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警示录! ! !
<H3>唐山警示录【推荐】</H3><DIV class=t_msgfont id=message159914>
<DIV id=ad_thread3_1></DIV><FONT size=3>唐山警示录:大毁灭前的最后一个黄昏</FONT><BR>在共和国的记忆里,深深铭刻着一个非比寻常的年份——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BR><BR> 一月的十里长街,滂沱的泪水送走了“人民的好总理”;<BR><BR><BR><BR> 四月的天安门广场,正义的鲜花和愤怒的诗篇面对着血腥大棒的挥舞,刚为濒临崩溃的国家带来一线生机的邓**同志再度落马;<BR><BR> 身染沉疴的伟大舵手毛**,此时已无力操纵这艘风雨飘摇的共和国大船;<BR><BR> 四个极度疯狂的政治小丑,鼓着“批邓”“反击”的邪风,将治理整顿初显成效的国家秩序又吹向了混乱的顶点。<BR><BR> 人祸未了,天灾的魔影又悄然逼近这个磨难年度的七月——<BR><BR> 大毁灭前的最后一个黄昏<BR><BR> 1976年7月27日 星期二 丙辰年七月初一<BR><BR> 几天断断续续的连阴雨过后,火辣辣的太阳照耀了整整一天。黄昏降临的时候,燠热依然悄无声息地弥漫着。人疲倦了,树木疲倦了,整个唐山都疲倦了。一缕一缕的炊烟像柔柔的黑纱,轻轻融入夏日黄昏的迷迷茫茫的天空。<BR><BR> 唐山人无法忘记和亲人生活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过后,数十万亲人的生命结束了,还有数十万幸存者由此而改变了一生!那些与唐山大地震有关的中国地震界的官员、专家以及工作者们,无论在这一天做了什么,他们都不应该忘记。<BR><BR> 刻骨铭心的黄昏。<BR><BR> 千古遗恨的黄昏。<BR><BR>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黄昏!<BR><BR> 与大地震有关的还有一座美丽的小山城——青龙满族自治县。在这个无法忘却的黄昏,这里是另外一种场景。远处的山尖缓缓地刺破了夕阳,西边的半个天就被染红了。整个县城一片悲壮。路边大喇叭的“东方红太阳升”不见了,竟然滚动播发着临震警报,地震随时有可能发生……地震……<BR><BR> 县委书记兼县长冉广岐坐镇帐篷当中,一脸的庄严,指挥青龙满族自治县47万人民创造着人类灾害史上的伟大奇迹!<BR><BR> 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这个大山的儿子,是他带来了大地震即将来临的信息。信息的来源地在哪里?9个小时后的震中区唐山!通报信息的人是谁?地震科学家汪成民。他是哪里的地震科学家?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BR><BR> 青龙距唐山115公里。冉广岐指挥青龙人民创造着奇迹,一无所知的唐山人民却面临着巨大的死亡!<BR><BR> 唐山的夜,出现了一阵一阵的藕荷色的地光。池塘里的鱼翻白了。井水改变了少女般内在的性格,不是默默地调剂盈亏的水源,而是急剧地上升或下降,有的还疯了似的冒泡翻花!跟人患难与共上千年的狗声嘶力竭地狂吠不止,俨然得到了天旨,告诉人们这即将来临的泼天大祸!<BR><BR> 夜愈来愈深。一阵阵藕荷色的光仍在闪烁。乘凉的唐山人陆续走进了自己的家。中外宾客也回到了下榻的地方。渐渐的,唐山市的大街小巷变得空空荡荡……<BR><BR> 唐山和青龙,同一个月亮,同一片星空。<BR><BR> 我和数以百万计的唐山人一样,将近三十年了,多希望这是出自某个大导演杜撰的灾难巨片,我们的亲人有再次醒来的那个瞬间。可是它不是……真实的悲剧比虚构的故事更惨烈!<BR><BR> 青龙能做到的,唐山为什么不能?<BR><BR> 七•二八不是一个法定纪念日。新闻媒体总是尽着天职和良心,年年关注七•二八,年年报道七•二八,不忍说又不能说的七•二八,人类无法忘记的七•二八。<BR><BR> 那个七•二八黑色的瞬间,把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骤然变成了巨大的炼狱。幸存者们无法接受这血淋淋的现实,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姐妹之间兄弟之间说笑着睡了,睁开眼睛亲人竟变成了死尸!数以十万计的遇难者又演绎出了多少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人间悲剧。亲人们走了,已经走了很远。一日三餐,多少女人吃饭时多摆上一副筷子;漫漫长夜,多少男人给再不回来的亲人开着门;孤儿们一夜之间仿佛都一齐长大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为儿孙烧起祭奠的纸钱……<BR><BR> 七•二八,全城自发的悼念日。<BR><BR> 在我采写本调查的过程中,脑海始终航行着一艘船——泰坦尼克号。她沉入大西洋海域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不同肤色的人们至今还在怀念她。我相信,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悲凉的爱情故事,人类需要在震撼人心的悲剧中吸取更深刻的教训。我们是水手,是乘客,也许是设计者。<BR><BR> 唐山大地震要比泰坦尼克号惨痛多少倍!?<BR><BR> 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对于人类生死攸关的问题: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悲剧可能不重演吗?这是摆在行政管理、科学家和公众三大群体面前的一道无法绕过去的难题。无论命题多么尴尬,都需要人类去勇敢地面对和思索。<BR><BR> 人需要生存。人都有生存的权利!<BR></DIV> <DIV class=t_msgfont id=message1654802>
<DIV id=ad_thread3_2></DIV>唐山地震监测网发现了什么<BR><BR> 本章叙述的是工作在地震台、站及监测点的唐山人。<BR><BR> 在采访中,我感到了他们对家乡那种深刻的爱。在平时,这种爱或许不怎么明显,可是当大劫难即将来临,却表现的那么强烈!唐山,是生养他们的故土。这里有他们牵肠挂肚 <BR><BR>的家,有恋着他们的女人们,有血浓于水的兄弟姐妹,还有静静流淌的陡河,甜甜的炊烟……他们像小燕啄泥一样,年年月月辛劳奔波着,构筑了不怎么富有却温馨的小家。一个一个的小家,组成了可爱的故乡。<BR><BR> 他们一旦得知故乡显现了大震的背景,便不顾一切地捕捉地震的信息了。故乡不能毁灭,家不能毁灭,亲人的生命不能毁灭啊!他们捕捉到了临震的信息。<BR><BR> 他们曾有人声嘶力竭地告急!<BR><BR> 这一切没有感动上苍。父老乡亲大都还在睡梦中,一场大毁灭席卷了整个唐山!他们从此沉默。新闻界也从此沉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唐山大地震是中国灾害史上不光彩的一页吗?假如唐山大地震预报成功了,新闻界会怎样呢?<BR><BR> 这不公平。<BR><BR> 他们是唐山人的骄傲。尽管他们不是哥白尼也不是海力布,只是一介草民。草民该做的他们做了,草民不该做的他们也做了。他们很优秀,优秀的事迹却沉埋了二十多年。<BR><BR> 我寻找他们,从冬天找到夏天,从夏天又找到冬天。<BR><BR> 面对地震专家的否定,他再次发出临震警报<BR><BR> 马希融,高级工程师,回族,1933年7月生。1955年参加工作,后进修矿井地质及物探专业,开滦马家沟矿地测科、地震台。<BR><BR> 河北省人大第六、七、八届常委。<BR><BR> 马希融身材魁梧,方型脸透着一股豪气,性格有点倔犟。让我想起伊斯兰的英雄——马本斋。在我众多的采访者中,他是最难采访的人。他不愿提及过去。我顶着寒风“三顾茅庐”,老人才向我和盘托出保藏已久的珍贵史料。<BR><BR> 1976年5月28日开始,马希融发现,一直平稳的地电阻率值出现了异常变化:北偏西20度测道地电阻率值大幅度下降,北偏东69度测道也出现了急速下降现象。<BR><BR> 他相信他的地电阻率监测系统。这在1976年是颇为先进的观测设备,是他亲自完成组装和试测的。然而,他还是反复地仔细检查,结果是仪器正常,线路无损,周围的环境也没有干扰。<BR><BR> 科学严肃地向他昭示:地电阻率下降,反应了地壳岩石应变积累的加速发展,预示着近期要发生强烈地震!<BR><BR> 马希融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差错,一定要慎重一定要精确。他夜以继日地观测计算,结果:北偏西20度测道,5月28日至6月14日地电阻率值下降幅度达17%;北偏东69度测道,6月7日至18日累计下降幅度8%。<BR><BR> 马家沟矿地震台毕竟只是一家,他又与其他台站进行交流,并且注意了对地下水和动物变化的观察。他最终肯定了自己的结果是准确无误的。<BR><BR> 1976年7月6日,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和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作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BR><BR> 国家地震局来人了。<BR><BR> 7月14日上午,两名地震专家到达了发出紧急预报的地方。专家听了马希融的汇报,看了监测设备,又检查了线路,没发现任何问题。专家却认为地电阻率下降是由于干扰引起的。国家地震局地震专家和唐山市地震工作者的对话很干脆,也很正常,但却像刀子一样在马希融心里剜了将近三十年。<BR><BR> 专家:如果按照你的意见,唐山不就在地震中毁了吗?<BR><BR> 马希融:我是这个看法。<BR><BR> 专家:如果真是大震,发生前将有很多小震。<BR><BR> 马希融:如果先发生大震,而后发生小震群呢?<BR><BR> 专家: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震例。<BR><BR> 马希融:昌黎后土桥是专业地震台,极距比我台长得多,探测深度也深得多,为什么近两个月来曲线形态与我台那么一致?<BR><BR> 专家:后土桥地震台内外线很乱,现在也不承认是异常了。<BR><BR> 马希融:您看我们地震台呢?<BR><BR> 专家:很好。以后我给你寄一些资料来,你好好学习学习吧。<BR><BR> 马希融是个倔犟的回族汉子,他竟敢在专家的结论面前不退缩。这位毕竟不是一般的专家,是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负责地电的专家!马希融还是蔫了一回,但从科学的角度他不服,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表现在行动上便是夜以继日地严密监测地电阻率的异常。<BR><BR> 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异常,在他的视野中愈来愈清晰。<BR><BR> 7月26、27日,相对平稳的北西道和北东道地电阻率值突然出现了同步急剧下降的现象:北偏西20度下降幅度达12.4%;北偏东69度下降幅度达3.8%!<BR><BR> 为什么大幅度下降之后,曾出现了37天的相对平稳?<BR><BR> 为什么又出现了同步急剧下滑的现象?<BR><BR> ……<BR><BR> 燥热折磨着马希融。<BR><BR> 回族英雄马本斋驰骋疆场是一种征服,马本斋的后代征服地震预报难关也是一种征服。不同的只是,马本斋要征服的目标明确具体,马希融要征服的目标扑朔迷离。不屈不挠的征服欲望,是伊斯兰的宝贵品质。<BR><BR> 马希融的结论产生了:两个测道地电阻率大幅度下降,预示着地壳形变加剧,岩石出现微破裂。随着地壳裂隙增多,含水量增加,导致了地电阻率值大幅度下降。之后,地电阻率相对平稳,说明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而出现了危险的暂时平衡。26、27日地电阻率出现大幅度急剧下滑现象,表示大地震的应力高度积累所形成的暂时平衡已经被打破,微破裂加剧,随之而来的是大地震即将发生。<BR><BR> 马希融额头的汗珠滚落。<BR><BR> 是报,还是不报?<BR><BR> 伊斯兰的后代,依然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人,具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承袭了祖宗们遗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往往顾虑重重,我们往往循规蹈矩,我们往往三思而后行,我们往往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BR><BR> 何况,他已经被冷落了一回。不想这些,他就不正常了!<BR><BR> 报,万一不震呢?<BR><BR> 引起社会动荡……影响“抓革命、促生产”……扮演一回“狼来了”的孩童角色……<BR><BR> 不报,如果震了呢?<BR><BR> 数以百万计的鲜活生命……一名地震工作者终生的耻辱……一个辜负党和人民期望的历史罪人……<BR><BR> 他望着沉甸甸的观测记录,记起近日来动物的异常变化,他犹豫了许久,终于拿起了电话,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左继年作了强震临震预报:<BR><BR> 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BR><BR> 历史将会记住这个时刻:1976年7月27日18点。<BR><BR> 马希融发出强震临震预报9个小时以后,震惊中外的大地震摧毁了整个唐山!<BR><BR> ……<BR><BR> 倔犟的马希融哭了。<BR><BR> 他带着眼泪也带着腰伤,冒着余震的危险,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属于他的那堆废墟上扒着,寻找那些洒满汗水和泪水的地震观测资料。马家沟的人看见了,他顾不上给自家盖简易棚,他顾不上去看望地震砸伤的老伴。他把一腔热血泼洒在地震预报事业上了。仅仅过了15天,他就修复了仪器,投入到紧张的地震监测工作中。<BR><BR> 1976年11月初,他准确地预报了11月15日发生在宁河西部的6.9级大地震。他再次宣告了他的成功不是一种偶然!<BR><BR> 在以后的日子里,马希融又成功地预报了多次5级以上的地震,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也多次把先进称号送给了马希融。<BR><BR> 马希融想要的不是这些。<BR><BR> 马老师,我顶着凛冽的寒风“三顾茅庐”,你跟我说早已看透了名和利,一再劝我别采写你了,你到底想要什么呢?<BR><BR> 1977年的早春,马希融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那位地电专家,写于1977年1月20日。信中说:<BR><BR> ……<BR><BR> 1976年7月中旬我去你处,由于自己水平有限……结果辜负了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对人民我们是有罪的……<BR><BR> 唐山地震……作为我们地震工作者来说心情十分悲痛,据传马师傅对我意见很大,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BR><BR> 关于形变电阻率,7.8级震前的反映是应该肯定的,你们的预报意见是震前几大家预报意见中震级最大的一家……我们虽然漏报,但增加了我今后的信心,说明地震前有人能够做出预报……<BR><BR> 我注视着国家地震局地震专家的来信。<BR><BR> 一个民族能够正视本民族的弱点,这个民族就有希望。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个人就还能进步。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无视自己的弱点和过失,那就是很危险的事了。<BR><BR> 我相信这是地震专家真心的忏悔<BR></DIV> 人需要生存。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页:
[1]