 <br /><br />(2)令招聘单位感兴趣的内容可适当多谈一些,如从事过什么社会工作?有什么感受?对这个问题,如果是肯定的回答,在谈感受时,应着重谈一谈有什么收获;如果没有参加过社会工作,应谈一谈校内课余时间或假期是如何度过的,从事了其他什么有意义的活动。再如,你选修过什么课程?如果选修过一些和公务员工作有关的课程,如公文写作,应着重谈一下这些课程主要讲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收益,再如,曾获得什么荣誉和奖励?不要仅简单地回答获得什么,还要简要叙述一下为什么被授予这个荣誉。 <br /><br />(3)对一些个人信息方面的问题,考生不应患得患失,刻意去隐瞒什么,或者撒谎,一旦被考官发觉,结果会十分糟糕,即使考官没有发觉,也会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影响下面的答题。 <br /><br /><br />三、例题解析 <br />【例1】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的简历和家庭情况。 <br />【解析】面试开始时,主考官一般会问及考生家庭情况方面的问题,如家庭人口及其工作情况、家庭经济来源及收入多少、来本单位应考是自己决定还是父母、爱人意见,等等。主考官问这样的问题有两个目的:一是面试刚开始时考生都有些紧张、情绪不稳定,问一些考生最熟悉也易于回答的问题,可使其放松一下,消除紧张;另一个目的,是通过提这方面的问题了解你的家庭和你的关系怎样,从而探知你是怎样一个人,家庭环境好坏及对你的影响,负担重不重。如果说前者只是为了引发话题消除紧张,那么后者可能是主考官的用心所在。因为任何一个单位,都希望新来的工作人员自身条件较优越,没有家庭负担或负担很小,有利于你的发展,可以精力集中地干工作。 <br />因此,当主考官问你的家庭情况并不厌其烦地提很多问题时,你应当把情况如实地讲出来,如果你的家境很好,你在回答中一定要表明并使对方相信你在家中比较超脱,可以精力集中地工作。即使家庭有困难也要实事求是地讲出来,但必须讲明你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克服困难的措施。这样就能解除用人单位对你的顾虑,从而放心地录用你。 <br />另外,回答此类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扼要,只消三言两语,讲清楚即可,千万别唠唠叨叨、废话连篇。 <br /><br /><br />【例2】你是否已有对象了?(或你怎样看待你的婚姻家庭生活?) <br />【解析】这类问题似乎只是考生的私生活范围内的事,但考生要明白考官之所以问你的个人生活、个人感情,必然和面试有关系。而考生也不必有所顾虑,正面回答就行了。 <br />对于应届毕业生等未婚考生,考官经常会问到这个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有些敏感,但绝对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涉及到考生录取后的生活安排。已有对象的考生,到单位后必然有住房、结婚、生育产假等一系列问题,两地分居的已婚考生也涉及到配偶调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由单位领导关心、协助解决的很现实的问题,而若解决不好,必将影响考生工作后的情绪,对个人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br />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如实相告,并做必要的说明。尤其要注意的是:考生与恋人双方关系未明确的情况下,考生不必在这里表明。 <br />至于询问考生的婚姻幸福状况、对配偶的评价等问题,是考官意图考察考生的家庭生活会不会影响将来的工作。另外考生对于自己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及其责任的确定,也会有助于考官对你建立一个完整的印象,并让考官确定你不会有影响公务员形象的生活问题。 <br />如果考生刚离过婚,而被直接问到离婚是否会干扰将来的工作时,考生应做明确的否定回答,并强调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以及与前任配偶关系的文明、理智。 <br />有时候考官询问这类问题还有其他含义,就是从侧面了解考生将来能不能经常加班、经常出差等。对于考官这样的意图,考生即使心中明了,也最好不要直接回答:“也许您问的是我能否经常出差,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br />另外,考生不能脱离真正的主题,其实考官并不是真正关心你的恋人或配偶是否漂亮(或英俊),是否很能干。 <br /><br /><br /><br />【例3】谈谈你的学习经历,好吗? <br />【解析】这也是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常会问起的一个问题,在回答时须注意:第一,要显示你的教育背景有别于他人的特点,对学业成就和学习心得,要避免作平铺直叙的、毫无个性的“流水账”式的叙述。第二,要通过你的回答让主考官明白,你的教育背景能够支持和满足你所应聘的工作的要求。 <br /><br /><br /><br />【例4】谈谈你的工作经历。 <br />【解析】对个人来说,工作经历是自己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任职资格。而在招聘单位看来,申请任职者的工作经历是一种值得重视的个人条件。因为如果申请任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任职后就能较快地适应职位规定的职务,另外还能使招聘单位节省一笔可观的培训费用。否则,不仅于工作不利,经济上也得多支出一笔费用。因此许多单位在不少职位招聘时,明确要求申请任职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或者声明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申请者。但对绝大部分职位来说,工作经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公务员面试中也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做更多地只是为了加深对应试者的了解和为了使以后的工作分配更合理,如对那些需要经验的工作可让有过工作经历的人来承担,而不是用工作经历来决定是否录用,工作经历只是一个参考因素。评定时可看一下报考人曾从事过什么工作,工作成绩如何等。 <br /><br /><br /><br />【例5】你在学校时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最不喜欢的科目是什么? <br />【解析】你在学校最喜欢的科目一般而言也是你最学有所长、学有所得的科目。如果你觉得这个科目能对你当前应聘的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就抓住机会予以强调,作深入细致阐述,否则不妨淡化处理。在回答在校期间最不喜欢的科目时注意把握如下原则:第一,要懂得如何避重就轻;第二,假如你不喜欢的科目恰好与所应聘的工作密切相关,那你就需要巧妙改变主题;第三,要有幽默感。关于这类问题,面试应届大学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时主考官常会提起,因此,如果你是一个青年学生,在面试前就不妨琢磨琢磨,用心准备一番。 <br /><br /><br />【例6】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你能谈一下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和遭受的失败吗?类似提问还有:能否谈一谈你自认为最骄傲的成就? <br />【解析】这类问题比“优缺点”的提问更具现实性,后者针对考生个人并且主观性较大而前者则侧重于客观事实。不过这类问题实质上是针对于考生的个人评价,只是这种考察是间接的,较隐蔽。因为尽管题目表面上是问考生的成功与失败,但个人过去的成功与失败只能起到一个参考作用,意义较大的只是考生对成功与失败的评价标准和主观感受,以及考生从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的自我发展的动力。 <br />考生应参照上述的要点针对性地回答。有的考生只知道用形容词修饰自己的成功,却不知用已有的事实说话才最具说服力。 <br /><br /><br /><br />【例7】你过去在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br />【解析】以下是三个应试者的回答:“我喜欢接受新的工作挑战。当然从事新的工作,比较缺少经验,因此就需要缜密的思考与妥善的规划。我的工作压力大多产生在计划阶段,直到全部工作顺利完成,那份成就感却也是令人满足而又值得回味的。”“我刚刚从大学毕业,正在应征工作,还感受不到工作上有什么压力。不过以前上学时功课的压力倒是蛮重的。”“最近几年我在工作上最大的压力就是人力资源的严重缺乏。我在服务业担任管理工作已有十年的实际经验。过去面临的不是人才招募的问题,而是招进来以后的训练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最近面临的是找人困难,留人更难。” <br />以上三个范例,是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应试者在谈以往的工作压力时,最好不要就压力谈压力,要多注意给主考官留下这样的印象:你喜欢迎接工作中的挑战,你有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信心、习惯和能力。 <br /><br /><br />【例8】你自认为过去取得过哪些重大成就? <br />【解析】一位应试者是这样回答的:“老实说我刚从学校毕业,在工作方面还没有任何成就。只是有一个暑假我和几位同学担任义务工作时,辅导一批有智力障碍的儿童,教他们说话、带他们游戏、帮他们洗澡、哄他们睡觉……虽然做的都是些琐事,但大家都尽心尽力,忘记了辛苦。最后从孩子们亲切而又感激的表情观察,我在兴奋之时感到自己还好像颇有成就。” <br />所谓“重大成就”,并非都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很多应试者面对这种问题常常不知如何应对,因为他们首先被“重大成就”吓住了,接着他又找不出自己的重大成就在哪里。于是只好支吾其词,这会使得主考官觉得应试者乃一平庸之辈。假如应试者能够认识到平凡中的伟大,相信一定能陈述一些自己的成就。 <br /><br /><br /><br />【例9】能谈谈你的优点和缺点吗? <br />【解析】这个问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的正确认识以及能否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考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考官还能看出考生是否自信(或者自傲、自卑)。 <br />考生回答时除了注意上面三个要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br />(1)尽管这是你的主观评价,受个人自信程度、价值取向等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你所描述的优、缺点与实际情况可能不符,但你的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考官对你能力的判断。例如,考生谦虚地说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尚需完善,那么尽管你在此前的面试中语言流畅、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且能够充分利用非言语符号,但考官下结论时多多少少会受到你自己否定性结论的影响。 <br />(2)作为一个“社会人”,考生实际具有的优点是很多的,如:勤奋学习、集体观念强、善于分析问题、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甚至连听母亲的话、对爱情忠贞也是优点。但考生一定要突出重点,即:非常出色的特质和与报考职位相关的优点。若考生反复强调的优点其实很一般,就会适得其反了,同样谈缺点也应从这两点出发,不要过于具体甚至恰恰相反:一个是“避实就虚”,谈一谈无关紧要的小缺点,而不要过于坦白暴露自己能力结构中的重大缺陷。此外还有一个“投机”的办法,就是谈自己的“安全缺点”,就是那些在某些场合是缺点,但在另外一些场合下又可能是优点的缺点,如你与那些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很难相处,经常由于苛求自己做事十全十美而导致工作的延误等。不过这种“安全缺点”由于易让经验丰富的考官认为你是“油嘴滑舌”,所以应慎用! <br />(3)谈论优点应注意表情、神态、语调等,宜“低调”处理。有时可表示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希望和努力;谈论自己的缺点不要停留于缺点本身,可将重点放在自己克服缺点的决心和行动上。 <br />(4)不要泛泛而谈,可以结合事例具体说明,尽管考官未明确要求。 <br />(5)谈优点不要超过三个(具体或强调谈论的优点);谈缺点只谈一个并不少。<br /><br /><br /><br />【例10】在问到“特长”时,应怎样回答? <br />【解析】在报考登记表中,一般都有“有何特长”一栏,很多人都在这一栏内大作文章。填表时,为了显示自己兴趣广泛、有一技之长,往往夸大其辞地把自己根本不懂或只知一点皮毛的东西也列入“特长”栏内。如有些考生随便填写“擅长写作”、“懂英语”、“爱好文学”,等等,以为这样做会增加成功几率。却不知填表时言过其实,面试中将引来一连串麻烦,饱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br />面试中,主考官根据报考登记表常问及“特长”、“爱好”方面的问题。有的考生由于确实没有什么特长,早已将表中所填“特长”忘记了。结果回答起来闹出许多笑话;有的人虽记得所填“特长”,但由于实无此长或只知道一点皮毛,因此不消三言两语,便被主考官问倒,弄得面红过耳、尴尬非常。 <br />如此看来,考生填写“特长”栏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自吹自擂、胡填乱写。当然,不只是为避免麻烦,还从一个侧面衡量人的诚实程度。只要将你确实有的、有积极意义的特长或爱好实事求是地填上,面试时就不会被问倒了。 <br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说话要委婉谦虚,一般在回答前应平和地说:“其实也算不上什么特长,只是稍知道一些……”然后以最简洁的语言来突出自己的特长,而且尽量以实例来说明问题。例如:写过什么作品、反映如何;擅长什么运动、曾有什么记录等。这样即使后来被问倒了,主考官也不会怪你夸大事实、故弄玄虚,因为在这之前你已给留下了余地,掌握了主动权。 <br /><br /><br /><br />【例11】公务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行政管理,而从你的个人简历中可知,你从没有从事过相关管理工作,即缺乏管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你能胜任公务员工作吗? <br />【解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其长处,也存在某些弱点。应考者的弱点在面试中也时常被触及。一般应考者在考官提问触及自己的弱点后,就觉得有些难堪、表情很不自然,甚至心情复杂,从而影响了整个面试中的情绪。 <br />考官提问触及应考者的弱点,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应考者的简历或其他材料中了解到的弱点;二是提问无意中触及了应考者的弱点。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考官的目的并不是抓住应考者的弱点不放,让你下不了台,而是借此来观察应考者应付于己不利情况的能力,进而评价其个性素质。因此,当提问触及到自己的弱点时,千万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能胡猜乱想。聪明的做法是首先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保持心平气和的情绪。回答问题时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想办法克服自己的不足。例如,有的应考者常因笔试成绩不够突出或是在学校期间学习成绩平平而心中忐忑,因此面试时最怕主考官问“你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不高呀”或“你的笔试成绩不够突出”等问题,一旦被问到此类问题便哑口无声了,憋了半天也说不出理由,这样很被动;也有的应考者被问及此类问题后便东拉西扯地找客观理由,什么学校教育质量差、老师教书不认真、课外活动太多以及笔试出题太偏,等等,将责任推给别人。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实事求是地把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平平、这次考试笔试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坦诚地说清楚,应简要地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这样让主考官感觉你回答问题的诚实程度和客观地分析你存在不足的原因。这样你便能转变劣势,得到好评。如果录用你,你的诚实也能让领导放心。 <br /><br /><br />【例12】你学的是哪一专业?在该专业领域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吗?是否发表过相关的论文? <br />【解析】现在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调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因而面试中主考官常问及应考者学术论文、著作方面的情况,来考察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学识修养。 <br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切不可以为这是炫耀自己的好机会,于是口若悬河、不厌其烦地将所写文章的内容倒背如流,从大道理到小论据喋喋不休,好像在给人讲课,这是主考官最厌倦的。面试时间有限,你在这一问题上没完没了,势必影响面试的进行。可以肯定,不等你唠叨完,主考官就会制止你。另外,你所讲的可能与现实工作相去甚远,有些东西主考官不一定听得懂,他会认为你在他面前卖弄。何况,主考官中不乏学术造诣极深者,你在他面前“讲理论课”,实在是班门弄斧,弄不好还会贻笑大方,这对你是不利的。因此,无论你的专门知识高深也好,论文有影响也罢,记住不要过分渲染。回答这类问题时,一般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即可:选题目的、研究概略、取得的成果、对成果的评价。应答时语言尽可能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另外对成果的评价不可讲得太多。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论文,只须将论文的主要观点、要解决的问题、完成情况说明即可。这样,主考官会觉得你有研究能力,能抓住问题本质,阐述事情言简意赅。 <br /><br /><br />【例13】谈谈你对生活的态度。 <br />【解析】一位应试者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的人生观基本是乐观奋斗,这种人生观直接影响到我对生活的态度。我比较重视精神生活,如:有益身心的活动、合作无间的工作伙伴、志同道合的朋友、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等。相对的,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却不太计较。有时我甚至觉得一碗可口的牛肉面比吃酒席还要过瘾,躺在绿地上要比呆在有空调的屋里舒服。”相信每位应试者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各种生活态度之间也许难有高下之分,但是应试者在面试时回答这个问题,最好还是兼顾自己的生活态度与所应聘职位的契合程度,把握分寸,适度表达。 <br /><br /><br />【例14】你有什么业余爱好?(或休息时你喜欢做些什么?) <br />【解析】考官询问考生的兴趣爱好,不是想和考生闲聊,尽管很多考生明白这一点,但考官如此询问,其意在何处呢? <br />业余爱好的测评较复杂,不确定性也较大。可能情况有: <br />(1)通过业余爱好来考察考生的人格结构的完整性和生活的丰富性、稳定性。如果考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业余生活很单调,那么考生的个性结构就可能有缺陷。相反一个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他从生活中得到的乐趣和成就感就大,生活的稳定性就高,从而能对本职工作起到积极有效的支持作用,而且工作中产生的疲劳与紧张、压力也可以在业余生活中得到调节和缓解。 <br />(2)有些考官认为业余爱好上爱钻研的考生对于本职工作也一定能钻研,而且本职工作的钻劲会更大更深。 <br />(3)有些考生的兴趣爱好刚好与某位考官一致。如一位考生自言爱好打乒乓球,曾获得过市高校运动会乒乓球项目的亚军。刚好考官也爱打乒乓球而且正苦于单位无对手,打起来没劲,这时,考生的爱好是不是就成了一把“钥匙”了呢? <br />(4)考生如果有一两项业余爱好上的特长就会让考官另眼相看,而且成绩越突出,离自己的专业越远,给考官的印象就会越深,有时候考官甚至会考虑因此而特别录取这样的考生,以让本单位在有关活动、比赛中能一炮打响,提高本单位的综合实力。 <br />(5)考官了解考生的体育运动的爱好,不是想寻找“球迷”而是想从侧面了解考生的工作精力和活力以及身体健康程度。 <br />考生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自己给自己挖陷阱,如果考官从你的叙述中作出结论:你的兴趣爱好会干扰本职工作,那就自己给自己挖了个陷阱。有的考生骄傲地宣称自己爱打高尔夫球,并加入了某俱乐部,每周至少训练30个钟头。对这样的考生,考官可能会建议其做职业高尔夫运动员。此外考生的“不安全爱好”也会让考官毫不犹豫地否定掉考生,例如:跳伞、江河漂流、洞穴探险等爱好。<br /><br /><br /> <br /> 第二节求职动机及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问题 <br /> <br />一、命题思路<br />求职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求职活动以达到求职目的的内部心理活动;个人的求职目的与拟任职位所能提供的条件相一致时,个体胜任该职位工作并稳定地从事该工作的可能性较大。<br /><br /><br />考察考生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的问题大多是意愿性问题,内容涉及考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br /><br /><br />编制设计这类问题的旨意在于让考官有效了解你过去和现在对工作的态度,更换工作与求职原因,对未来的追求与抱负,以及考虑本单位所提供的中国公务员岗位或工作条件能否满足面试者的要求和期望等。面试者在回答时就不能漫无边际,应该给予考官明确的答案,以充分的事实论据和坚定自信地表达来满足考官对求职者的期望和要求。在具体回答时,应注意考官一般都有这样的共识:在过去工作中态度不认真,无论做什么,做好做坏都无所谓的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也很难说能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怨天尤人,抱怨领导和同事,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的人缺少责任感,对人尖酸刻薄,难以与人合作共事。非常自负、夸夸其谈的人往往是眼高手低的人,即使有才华也要慎重考虑,切不可盲目录用。对金钱和权力有强烈渴求,所提愿望与要求本单位无法满足的,不要录用,因为录用以后他因不满现状而流走,不如干脆不用。事业心、进取心强烈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积极努力。表现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刻意追求,不安于现状,努力把工作做好,工作中常有创新。进取心不强或没有什么进取心的人,必然无所事事,不求进步,不求建功立业,但求敷衍了事,因此对什么都不热心。这样的人是难以做好本职工作的。<br /><br /><br /><br />二、答题技巧<br />“报考动机”是各种应聘面试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面试中主考官询问你的报考动机,是要从你的回答中进一步了解你的价值观念,以及一旦录取后你想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这是面试的一个重点。因此,你必须在面试前做好准备,首先应收集一些有关用人单位情况的资料,并对其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增强对单位的了解,特别是自己希望从事的工作的内容、性质以及任职要求等,应详细一些;其次,自己想离开原单位的理由也要有所准备,其基点落在:“目前我工作的单位无法使我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上,这样面试中回答问题才有的放矢。<br />当主考官问及报考动机时,回答问题口气要平和、说话要婉转。既要谈出用人单位的特点、长处,又不给人阿谀奉承之感;既要诚实地表明自己的需要,又说明自己克服图名气、要条件的私心的决心。倘若能对用人单位有关情况做出简明扼要、恰如其分的概括,并能自然表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最后再来谈自己为何要报考该单位,相信这样一定会给主考官留下好印象。<br />另外,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考生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抽象化,如考生强调报告职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样的回答思路是合适的,但考生应将其具体化,考生自己的什么特长怎样与具体工作相结合?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是什么?为什么能通过这些工作实现?若考生连报考单位与职位的一般性知识都不了解,是很难避免空谈求职动机的。<br />另一种考生应避免的倾向是“庸俗化”。考生回答自己为什么报考该职位时,没有体现自己应该有的水平,只是说什么工资待遇好、出国机会多、权力大等。<br /><br /><br /><br />三、例题解析<br /><br /><br />【例1】你选择本单位的原因是什么?<br />【解析】这是个几乎每个招聘单位都会问到的问题。回答时,一般来讲,应将招聘单位的情况与自身的长处结合起来,同时应尽量具体,让人可信。如“贵单位上下级关系融洽,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心情一定舒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贵单位是涉外单位,我的英语水平不错,在这里工作一定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出成绩来。”在回答时,不要以福利待遇,工作的物质条件,工资的高额为原因,也应当避免说别人劝我来之类的原因。在以招聘单位的情况为由时,不要使用“听说”、“据说”等模糊语言。<br /><br /><br /><br />【例2】你在工作中追求什么?个人有什么打算?你想怎样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br />【解析】你可以对自己的工作作一下设计,但要注意目标和理想要切实可行,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简单地说目前还没有什么打算。如果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可谈一下如果被录取,你将怎样去工作。<br /><br /><br />【例3】你为什么报考这个职位呢?<br />(类似的行政事务管理的工作你已经工作得很出色了,为什么报考公务员呢?)<br />【解析】考官直接或间接问及考生的求职动机时,考生应明白,光有热情和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考官想知道的是你对这个职位了解多少?尤其想明确考生对自己是否适合或者胜任这个工作的认识和信心。<br />因此考生回答这类问题,首先应该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公务员工作的认识与兴趣。考生也可结合自己的职业理想或价值观加以佐证。<br />其次,考生要重点说明的是,自己具备该职位所要求的一些素质与能力,并且是高水平的。为此,考生可以参考前面章节介绍的国家公务员素质测评的有关内容。例如,考生报考与外贸、外事活动有关的单位,可在征求考官同意后,用外语回答问题。<br />最后考生要适当地表明对自己能被录取并且将来在岗位上能干出优异的成绩表示信心。<br />要强调的有这样几点:<br />①这个问题的主题是考生与报考的工作是理想的搭配,而不是考生的个人兴趣。<br />②考生要避免表现出求职动机的不纯或庸俗化,如:“我喜欢这份工作,是因为这工作出国的机会多……”<br />③考生如果事先掌握了报考单位的一些情况,就能切合单位的具体实际谈自己的报考动机,如一位考生并不了解报考单位的实际情况(包括所能提供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性质等),而从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出发,大谈自己如何用自己的才能致力于单位的发展,如在单位里建立局域网,实现无纸办公,并且接上国际互联网,建立自己的主页,展现单位的“网络形象”。考生这样回答本没错,但该单位实际上无人力、财力做到这一点,似乎单位领导也未有这样的打算。因此考生的这番话只能被看作“不务实”的空想。<br />④考生也可以谈该职位或工作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进一步完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又能更好地工作——从这个角度做的回答也许更真实更有说服力。<br /><br /><br /><br />【例4】你为什么要辞去现在的工作?<br />【解析】考官问这个问题,是想知道你的真实原因,以确定你报考的单位是否适合你,以及真的录取了你,你会不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辞职。<br />应注意的要点有:<br />①考生最好明确说出自己辞职的原因,你的任何含糊、闪烁其词都会让考官怀疑你言语背后仍有什么东西。<br />②考生应该提出合理的理由(尽管很多时候没有),并让考官相信这是你在充分考虑后作出的谨慎决定,有的考生满不在乎地表示,“只是想尝试点新的东西。”那样考官将有足够的理由拒绝你,首先你不知道自己愿做些什么以及自己适合做些什么;其次在做公务员后,你也很可能由于工作不再新鲜而一走了之。<br />③最恰当的理由是考生愿意,适合并且能够胜任所报考的公务员职位……<br />④尽管很多考生可能是由于与上司合不来而辞职或被炒,但考生最好不要从这个角度回答,考官也不愿听。<br />如果考生准备如实说明原因,一定要注意表达技巧,考生应该将自己与上司的分歧归结为业务上的原因,绝对不能说什么自己在原单位受到排挤等。<br />⑤频繁跳槽的考生要特别小心这个问题。<br /><br /><br /><br />【例5】你为什么过去频频变换工作?<br />【解析】要预先做好准备,诚恳自信地解释这个问题。要让主考官意识到你过去每换一次工作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都是明明白白的,都是着眼于自身的事业生涯发展的,而非随波逐流,或是因为自身的工作态度或工作能力原因被人“炒鱿鱼”。最重要的是令主考官相信你这次变换工作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是真有意想在本单位好好干下去。<br /><br /><br />【例6】如果我们录用你,你能在本单位服务多久?<br />【解析】不一定要回答具体时限,最好用有条件的口气来说:“相信自己可以在这儿获得发展,也有机会获得更多培训,如果这儿的环境适合自己,我很乐意长期服务下去。”<br /><br /><br /><br />【例7】你有没有同时申请别的工作?是什么单位?<br />【解析】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主考官很可能就会问你这个问题。他们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想知道你申请的工作与你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你申请的各项工作是繁杂而多样化的,便会使人觉得你毫无目标,不是过分热心且缺乏自信。如果你只申请了一类工作,便很可能令主考官留下良好印象,认为你一心一意循着同一方向发展,做事有计划、有目的性。但也不要表现得过分集中找同一类大同小异的工作,以免显得单调,不懂得变通。所以明智的办法是提出两三类你已申请了的工作,并简略说明自己选择的次序。<br /><br /><br /><br />【例8】你怎样看待国家公务员当前的待遇?<br />你以前的工作也许工资和福利待遇更高一些,为什么还来报考国家公务员呢?<br />【解析】这类问题在国家公务员面试中经常出现,因为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与一些高收入职业相比,国家公务员的收入偏低,因此有些机关的年轻同志对待工作没有热情,情绪也不稳定,有的甚至没工作几年就跳槽或者“下海”了。这是公务员队伍中的不安心工作和不稳定现象。另外,有些同志缺乏共产主义道德观和正确的职业观、缺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利益面前放弃了原则,犯了错误。尽管这两种情况在我们的公务员队伍中只是很少一部分,但为了杜绝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除了加强公务员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外,更应把好“进口关”——即国家公务员的录取选拔工作。<br />理解了这道问题的背景,考生就能心中有数,作出合适的回答。<br />如果考生被问到希望怎样的工资待遇,考生最好不要明确地从数字回答,考生完全可以将球踢回去:“按有关规定办理就可以了。”对于这类问题,考生应做真实回答,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工作负责。<br /><br /><br />【例9】你希望得到多少薪酬?<br />【解析】如果你应聘的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相对容易,你可申明你感兴趣的是该单位、该职位的工作,而薪酬待遇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单位的相关制度处理就可以了。<br />但如果你应聘的是一家公司,得认真对付这个敏感问题。如果你仓促回答,随便说一个数目,可能会双重吃亏:一方面会令主考官觉得你不认真,或者不了解“行情”,太脱离现实。另一方面可能让你失去争取较高薪酬的机会。那怎么办呢?<br />首先,你应该预先了解自己申请的这份工作大约应该得到多少薪酬,也就是说要熟悉这类工作、这个层次的工作在人才市场上的基本价位。当主考官提出这个问题时,可以巧妙地回答:“我没有一个既定的额度,还需要多了解一点关于这个职位的详细情况。”或“我相信我们如果互相满意的话,薪酬问题是一定可以达成协议的。”你需要说明的是,心目中并没有一个不能改变的数目,会考虑过工作性质和责任、工作条件、升迁机会等等因素后,再作商量。<br />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谨慎,切勿让主考官觉得你脑子中只想着钱,但亦不要装出一副完全不在乎金钱的样子,说到底除了工作上的满足感外,吃饭仍是很实际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回避这一事实。况且,在现代社会,薪酬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br />在讨论薪酬时,别忘了除了月薪之外,同时也要考虑其他要素,例如,各种特殊津贴、额外花销、短期内调整薪金等。还得考虑其他福利,例如,宿舍或住房津贴、公积金、无息贷款、带薪休假、医疗保险等,要弄清薪酬的“含金量”。<br /><br /><br />【例10】进入单位的前五年,你有什么打算?<br />【解析】这个问题表面上是问考生的工作态度,其实仍然是考察考生将来工作的稳定性,因此若考生的回答让考官感到只是想把这份工作当作跳板,那肯定会坏事。<br />考生可以参考的回答要点如下:<br />①考生可以做“模糊性回答”,也即不回答。<br />②考生回答这个问题重点是结合自己的长远目标,如职业理想来谈自己的短期打算。<br />③很多考生会谈一些具体的打算,如“虚心向领导、同事学习,钻研业务……”“努力与同事配合,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把本职工作做好……”“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出色的国家公务员……”考生也可这样做具体回答,这样显得诚恳朴实,但另一方面这样回答可能太一般了,因为很多人都这样说。<br /><br /><br />【例11】你以前的经验和我们现在的工作有哪些联系?<br />【解析】这个提问要求你在与其他求职者进行比较时,你要克服你背景中显示出来的任何弱点。首先要介绍你的优势。假如其他应考者明显地比你受的教育多,或工作经验多或知识多,那么你就要介绍你的优势。<br /><br /><br />【例12】你来我单位求职最担心的是什么?<br />【解析】对本题的回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没有什么可担心的;②主要担心你们不录用我,别的没有什么了;③来之前担心能否被录用,现在担心能否有学习进修的机会,或能否解决住房问题;④来之前担心能否被录用,现在担心能否干好这份工作;⑤我有自信做好这份工作,如果说担心的话,那就是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单位作出更大的贡献。<br />这是一个很婉转的问题,主要是考核求职者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答案⑤比较符合要求,显得很有自信和热情;答案④有热情但缺乏自信;答案③考虑己方太多,就是没有考虑能否为单位作出应有的贡献;答案①有些“自负”;答案②则显得自信心不足或求职诚意不足。<br /><br /><br /><br />【例13】如果我单位录用你,你打算怎样开展工作?<br />【解析】对本题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希望录用以后再详细谈,好吗?②还没有考虑过,希望给我一段时间认真考虑一下;③服从分配、努力工作;④贵单位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我愿对此加以改进;⑤有准备地说明做好某些工作的初步打算或详细计划。<br />答案⑤表现出对某项工作的热情和追求这一职位的强烈愿望,容易得到考官的赞同,这一点来自事先的认真准备;答案③直接表达上述愿望,但明显准备不足;答案④如果事先有准备,直言不讳,有可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好奇和关注,但更大的可能是引起反感;答案②显得求职诚意不足,但也给人留下办事老成的印象;答案①则显得“自视清高,待价而沽”。<br /><br /><br /><br />【例14】针对职位要求,你有何优点和特长?<br />【解析】对本题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本人的优点是好静、稳重、办事认真,特长是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②我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学习成绩较好;③我的特长是英语口语较好,优点是热情开朗,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旅游和运动;④特长谈不上,优点是心直口快,待人热情;⑤我比较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论在实习期间还是在日常工作中都在不断钻研业务。<br />答案①③比较符合考官的要求,但你不能胡编乱造,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否则对你以后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答案⑤强调自己的专业能力强,也还可以,容易引起考官的关注和好感;答案②强调自己专业对口,成绩较好,是典型的“学生腔调”,但也具有工作发展潜力;答案④不好,心直口快可能引起用人单位的疑虑和担心。<br /><br /><br /><br />【例15】如果今天面试结束后我们决定不录取你,你认为主要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面试使你的能力都展现出来了吗?为什么?你认为这种面试有何改进之处?)<br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也可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此问题主要是让考生对自己的劣势作出分析。通过考生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考生是否能符合拟任职位。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应客观、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基本没有什么影响。<br /><br /><br />【例16】请你谈谈所学与所用的关系,你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内容适合我们单位工作的需要吗?为什么?<br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考生应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注意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匹配。<div id="alert_19500691" style="color:gray;margin-top:30px">[ 此帖被亚亚在08-12-11 11:51重新编辑 ]</div></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1367"> 第三节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等方面问题<br /><br /><br />一、命题思路 <br />在实际工作中,公务员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是否具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顺利开展工作,按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一直是公务员录用面试重点测评的项目之一。根据各地命题情况,现将其命题思路与相关要点分析如下: <br />(1)公务员与领导的关系。公务员与领导的关系,从体制上说,两者是工作关系,主辅关系;从组织上说,两者是上下级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要处理好同领导的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精明强干,善于办公、办文、办事;②诚实而不做假弄权;③善于提出补充意见而不以正确者自居;④公正无私,不搬弄是非;⑤谦虚谨慎,不傲上凌下;⑥受到批评而能不急不怨;⑦办事要忠于领导意图,不带个人意愿;⑧熟悉领导、适应领导,取得共同语言。 <br />(2)与群众的关系。要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公务员既要代表机关和领导接待群众,解答问题,又不能以机关代表自居。和群众打交道应热情、谦虚、平易近人,决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公务员要把群众的反映、群众的情绪、群众的愿望、群众的问题,如实向领导汇报。 <br />(3)与朋友、同事的关系。公务员要有与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的能力。大家在一起工作,彼此能够和睦相处,形成和谐一致、心情舒畅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都应该真诚对待他人,意见发生分歧时要及时沟通,不背后议论;要有主动承担繁重工作的精神,而且不能自我夸耀;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不苛求别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忍让精神。 <br />(4)与其他单位的关系。一个机关单位在社会上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左邻右舍各兄弟单位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或商洽工作,或寻求支援,或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在同各兄弟单位交往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熟悉兄弟单位主要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格、特长、能力、爱好等,初次交往,即能排除陌生感,增加亲切感。②社会交往中,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态度不卑不亢。③接待兄弟单位的来人来访,要热情、周到,注意迎送礼节,讲究说话艺术,措词恰当,态度诚恳。④交往中如发生意见分歧,能耐心听取对方的陈述,然后抓住关键,据理分析,求同存异,协商解决,不可出于本位,态度粗暴,损伤友好关系。⑤要有真诚协助兄弟单位解决困难的精神,而且不附加任何个人条件;寻求兄弟单位支援时要看对方条件是否许可,不强人所难。交往中,必须坚持原则,反对一切不正之风。 <br /><br /><br /><br />二、答题技巧 <br />要想比较完美地回答这类问题,考生应周密考虑以下因素: <br />(1)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与朋友、同事、领导等交往的实际情况。在面试过程中,考官一般会通过细微的观察,或提相关的问题,对考生的性格特征作出基本的判断,从而推断出考生的社交能力与大概状况。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却说你的社交能力特别强,交游十分广泛,当面撒谎只会引起考官对你的反感,结果自然适得其反。 <br />(2)大概了解报考单位或职位对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的特殊要求,例如,组织中的绝对服从、合作、协调、指导、监督等,尤其是工作中的权属关系,包括权限、服从、纪律等意识。 <br />(3)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基本原理,如人际交往的主动性、适应性、有效沟通,以及处理与特定人群关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等,具体内容请参见上文“命题思路”中的剖析。 <br /><br /><br />三、例题解析 <br /><br /><br />【例1】你喜欢你的老师、同学吗? <br />(类似问题:你感觉在单位里和同事们易相处吗?你与单位领导合得来吗?) <br />【解析】提出这类问题,考官是想考察考生的人际倾向,人际相处的技巧与能力,并判断考生的一般社会角色、社会形象。另外考生在社会交往中的责任归属也是一个主要测评内容,即考生将交往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还是别人身上。 <br />考生回答这类倾向性测评的问题,语言表达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态度,考生应该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这一方面体现了考生的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考生不管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处理其他事务都应具备的宽容、豁达的品质。 <br />考生应注意的要点有: <br />①不能仅简单地表明态度,应以生动、真实的事例具体说明,这样你的善于与人相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品质就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br />②绝对不要以否定的语言挑剔学校或过去单位的不足之处,以及批评同学、同事、领导的人格缺陷。 <br />③尽管这种类型的问题主要考察考生的人际倾向,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际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如果考生承认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有问题,也就承认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在能力结构上的缺点。 <br /><br /><br />【例2】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共事?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br />(追问:在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你?请举例说明) <br />【解析】本题考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由于价值观、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相互之间喜欢或不喜欢都是正常的现象。 <br />考生应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喜欢的人及其不喜欢自己的人的原因,并能作出相应的分析。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应基本符合客观现实。 <br /><br /><br /><br />【例3】假设你在某单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但同时你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孤立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br />【解析】本题意在考察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本题为考生提供了“有一定实力,注重个人业绩而忽略人际交往”的假设,回答时应从自己角度全面分析原因,如可能是自己竞争意识太强,太注重个人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或是自己的业绩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并据此切实有效地提出一套增强自己人际沟通的措施。如过多讲述同事的妒嫉心理,肯定不会给考官留下什么好印象。 <br /><br /><br />【例4】假如你已是一名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你将会怎样处理同上级的关系? <br />【解析】本题意在考察考生正确处理与领导之间关系的能力,回答要点如下: <br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但领导者是代表组织或单位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上级的正确领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组织。 <br />(2)应对上级领导的决策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反复领会其意图,明确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决策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自觉地、主动地而非盲目地被动地予以实施。 <br />(3)如果上级是靠关系爬上去的平庸无能者,应该顾全大局,在适宜时机主动出谋划策,在关键问题上及时予以协助。如果上级是强横霸道者,最好私下据理力争,切勿胆怯盲从,唯唯诺诺,以免助长对方气焰。如果上级是追求完美者,应该予以提醒:工作不少,有个主次缓急,样样追求完美可能因小失大。如果上级是嫉贤妒能者,可在适当时机委婉规劝之,可用虚怀若谷的诚意感动之。 <br />(4)向上级取经,学习有益的领导经验,同时从其失误中汲取教训。 <br /><br /><br />【例5】在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你经常要接触哪些人?你是如何处理同这些人的关系的?如果其中有你不喜欢又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人,你如何应付这种情况? <br />【解析】这道题的测试目标是人际关系的合作意识与技巧,特别是与难以相处的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测试点有沟通能力、原则性和灵活性、处理问题的方式、主动性和适应能力、应变能力。 <br /><br /><br /><br />【例6】孙建峰经过公开选拔,出任某局局长。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党组针对后勤工作管理混乱、人浮于事、浪费严重的实际,研究制订了《关于机关后勤工作的改革方案》。在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动员大会上,局里特意邀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一位领导出席并讲话。大家没料到该领导由于不了解这个改革方案及其内容,当场对这个改革方案中的有关条款与措施提出了严厉的指责。顿时,全场哗然,主席台上的局领导们也显得束手无策。在会议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关键时刻,孙建峰沉着镇定,讲了一番非常得体的话,从而使会议圆满结束。现假设你是孙建峰,你当时会讲些什么? <br />【解析】这个案例实际上是一个情景模拟题。孙建峰的讲话,首先应对上级领导表示尊重,肯定上级领导批评的主观动机,虚心接受并积极采纳;其次就是对改革方案作进一步阐述,用解释的语言说服上级,得到某种共识,坚持改革;再次就是要统一全局职工的思想,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稳定会场秩序,树立领导班子的威信。 <br /><br /><br />【例7】假设与你同一办公室的其他几位同事性格都比较内向,你将怎样与他们相处? <br />【解析】这个问题主要考察应试者能否与人合作共事,好好地与同事沟通,在工作压力下表现如何,甚至是否愿意在需要时承担部分本职以外的工作。 <br />作为应试者,自然希望给人一个时时能跟各种人融洽相处的印象,但亦切莫得意忘形,滔滔不绝地在面试过程中谈论自己与朋友和同事的交情,这会让人觉得你口没遮拦,不能保守秘密——这是许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大忌。 <br />如果你也性格内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时会处于不利地位,这时不妨多谈谈自己参加过各种团体活动,例如,群众团体、文体社团、学习小组等,证明自己通过不断努力会变得更能与人相处。 <br /><br /><br />【例8】假设你的现任领导调离,上级组织决定让你继任,你将怎样评价他?并做好接任工作? <br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回答要点在于怎样看待领导的优点与错误,以及怎样与同事处理好关系。 <br />(1)继承和发扬前任领导的长处和优点。继承前任领导的优点不能是如法炮制,而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发扬,弥补其不足或纠正其偏差。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锐意革新,妥善规划,合理授权,选择时机,讲究方法,谋求实效。 <br />(2)不任人唯亲唯派,大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出于公心,任人唯贤,适才是用,使用与培训并重,而不管各种关系网如何干扰。 <br />(3)不夸夸其谈,乱放空炮。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言必信,行必果。寡言语,多行动。如果上任伊始,便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极易丧失群众信任,降低以至丧失领导者的威望,而威望是领导者履行职能不可缺少的条件。 <br />(4)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如果急于求成,急于做出政绩,而不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必将适得其反,自食苦果。<div id="alert_19501367" style="color:gray;margin-top:30px">[ 此帖被亚亚在08-12-11 11:15重新编辑 ]</div></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1413"><div align="center">第四节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问题</div><br /><br />一、命题思路<br />对中高层公务员来说,组织协调能力是必须的,而且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有效地安排各项工作,使每个下级都承担相应的工作,组织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协调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领导者常常需要协调下属之间的关系,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以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领导者也要协调好本人和下级、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协调好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协调好这些关系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对基层公务员来说,也需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不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需要,同时为了以后长远的发展,也需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br />主考官评定应试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可视以下方面:一是变通的能力,即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按一定的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办事;另一方面又决不机械地生搬硬套,而是审时度势,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二是区别轻重缓急的能力,即在必须办理的各项任务中,分主次、分缓急、分轻重地,有条不紊地逐个处理,避免忙乱现象的发生。三是能更多地从他人的角度解释问题,考虑对方的处境。<br /><br /><br />二、答题技巧<br />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br />(1)依据部门目标,预见未来的要求、机会和不利因素,并作出计划;<br />(2)看清相互依赖的冲突各方面的关系;<br />(3)根据现实需要和长远效果作出适当选择,及时作出决策;<br />(4)调配、安置人、财、物等有关资源。<br /><br /><br />三、例题解析<br /><br /><br /><br />【例1】毕业几年后,有同学提议由你来牵头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你准备怎么做?<br />【解析】本题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要成功地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需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考生应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能就计划作出较为详尽的表述,能对经费的筹措、人员的联络、活动的时间、场所、内容,为以后交流所作的安排等作出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规划。<br /><br /><br />【例2】如果您被我们录用,上任后你认为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解决?<br />【解析】本题考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第一次进入机关工作,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解决什么问题,既取决于考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自我认识和评价、知识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开阔程度,更取决于考生的目标及其后续相应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否能解决问题还要看考生能否协调、并组织方方面面的资源。考生应根据目标及自身的情况所提出应解决的问题且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可行,有条不紊。<br /><br /><br /><br />【例3】假如你刚到一个新单位,需要学习的方面还有很多,但领导不会因为你是一个新手,就会降低对你的要求,这时你会怎样做?<br />【解析】本题考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需要摸清主要任务的基础,设立自己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进行计划、组织和协调。考生应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职责,设立适宜的目标,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思路清楚,措施切实可行。<br /><br /><br /><br />【例4】在大学期间,你曾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br />追问:(1)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些活动?<br />(2)哪次活动对你影响最大,能向我介绍一下那次活动的具体过程及你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吗?<br />(3)在这次活动中,别人是对你怎么评价的?你自己又怎么评价的?<br />(4)从这次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br /><br />【解析】这组题考察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任何一次活动都有目的。每个人在活动中承担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根据活动的目的,及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角色,对相应的资源进行调配,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br />考生可根据目的,及自己在该次活动中的角色和职责,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思路清楚,措施切实可行,并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br /><br /><br />【例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党政干部下基层的通知》下达后,某机关领导十分重视,责成人事科负责组织。经研究,科领导安排由你具体负责这一工作,你准备如何开展这一工作?<br />【解析】此题的测试目标是组织协调能力。应注意处理好具体组织与各平行科室及领导的关系,解决具体问题,掌握要求,依靠各科室对本科室干部调查,拟定下基层的地点、单位,提出意见请示人事科领导,制订工作计划作出安排,请单位领导动员,解决下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明确下基层的任务,分期分批带队下去等方面。<br /><br /><br /><br />一、命题思路<br />在实际工作中,公务员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是否具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顺利开展工作,按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一直是公务员录用面试重点测评的项目之一。根据各地命题情况,现将其命题思路与相关要点分析如下:<br />(1)公务员与领导的关系。公务员与领导的关系,从体制上说,两者是工作关系,主辅关系;从组织上说,两者是上下级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要处理好同领导的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精明强干,善于办公、办文、办事;②诚实而不做假弄权;③善于提出补充意见而不以正确者自居;④公正无私,不搬弄是非;⑤谦虚谨慎,不傲上凌下;⑥受到批评而能不急不怨;⑦办事要忠于领导意图,不带个人意愿;⑧熟悉领导、适应领导,取得共同语言。<br />(2)与群众的关系。要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公务员既要代表机关和领导接待群众,解答问题,又不能以机关代表自居。和群众打交道应热情、谦虚、平易近人,决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公务员要把群众的反映、群众的情绪、群众的愿望、群众的问题,如实向领导汇报。<br />(3)与朋友、同事的关系。公务员要有与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的能力。大家在一起工作,彼此能够和睦相处,形成和谐一致、心情舒畅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都应该真诚对待他人,意见发生分歧时要及时沟通,不背后议论;要有主动承担繁重工作的精神,而且不能自我夸耀;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不苛求别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忍让精神。<br />(4)与其他单位的关系。一个机关单位在社会上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左邻右舍各兄弟单位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或商洽工作,或寻求支援,或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在同各兄弟单位交往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熟悉兄弟单位主要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格、特长、能力、爱好等,初次交往,即能排除陌生感,增加亲切感。②社会交往中,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态度不卑不亢。③接待兄弟单位的来人来访,要热情、周到,注意迎送礼节,讲究说话艺术,措词恰当,态度诚恳。④交往中如发生意见分歧,能耐心听取对方的陈述,然后抓住关键,据理分析,求同存异,协商解决,不可出于本位,态度粗暴,损伤友好关系。⑤要有真诚协助兄弟单位解决困难的精神,而且不附加任何个人条件;寻求兄弟单位支援时要看对方条件是否许可,不强人所难。交往中,必须坚持原则,反对一切不正之风。<br /><br /><br /><br />二、答题技巧<br />要想比较完美地回答这类问题,考生应周密考虑以下因素:<br />(1)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与朋友、同事、领导等交往的实际情况。在面试过程中,考官一般会通过细微的观察,或提相关的问题,对考生的性格特征作出基本的判断,从而推断出考生的社交能力与大概状况。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却说你的社交能力特别强,交游十分广泛,当面撒谎只会引起考官对你的反感,结果自然适得其反。<br />(2)大概了解报考单位或职位对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的特殊要求,例如,组织中的绝对服从、合作、协调、指导、监督等,尤其是工作中的权属关系,包括权限、服从、纪律等意识。<br />(3)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基本原理,如人际交往的主动性、适应性、有效沟通,以及处理与特定人群关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等,具体内容请参见上文“命题思路”中的剖析。<br /><br /><br /><br />三、例题解析<br /><br /><br />【例1】你喜欢你的老师、同学吗?<br />(类似问题:你感觉在单位里和同事们易相处吗?你与单位领导合得来吗?)<br />【解析】提出这类问题,考官是想考察考生的人际倾向,人际相处的技巧与能力,并判断考生的一般社会角色、社会形象。另外考生在社会交往中的责任归属也是一个主要测评内容,即考生将交往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还是别人身上。<br />考生回答这类倾向性测评的问题,语言表达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态度,考生应该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这一方面体现了考生的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考生不管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处理其他事务都应具备的宽容、豁达的品质。<br />考生应注意的要点有:<br />①不能仅简单地表明态度,应以生动、真实的事例具体说明,这样你的善于与人相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品质就形象地表达出来了。<br />②绝对不要以否定的语言挑剔学校或过去单位的不足之处,以及批评同学、同事、领导的人格缺陷。<br />③尽管这种类型的问题主要考察考生的人际倾向,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际倾向与人际交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如果考生承认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有问题,也就承认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在能力结构上的缺点。<br /><br /><br /><br />【例2】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共事?为什么?请举例说明。<br />(追问:在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你?请举例说明)<br />【解析】本题考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由于价值观、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相互之间喜欢或不喜欢都是正常的现象。<br />考生应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喜欢的人及其不喜欢自己的人的原因,并能作出相应的分析。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应基本符合客观现实。<br /><br /><br /><br />【例3】假设你在某单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但同时你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孤立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br />【解析】本题意在考察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本题为考生提供了“有一定实力,注重个人业绩而忽略人际交往”的假设,回答时应从自己角度全面分析原因,如可能是自己竞争意识太强,太注重个人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或是自己的业绩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并据此切实有效地提出一套增强自己人际沟通的措施。如过多讲述同事的妒嫉心理,肯定不会给考官留下什么好印象。<br /><br /><br />【例4】假如你已是一名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你将会怎样处理同上级的关系?<br />【解析】本题意在考察考生正确处理与领导之间关系的能力,回答要点如下:<br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但领导者是代表组织或单位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上级的正确领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组织。<br />(2)应对上级领导的决策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反复领会其意图,明确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决策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自觉地、主动地而非盲目地被动地予以实施。<br />(3)如果上级是靠关系爬上去的平庸无能者,应该顾全大局,在适宜时机主动出谋划策,在关键问题上及时予以协助。如果上级是强横霸道者,最好私下据理力争,切勿胆怯盲从,唯唯诺诺,以免助长对方气焰。如果上级是追求完美者,应该予以提醒:工作不少,有个主次缓急,样样追求完美可能因小失大。如果上级是嫉贤妒能者,可在适当时机委婉规劝之,可用虚怀若谷的诚意感动之。<br />(4)向上级取经,学习有益的领导经验,同时从其失误中汲取教训。<br /><br /><br />【例5】在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你经常要接触哪些人?你是如何处理同这些人的关系的?如果其中有你不喜欢又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人,你如何应付这种情况?<br />【解析】这道题的测试目标是人际关系的合作意识与技巧,特别是与难以相处的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测试点有沟通能力、原则性和灵活性、处理问题的方式、主动性和适应能力、应变能力。<br /><br /><br /><br />【例6】孙建峰经过公开选拔,出任某局局长。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党组针对后勤工作管理混乱、人浮于事、浪费严重的实际,研究制订了《关于机关后勤工作的改革方案》。在机关后勤工作改革动员大会上,局里特意邀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一位领导出席并讲话。大家没料到该领导由于不了解这个改革方案及其内容,当场对这个改革方案中的有关条款与措施提出了严厉的指责。顿时,全场哗然,主席台上的局领导们也显得束手无策。在会议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关键时刻,孙建峰沉着镇定,讲了一番非常得体的话,从而使会议圆满结束。现假设你是孙建峰,你当时会讲些什么?<br />【解析】这个案例实际上是一个情景模拟题。孙建峰的讲话,首先应对上级领导表示尊重,肯定上级领导批评的主观动机,虚心接受并积极采纳;其次就是对改革方案作进一步阐述,用解释的语言说服上级,得到某种共识,坚持改革;再次就是要统一全局职工的思想,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稳定会场秩序,树立领导班子的威信。<br /><br /><br />【例7】假设与你同一办公室的其他几位同事性格都比较内向,你将怎样与他们相处?<br />【解析】这个问题主要考察应试者能否与人合作共事,好好地与同事沟通,在工作压力下表现如何,甚至是否愿意在需要时承担部分本职以外的工作。<br />作为应试者,自然希望给人一个时时能跟各种人融洽相处的印象,但亦切莫得意忘形,滔滔不绝地在面试过程中谈论自己与朋友和同事的交情,这会让人觉得你口没遮拦,不能保守秘密——这是许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大忌。<br />如果你也性格内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时会处于不利地位,这时不妨多谈谈自己参加过各种团体活动,例如,群众团体、文体社团、学习小组等,证明自己通过不断努力会变得更能与人相处。<br /><br />【例8】假设你的现任领导调离,上级组织决定让你继任,你将怎样评价他?并做好接任工作?<br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回答要点在于怎样看待领导的优点与错误,以及怎样与同事处理好关系。<br />(1)继承和发扬前任领导的长处和优点。继承前任领导的优点不能是如法炮制,而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发扬,弥补其不足或纠正其偏差。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锐意革新,妥善规划,合理授权,选择时机,讲究方法,谋求实效。<br />(2)不任人唯亲唯派,大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出于公心,任人唯贤,适才是用,使用与培训并重,而不管各种关系网如何干扰。<br />(3)不夸夸其谈,乱放空炮。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言必信,行必果。寡言语,多行动。如果上任伊始,便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极易丧失群众信任,降低以至丧失领导者的威望,而威望是领导者履行职能不可缺少的条件。<br />(4)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如果急于求成,急于做出政绩,而不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必将适得其反,自食苦果。<div id="alert_19501413" style="color:gray;margin-top:30px">[ 此帖被亚亚在08-12-11 11:16重新编辑 ]</div></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1446"><div align="center">第五节知识性问题</div><br /><br /><br /><br />一、命题思路 <br />公务员应当具备T型知识结构,即广博的基础知识、实用的辅助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br />基础知识是公务员知识结构中的根基部分。广博、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从事学习、工作的主要资本,也是产生智慧和能力的源泉。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发展潜力与基础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有人错误地认为基础知识在工作中不起什么作用,甚至认为基础知识缺乏一些,也并不影响工作。其实不然,基础知识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础知识越丰富,越能生发得开,越能融会贯通,也就越能产生新的认识,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br />公务员的基础知识应主要包括:①政治哲学类。主要包括马列主义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逻辑学知识等。这是帮助公务员解决政治方向和思想方法问题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能够使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务员的需要,是公务员才能的生命线。②语言文学类。主要包括现代汉语、文章写作等学科知识,重点是语言知识和基础写作知识,这是提高公务员基本写作能力的需要。同时,还应学习掌握一些美学知识,树立审美观点,增强审美意识。这是公务员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加强自身品格和知识修养所不可缺少的知识。③历史地理类。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地理等。这是增强公务员文化知识素养的需要。 <br />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公务员知识结构特色的标志。因为这种专业知识是在基础知识的根基上建立起来的具有较高层次的专门知识,是决定公务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主要因素。缺乏这种专业知识,就不可能从事公务员工作。 <br />公务员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公务员知识。公务员要对公务员知识有精深的研究,要具备公务员的职责、权限等最基本的公务员方面的知识。②写作知识。应试者必须精通公文写作和机关应用文写作知识,这是公务员从事工作的主要资本。 <br />辅助知识虽然不像基础知识那样起“根基”作用,也不像专业知识那样起“标志”作用,但也是公务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了这些辅助知识,才能弥补缺漏,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纵横捭阖。 <br />公务员应具有的辅助知识主要包括:①外语知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公务员参与外事活动的机会愈来愈多,同时,还可能常常需要阅读一些外文资料。②地方志知识。这是熟悉地方历史、地方特点、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办事的需要。③管理知识。中高层公务员担任领导职务,自然必须掌握有关行政管理的知识,低级公务员虽不直接用到管理知识,可为了以后的发展,还是应该掌握些这方面的知识。 <br />主考官在面试应试者时,会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察其知识结构,同时要重点测定应试者知识结构的博、深程度。 <br /><br /><br /><br />二、答题技巧 <br />(1)回答知识性问题,考生必须掌握公务员素质测评的基础知识,明白考官提出的问题“问”的到底是什么,即考官通过这些题想测评考生的哪方面能力素质,这样回答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回答这类问题,技巧的作用不大,这正体现了能力测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过,事先多看一些题,熟悉一下考官的出题方式并积累一些答题经验,对提高考生的临场发挥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br />(2)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许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已使用自动化办公设备,如电子计算机、复印机、文字处理机、电传机、传真机、多功能电话等,使工作效率成倍地提高。所以面试中主考官会考察一下报考人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具有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能力的应试者。 <br />(3)面试中主考官评定应试者的学习能力,主要会看以下方面:首先看应试者是否具有掌握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强烈愿望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对一个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巨大的推动力;其次会看应试者是否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技巧和方法,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新知识、新技能。 <br />(4)面试中对专业知识的考察更具灵活性与深度,所提问题也更接近岗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回答这类问题,面试者应注意以下三点: <br />第一,要体现出你的专业水平。用词不要太土,可以用几个较新的专业术语点缀一下,但不要故弄玄虚,语言要简洁,逻辑性要强。 <br />第二,只谈那些与有效完成应聘公务员工作要求的专业和特长。不要漫无边际地胡扯,试图把自己说成一个通晓一切的全才。 <br />第三,可以就专业问题加以发挥,把道理讲深讲透。但不可沉迷于自己的优势而眉飞色舞,说起来滔滔不绝,没完没了。 <br /><br /><br />三、例题解析 <br /><br /><br />【例1】你平时喜欢阅读哪类书籍? <br />【解析】在面试过程中(特别是面试即将结束前),主考官常会问类似一些相对“轻松”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主考官虽然“轻松”,应试者却不可太“随意”。因为透过这些问题,主考官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而看到一个人的价值观、态度、愿望、动机等个性心理特征。回答这个问题,假如你说你喜欢阅读哪些书,最好你对那些书有些概念,假如你说你喜欢哪本书,最好你能说出一些心得来。否则,你最喜欢的那本书,若碰巧也是主考官所熟知的,非常自然的,他会借机问你几句有关的问题。一旦发现你答得牛头不对马嘴,你的面试成绩必然会因此大打折扣。 <br /><br /><br />【例2】请联系实际谈领导干部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监督?(或为什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制定《反腐败法》作为一号提案?) <br />【解析】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社会属性通常是也应该是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作为漫长的进化史中形成的自然属性即本能,有着天然的有时难以抗拒的力量,如果不是经常自重自省、自为自律,即使是德高望重、善于自制的人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偶然作出令人惋惜的举动。历史和现实的无数触目惊心的事例一再表明,不受监督,必然腐败。领导干部应从理论高度上搞清为什么必须自觉接受监督,高层领导更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进行阐发。 <br />本题答案要点如下: <br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对公务员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是否依法执行公务的监督就成为依法行政的根本保证。 <br />(2)监督行政不同于行政监督的概念,它是指有权的监督主体对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政的监督,这些主体包括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纪检监察部门。这种监督有的具有法律意义,有的并不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接受这种监督。 <br />(3)领导干部还必须接受群众监督,包括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朱钅容基接见《焦点访谈》工作人员时公开表示主动接受监督,应该成为各级领导者的榜样。 <br />(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就是负责的公仆。主仆关系不能颠倒,不能提出为民父母官或为民作主之类的封建主义清官良吏的口号。足见,他们接受监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当然,领导者也是主人,他们也有权监督别人。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凌驾法律的超人,人人都是监督的主体,也都是监督的客体。 <br /><br /><br /><br />【例3】你大学学的什么专业或接受过哪些特殊培训? <br />【解析】对这个问题你一定要如实回答。如果你大学的专业和你应聘的职位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没有参加过什么特殊培训,但是你可以明确表示你对所应聘的职务非常感兴趣,你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弥补以前所受教育的不足。 <br /><br /><br />【例4】你在大学对哪些课程最感兴趣?哪些课程学得最好? <br />【解析】对这个问题,不仅仅只回答对哪些课程最感兴趣,还要简要说一下为什么最感兴趣,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比如,为你提供了一个观察、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拓宽了你的知识面;让你学到一些比较实用的知识,同时你还应简单概括一下这门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让主考官看到你确实修过这门课,而且确实从中有所收获。绝对不要对主考官提出的问题仅仅简单给出“是”或“不是”的回答。 <br /><br /><br /><br />【例5】请谈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 <br />【解析】时事问题,在笔试的政治试卷中经常出现,在面试中也不乏此问题。然而,近几年在青年人中,不少人对时事特别是时事政治不太感兴趣,甚至许多年轻人连看报的习惯都没有。为了应付笔试,匆忙死记硬背一些概念、条文。笔试结束,时事政治方面的东西也就在记忆中烟消云散了。当面试中问到时事政治方面问题时,惊慌失措、不知所云。 <br />如此看来,有志应聘新工作的人,应养成读报关心时事的好习惯。当然这不是说平时对报纸上的时事问题有文必读、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它来增长知识,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面试中主考官问你时事方面的问题,不过是了解你对国家大事和社会重大事务是否关心,是否注意,进而了解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也是测试你综合分析能力的方法之一。 <br />即使你平时不愿读书看报,为了面试成功,也应在参加面试前仔细阅读近期的有关报纸。对其中一般性的文章、消息可以看过了事,重要的要细心阅读。所谓重要一般指国际、国内政治方面的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以及与你报考的单位有关的。另外,对一些特写,也应引起重视。假如你报考地质局,你就应注意近几年我国地质科研方面的重大新闻。 <br />如果阅读中能对这些文章、消息加以分析,并以自己的看法加以判断,就更有益了。这样,当主考官问到时事问题时,你不但能对答如流,而且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回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br /><br /><br />【例6】询问一些专业术语和有关专业领域的一些问题。 <br />【解析】如果时间允许,你可以尽你所能更详细地解释这些专业术语,回答有关专业领域的一些问题。 <br /><br /><br />【例7】询问一些专业领域的案例,要求其进行分析判断。 <br />【解析】这类题不仅可以测定应试者的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测定其分析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回答时,除了要充分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外,还要注意组织自己的语言,使回答条理清晰,用词准确,既要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div id="alert_19501446" style="color:gray;margin-top:30px">[ 此帖被亚亚在08-12-11 11:17重新编辑 ]</div></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
<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1467"><div align="center">第六节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问题</div><br /><br /><br /><br />一、命题思路 <br /><br />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特征联合为整体。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综合和分析在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思维的智力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对问题的宏观理解把握和事物间矛盾关系的理解,综合分析能力十分重要。 <br />综合分析能力测试主要考察应试者能否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深刻,思维的条理是否清晰,思维的过程是否敏捷和流畅,判断是否准确。因此,这类试题一般选取一些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来考察。首先,这类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上的思考,容易引起话题;其次,这些问题一般都没有法律和道德上的定论,允许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发表不同观点和解决意见,因而给考生留有的思维空间比较大,适合考察考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深刻性、流畅性以及发散性;再次,作为领导干部应是敏学、博学及积极参政议政的代表,应对知识和信息有广泛的接受兴趣,对国家大事和百姓生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注,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参与精神,因此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可以从侧面反映考生的状态。 <br /><br /><br />二、答题技巧 <br />在回答测评综合分析能力的试题时,除应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br />(1)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br />(2)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成分予以考虑; <br />(3)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br /><br /><br /><br />三、例题解析 <br /><br /><br />【例1】请你就“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br />【解析】考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以全面、发展的辩证观点,从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如何识人断事,怎样通过对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使认识实现一种飞跃,从以言取人及因人废言的弊病,以及对“言”(如异议)的理解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述。 <br /><br /><br />【例2】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请你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br />【解析】考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把握这句话:一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朝气,有生机。更进一步,是不畏、蔑视中庸世俗的一些“知”,勇于鞭笞丑恶,将阴暗面曝光。看似无知,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另一种是“井底之蛙”,囿于自身狭窄的眼界、疏浅的学识。真正出于无知而妄自尊大,无所顾忌。更进一步,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心理。 <br /><br /><br />【例3】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已受到政府的重视,但在城镇居民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贫困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消除城镇居民的贫困现象? <br />【解析】此题是比较典型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消除贫困现象是党和国家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这个问题既可以宏观论述,又可以由小见大,既关系国计民生,又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考生可以尽情发挥,回答可多种多样而不存在绝对正误。因此评价时的重点是应试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而非应试者思维的结论。 <br /><br /><br />【例4】有人说:“要使组织气氛和谐,领导就要讲民主;要提高工作效率,领导还是专断点儿好。”请你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br />【解析】此题是另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测试,与题1不同的是,它选取的是领导干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管理现象、管理问题,因此可测试考生的领导思路、方法、艺术和能力。题4通过矛盾的说法,激发考生的思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br /><br /><br />【例5】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下海”热,不少人都从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公司去了。假如现在有一个机会,你能在一个待遇不错的公司里得到一个工作,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为什么? <br />【解析】这道题是要求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是否能够从工作选择中说明动机,从事业和兴趣方面的考虑说明进取精神,至于选择的结果无关紧要。 <br /><br /><br />【例6】社会治安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有些地方抢劫杀人等恶性案件不断上升;车匪路霸猖獗,部分村镇流氓恶霸势力横行乡里;卖淫嫖娼、吸毒、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请你简要谈一谈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br />【解析】这个问题侧重考察应试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广度、深度与条理性,抽象概括能力,相关政策、理论水平等。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应试者要注意搜索头脑中以前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厚积薄发,简明但颇有见地的阐述自己的看法。如果主考官问的是你不熟悉的某一领域的问题,或是你平时很少思考过的某类问题,要注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妨对主考官坦诚相告。切忌不懂装懂,想当然地胡侃一通,否则除了凸现你的浅薄无知外,还会给主考官留下不诚实的印象。以下再举两例侧重考察应试者思维能力的问题,供读者参考:“有人说‘大盖帽两头翘,吃完被告吃原告’,你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这类问题,如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有人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贫困必然导致犯罪。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你如何理解小平同志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论断?” <br /><br /><br />【例7】房改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房改,绝大多数人欢迎,但对房改具体措施的实施又各持己见,特别是买房,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请结合你自己的住房情况谈一谈你对房改的看法。 <br />【解析】这类题目的着眼点不是让应考者发表什么专业性意见,而是看应考者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深度,有没有独立见解,思想是否成熟,思路是否清晰,是否言之成理。此题的测试要素是综合分析能力与言语表达能力。测试点为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分析比较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观察力和知识面,言语表达的逻辑性、流畅性、准确性和简洁性。<div id="alert_19501467" style="color:gray;margin-top:30px">[ 此帖被亚亚在08-12-11 11:18重新编辑 ]</div></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1492"><div align="center">第七节应变能力和自我认识控制能力等问题</div><br /><br /><br /><br />一、命题思路 <br />公务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果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就会在突发事件面前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但这些突发事件往往是重大事件,处理不好会造成很大影响。同时,公务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反应力,才能对工作中的问题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br />在面试中,主考官测定应试者的应变能力、反应力,要注重以下方面:头脑的机敏程度,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对考官提出的问题能否迅速、准确地理解,并尽快作出相应的回答。 <br />自我认识能力是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自我认识能力的人,才能够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扬利用自己的优点,避开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扬长避短,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过低地评价自己会使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过高地评价自己又容易使人好高骛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承担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任务,这样不但会削弱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br />主考官在测定应试者这方面的能力时,要看其是否能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检查,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br />自我控制能力是衡量应试者自我控制感情等心理意识的能力指标。 <br />对公务员来说,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对象,恰到好处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是尤为重要的。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才能在成绩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挫折不垂头丧气,遭受委屈不暴跳如雷,获得奖赏不头脑发热;才能对上级领导不低三下四,对下级和群众不骄横粗暴。处理易办的事情不掉以轻心,解决棘手的问题不忧心忡忡等等,才能始终保持理智、冷静,不使感情任意流露。善于“自控”,表露得体,是公务员顺利完成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和完善自我修养素质的有效方法。 <br />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要看应试者能否在遇到批评、遭受挫折以及工作有压力时,克制容忍、理智地对待。 <br /><br /><br />二、答题技巧 <br />在回答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的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br />(1)在有压力的情景下,思考、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灵巧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br />(2)在较强刺激情景中,表情和言语自然; <br />(3)在受到有意挑战甚至有意羞辱的场合,能保持冷静;为了长远或更高目标,抑制自己当前的欲望。 <br /><br /><br /><br />三、例题解析 <br /><br />【例1】当你面临棘手问题时,你如何处理? <br />【解析】主考官有时可能会问一些题意较模糊、不易找到回答切入点的问题,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应试者若不能迅速举出切身实例作具体、生动阐述,不妨也“务虚”一点。比如刚才这个问题可作如是回答:“不同性质的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基本原则是处理任何棘手的问题都需要理智、冷静和智慧。”但是,当主考官提出一个带有具体情景的棘手问题,你就得认真对待了。如:“假如你的领导提出一个新的工作方案(设想),其他同事们也都赞同,而你却觉得这个方案有致命的弱点,若付诸实施会造成不良后果,你及时向领导谈了自己的看法,领导没有采纳,这时你怎么办?”应试者要通过回答这类问题,向主考官显示自己的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工作责任心、对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恰当把握等。 <br /><br /><br />【例2】假如你是我单位办公室主任,我单位决定在两周后召开下属企业党委书记工作会议,探讨新时期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请你就此谈一下你的看法或建议。 <br />【解析】应试者在回答这类情景式提问时,切忌急躁慌张,没想好时就开口扯一通。可略作思索,待有一个初步眉目时再一五一十娓娓道来。在回答时,第一,要注意条理的清晰。因为主考官不仅会通过你的回答评价你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会进而推论你的思维周密性、层次性。在回答时,你不妨采用“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第二,要注意通过自己的回答,向主考官展示你的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协调能力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假如说,组织上打算由你负责,组成六人小组去调查某县的社会治安状况,那么你如何组织实施?”等。 <br /><br /><br />【例3】从心理学角度看,为了给主考官留下好印象,面试过程中应试者总是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掩饰自己的不足,你现在是否也是这种心态? <br />【解析】面对这种压力式问题,主考官关心的不只是你回答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你怎样回答。主考官希望通过这类压力式提问,考察应试者的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反应力、应变力、自我认知能力等。碰到这类问题时,应试者要注意:第一,不要紧张、惊慌,要冷静沉着。不要认为是自己前面的面试表现不够理想,因而主考官才故意设题刁难自己,更不能以为“大祸临头”矣。第二,态度要诚恳。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和不足;且面试过程中应试者扬长避短,甚至投主考官之所好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回答要机智、幽默。让主考官觉得你不仅处变不惊,且有化解压力与紧张气氛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时,还要提防主考官追问以下问题:“你觉得自己的主要优点和长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主要缺点和不足是什么?”“这次面试竞争比较激烈,你的表现我们觉得并不十分理想,与别人相比,你自认为还有哪些优势?” <br /><br /><br />【例4】你的领导出于某种原因,当众对你进行了不公正的批评。你将怎样处理此事? <br />追问:你认为领导对你进行不公正批评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br />【解析】本题考察情绪稳定性。有意地给考生施加压力,考察考生的自我情绪控制及自信心。领导的不公正批评,原因可能是故意的,也有可能是非故意的。 <br />考生应沉稳、不激动,结合自己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找出领导可能的原因,然后,作出适当的反应。 <br /><br /><br />【例5】经过刚才的面试,我们认为你的表现不是很理想,不太适合你所争取的职位。你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请你谈一谈。 <br />【解析】意在考察考生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考察考生在较强刺激情景中,能否保持冷静的头脑、自信心,作出积极的反应、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考生应情绪稳定,反应敏捷,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能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br /><br /><br />【例6】假如你晚上要去送一个出国的同学去机场,可单位临时有事非你办不可,你怎么办? <br />【解析】这实际上是让你在情谊和工作之间作出选择。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具有非同一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你如果回答只以工作为重,则可能会被认为是缺乏生活的基本情趣;可如果你回答要以情谊为重,则可能被认为是个以玩乐为主的人,因此,面对这类问题,最好是能将情景具体化,作出几种备选方案,以供选择,而不要贸然决断选择某一种。<div id="alert_19501492" style="color:gray;margin-top:30px">[ 此帖被亚亚在08-12-11 11:19重新编辑 ]</div></div<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1586">公务员面试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其中,面试尤其如此,需要各方面的积累。<br /><br /> 灿烂光辉的中华文化积累了大量有益的俗语或成语,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________,就是这样的指导句,对此,我是这样认识的。 <br /> 正面论述:有什么作用、意义。多用“只有,才”。或者对于成语进行正常表述,什么内容。 <br /> 反面论述: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会有什么危害、负作用。 <br /> 从中,我体会到________对今后工作中做好________工作奠定基础。例:“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如何理解? <br /> 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有大量对人生和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成语,俗语,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其中的精华,对此我是这样的认识的。 <br /> 首先,“学我者生”是说学习要从现象过渡到本质,要能够把握核心,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创新,才能更好地把学到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做出成绩。 <br /> 其次,“似我者死”恰恰说明学习中只注意模仿而不注重把握核心,突出本质,那么必将一事无成。<br />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蕴含的深意提醒和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把握核心,学会创新,这样才能在实际中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做出应有的成绩。特别是作为未来的公务员需要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在学习中把握核心,那么势必影响将来工作成效,无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1687"> 面试的评分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它取决于考生各个方面的表现,甚至于主考官的喜好。那么是不是应考者在面试之前就没什么可以准备的呢?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或许公务员考试的过来人都知道,在面试中有这样三道题几乎是必出的,那就是(1)为什么要报考公务员?(2)如果这次你没有被录取怎么办?(3)能谈谈你的优点和缺点吗?这三道题均很简单,但越是简单的问题应考者反而往往回答不好。下面是专家对这三个问题的一些分析,看后定会给应考者带来大的帮助。<br /><br /><br />1、为什么要报考公务员? <br />分析:对于报考公务员的理由,应考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br />(1)对公务员的认识。公务员是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代表着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务员在国家政府机构运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有位杨博士作了形象比喻:老百姓像是坐车的人,而公务员则像司机,既要懂技术,还得认路,判断方向,把一车的人带好,别掉沟里。 <br />(2)考公务员的目的。主要是想充分发挥自己所长,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公务员收入稳定、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也是吸引考生报考公务员的原因之一; <br />(3)所具备的报考公务员的条件。(例:我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备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7年的基层管理工作,使我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8年学习计算机的经历,让我能相当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操作(比如文字处理、编制报表、日常维护、常见故障排除、网上收发邮件、查找资料、设计简单的软件、制作一般的网页等等),完全能满足现代文秘工作的需要;同时在中文方面的兴趣爱好,使我对所报考的岗位充满了高涨的工作热情;虽然与其他考生相比,我的岁数稍大,但我身体健康、干劲十足、充满活力,十几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更是一般的年轻人所不能比拟的。我记得有人说过,如果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很好地结合起来,便可以做到最好,我想我可以。) <br /><br /><br /><br />2、如果这次你没有被录取怎么办? <br />分析: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从面试中也可看出这一点,有竞争就必然有优劣,有成功必定就会有失败.往往成功的背后有许多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这次失败了也仅仅是一次而已,只有经过经验经历的积累才能塑造出一个完全的成功者。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br />第一、要敢于面对,面对这次失败不气馁,接受已经失去了这次机会就不会回头这个现实,从心理意志和精神上体现出对这次失败的抵抗力。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经历了这次之后经过努力一定能行.能够超越自我. <br />第二、善于反思,对于这次面试经验要认真总结,思考剖析,能够从自身的角度找差距。正确对待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辩证的看待自己的长短得失,做一个明白人. <br />第三、走出阴影,要克服这一次失败带给自己的心理压力,时刻牢记自己弱点,防患于未然,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br />第四、认真工作,回到原单位岗位上后,要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工作,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争取在本岗位上做出一定的成绩. <br />第五、再接再厉,努力实现成为国家公务员的梦想,以后如果有机会仍会再次参加竞争. <br /><br /><br /><br />3、能谈谈你的优点和缺点吗? <br />分析:这个问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的正确认识以及能否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考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考官还能看出考生是否自信(或者自傲、自卑)。考生回答时除了注意上面三个要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br />(1)尽管这是你的主观评价,受个人自信程度、价值取向等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你所描述的优、缺点与实际情况可能不符,但你的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考官对你能力的判断。例如考生谦虚地说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尚需完善,那么尽管你实际在面试中语言流畅、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且能够充分利用非言语符号,但考官下结论时多多少少会受到考生自己否定性结论的影响。 <br />(2)作为一个“社会人”,考生实际具有的优点是很多的,如:勤奋学习、集体观念强、善于分析问题。人际沟通能力,甚至连听母亲的话、对爱情忠贞也是优点,但考生一定要突出重点:非常出色的特质和与报考职位相关的优点。若考生反复强调的优点其实很一般,就会适得其反了。同样谈缺点也应从这两点出发,不过具体处理却恰恰相反;一个是“避实就虚”,谈一谈无关紧要的小缺点,而不要过于坦白暴露自己能力结构中的重大缺陷,另一个是谈一些与报考职位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缺点,例如考生报考某局资料室档案管理员,就可以坦然相告自己组织大型社会活动能力较差。此外还有一个“投机”的办法,就是谈自己的“安全缺点”,就是那些在某些场合是缺点,但在另外一些场合下又可能是优点的缺点,如你与那些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很难相处,经常由于苛求自己做事十全十美而导致工作的延误等。不过这种“安全缺点”由于易让经验丰富的考官认为你是“油嘴滑舌”,所以应慎用! <br /><br /><br />(3)谈论优点应注意表情、神态、语调等,请“低调”处理。有时可表示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希望和努力;谈论自己的缺点不要停留于缺点本身,可将重点放在自己克服缺点的决心和行动<br /><br /><br />(4)不要泛泛而谈,可以结合事例具体说明——尽管考官未明确要求。 <br /><br /><br />(5)谈优点不要超过三个(具体或强调谈论的优点);谈缺点只谈一个并不少。</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19501737"> 面试中综合分析类的题型是必考题型,也是最难的题型。这种题型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br /> <br /> (一) 普通型<br /> 如:1.怎么理解科学发展观?<br /> 2.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认识?<br /> 这样的题型,是最基础的题型,发散性非常强,可以宏观的看,也可以抓住某一点具体的谈。一般来讲,开头先解释下题中涉及的名词,再交代一下背景,把科学发展观或以人为本与公务员联系起来,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与自身联系起来。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这样会避免大而空,适合理论基础薄弱的同学。同学们要学会把题目向自己擅长的方面引导,具有这种能力,一切面试题目都会迎刃而解。<br /> 3.如果你成为一名公务员,你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br /> 这道题比前两个题上升一个层次,前两个题中只有一个元素,而这道题中有两个元素,“公务员”与“政绩观”的关系。通常是提出问题(解释名词或描述现象),分析政绩观(阐述树立政绩观的原因、重要性、影响),措施(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际上是按照申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包括重要性、原因、影响等),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答题的。这里要注意,申论和面试是相辅相成的,面试是口头申论,毕竟不是书面申论,所以申论强调全面性,答面试题只要围绕一点谈透就可以,不用面面俱到。<br /> (二) 消极型<br /> 如:1.两会期间,有代表反映地方存在“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现象,请你谈谈看法。<br /> 这种题型是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现象的看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负面信息要弱化。主要是运用一些弱化词语,比如“一些”“某些”地方确实存在。第二,要第一时间破题,就是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指出问题的实质。然后可以按照上面的思路进行作答。<br /> 【答题要点】(1)破题:这种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反应了某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工作作风和态度。(2)影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当与政府的威信和形象。(3)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官员没有真正树立起向人民服务的意识;行政管理体制也存在椅子而问题;缺乏必要的监督、监管机制。(4)措施:一方面公务员必须加强学习,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服务意识,坚决服从上级政府的领导,贯彻上级党与政府的政策方针,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应该加大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尤其要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完善政府内部监督,同时也要重视社会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br /><br /> (三) 名言警句类<br /> 如:1.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怎么理解?<br /> 这种题型通常的思路是(1)解释名言警句的意义。(对于简单的名言警句可省略)(2)破题指出实质或启示。(3)与自身或公务员(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联系。(4)表态。<br /> 【答题要点】(1)解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2)启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想使我们的祖国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必须实干、苦干,清谈只能误国,实干方可兴邦。(3)在日常工作中,有目标、有抱负是必需的。但是,任何想法必须落到实处,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才能获得成功。如果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永远不能获得成功。(可以举例)(4)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才能最终为人民服好务。<br /> (四) 历史故事、寓言和漫画型<br /> 如:1.北洋舰队向英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舰,威武雄壮,邀请一个日本上校参观。日本上校参观时,看到军舰的炮筒上挂着衣服,用白手套一摸,全是灰尘。回日本后,上校向军部报告说,北洋舰队肯定要吃败仗的。请谈谈你的看法。<br /> 2.苍茫的大海上,小海鸥挥着翅膀飞向天空,但每次都失败了,结合你的经历谈谈感受。<br /> 这种题型可以省略解释的环节,直接破题就可以,答题思路和名言警句类的题型一致。以第二题为例:<br /> 【答题要点】(1)破题:这个故事的含义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生之路贵在坚持。(2)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在工作中、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举例说明)(3)作为一名公务员,应正确分析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以良好的心态加以应对。<br /> 对于漫画型的题型,注意对漫画的描述,尽量用一句话精炼地把漫画的内容描述出来,然后按照故事题的答法作答。<br /> (五) 思辨型<br /> 如:1.关于人一种观点是“人要善于表现自己”;另一种说法是“人要善于克制自己”。你怎么看?为什么?<br />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题面提出了两点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是辨证统一的。所以,在答这种题目的时候,要跳出题面陷阱,不要只从一方面作答。通常的答题思路是(1)破题:辩证统一的。(2)具体分析: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方式。(3)表态:与公务员的联系。<br /> 2.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陈焕然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两年整容的一个趋势是官员整容,有些官员选择做去眼袋、除皱等整容项目。”你对“官员用整容来塑造亲民形象”这一做法有什么看法?<br /> 这种题型也是思辨的一种,需要辨证的看问题。即出发点和目的是好的但是方式方法欠妥.</div>
<!--复制帖子加链接------>
<!--复制帖子加链接------> 谢谢 辛苦辛苦 太强大了! 收益良多阿
谢谢站长 太猛了这长:p345 顶,路过,赞一下 好啊,谢谢 不错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